
3月14日,聽花島出品的短劇《家裡家外》上線後,火爆全網。
上線12小時,話題#川話短劇家裡家外上線# #川話短劇家裡家外開播#等便登上抖音熱榜,全網話題量突破1億;上線24小時,全網話題量破3億。截至發稿話題量破10億,紅果站內熱度接近6000萬,位居熱播榜第一位。

在短兵相接的短劇市場,聽花島投入300萬元打造《家裡家外》,主打溫情路線,率先開闢短劇新賽道:這是全網第一部全程採用四川話的短劇,整個主創團隊幾乎都是四川籍。
當劇裡女主哭著喊出:“那你曉不曉得,我是高坪區第一歪婆娘?”男主寵溺地笑笑說:“我曉得,但我就喜歡歪的”。觀眾“磕到”了:沒想到四川話這麼浪漫!評論區留言“巴適得板”。

主動創新,大膽求變,在如今的短劇市場尤為難得。
經過2023年的野蠻生長和2024年的精品化轉型,短劇行業進入新階段,越來越多的創作者試圖在內容中尋找突破。這其中,聽花島以《引她入室》《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等精品短劇,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懸浮誇張的“爽點”已不能滿足觀眾,單純在服化道、拍攝及後期製作上“內卷”,也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短劇市場中脫穎而出。迭代,拼的是內功——內容本身。《家裡家外》用四川方言打響了“情懷牌”,讓懸浮的短劇落到真實的土地上,將鏡頭從霸總、豪門轉向身邊普通人的生活,打出了新天地。


方言入木三分,嬢嬢是“隱藏劇本”
用四川話拍劇,自帶天然的表現力。
四川方言抑揚頓挫、節奏鮮明,既有倔強的勁兒,又帶黏糊糊的尾音。狠話說得氣勢洶洶,偏偏聽起來像撒嬌。
這股子“語言戲感”,正是當年《傻兒師長》《幸福耙耳朵》《山城棒棒軍》等川渝方言劇大獲成功的秘訣之一。
《家裡家外》講的就是一對川渝重組家庭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單身父親、工程師陳海清(王道鐵 飾)在救災過程中,遇到了遠近聞名的“歪婆娘”——工廠女工、單親媽媽蔡曉豔(孫藝燃 飾)。

蔡曉豔漂亮時尚,潑辣大膽,是典型的川渝女人。
放在偶像劇裡,男女主“命運般的相遇”通常要有浪漫的巧合,而這部劇裡,二人第一次同框時,蔡曉豔正“撒潑打滾”:

1981年,四川洪災。陳海清正在救災現場被下屬誠惶誠恐地勸說“領導你不用親自來的嘛”,話音未落,頭頂上方就傳來蔡曉豔的大嗓門:“領導算個屁!李醫生,你再不跟老子走,老子把你龜兒醫務室給你砸爛!”
懷孕的嫂子被困車間大出血,醫生卻磨磨蹭蹭要先處理“領導”頭上的小傷口,氣得蔡曉豔使出80後90後觀眾絕不會陌生的“口水消毒法”——衝手心吐口口水,一把按上“領導”腦門,拉起一臉錯愕的醫生絕塵而去:“來嘛!我幫你消毒!他死了,我負責!”

通常男女主的求婚現場,是鑽戒、鮮花、熱氣球與漫天焰火,放在蔡曉豔身上,是被嫂子趕出家門後,面對深情男主的一咬牙一跺腳:“那就結嘛!你都不怕,老子光腳杆,怕個錘子!”
單從方言上來講,這部劇的演員說得相當地道:調皮搗蛋是“愆翻兒”,厲害能幹是“行勢”,收拾對付是“打整”,分寸計劃是“有哈數”,打扮張揚是“妖豔兒”……地道到年輕的四川觀眾都要認輸:“嘢,這部劇的編劇怕不是個老輩子哦!”

巧的是,劇裡的方言臺詞老師真的是川渝老輩子——就住在拍攝地點附近的本地嬢嬢們。
嬢嬢們喜歡看熱鬧,見有人在家門口拍戲,何止是歡迎,更要客串個角色過把戲癮。片中那些坐在院子裡嚼女主閒話的大媽們,就是由這些本地嬢嬢扮演。導演楊科南常拿著劇本現場請教,請她們把臺詞“翻譯”成最地道的四川話。

靈活運用語氣詞把方言味道拉滿,只是初級水平。地道的方言表達為角色塑造助攻。例如女主要放狠話,嬢嬢們教她說“蚌殼裡游泳——不怕死”“老太婆,尖尖腳,火車來了跑不脫”;當然還有“陰陽怪氣”指數爆表的表達方式:“你真是癩疙寶(癩蛤蟆),長得醜,玩得花!”
甚至在拍攝的時候,楊科南會讓她們“自由發揮”,連臺詞也不給:“我跟她們講,說你們就坐在這裡,背後講女主壞話。”
每個嬢嬢都是語言大師。劇裡有場戲,鄰居們誤會女主對繼女不好,坐在院子裡說閒話。一位嬢嬢“嘖”了一聲,悠悠地說:“不是親骨不粑肉!”
短短7個字,精煉傳神,入木三分。


細節+剋制,地域特色塑造真實感
方言,不僅是一種地域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地方凝聚力的象徵。
從貴州話的《無名之輩》、四川話的《小小的我》,再到去年火爆全網的《繁花》,一口地道的家鄉話,總能讓觀眾倍感親切。
《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曾說,“方言是一種味道,是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種滋味。”更重要的,方言也是一種記憶,漂泊在外,鄉音就是鄉愁。正因如此,哪怕距離《傻兒師長》熱播已過去多年,80後、90後的川渝觀眾一聽到那句“袍哥人家——”,依舊能脫口而出:“絕不拉稀擺帶!”
在這個層面上,《家裡家外》的方言,就是一種密碼,讓觀眾有笑有淚,重回舊夢。

滿足觀眾的懷舊情結,並不容易——它既要足夠“細節”,讓觀眾信服;也要講究“剋制”,地方性過重反而會讓一部分觀眾“出戲”。
先說細節。四川話說得地不地道是細節,能直接給予視覺衝擊的佈景是否真實更是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家裡家外》摒棄了寬窄巷子、錦裡、武侯祠等四川地標建築,轉而選擇了雙流區老工廠家屬院、彭祖山景區、青龍老街、青龍老電影院等“非地標”但極具年代特色的地點拍攝,用生活化的質感打開了地域文化的另一面。

眉山的青龍老電影院,已有四十餘年曆史。影院內的老舊座椅至今仍在,劇組正是利用這些老物件,結合劇情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特色,營造出更強的代入感。
劇中男女主居住的工廠家屬院,則精準還原了老軍工企業鼎盛時期的生活場景。廢棄的教學樓、老舊的醫院、斑駁的紅磚樓、石階上爬滿的青苔……一磚一瓦,盡顯歲月痕跡。

走進屋內,更是80年代巴蜀人家的“原汁原味”:電視櫃上擺著帶天線的黑白電視機,牆上貼著鏡子,垂下一截繩索吊著一把紅色塑膠梳。再往臥室裡看,床上鋪著的正是當年流行的粉色牡丹花床單。

導演楊科南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牆上貼的每一張海報、餐桌上的天府可樂、角落裡的青羊牌電視機,乃至鍋盔、麻糖、竹筒飯、蛋烘糕、芙蓉酥等四川美食,都被一一還原。

這些對場景細節的把控,在小螢幕為主的短劇裡,顯得極為考究。畢竟在短劇發展早期,許多劇組選擇進軍短劇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取景範圍更小的短劇的佈景更簡單,成本更低。
但《家裡家外》主創團隊對此並不認同。
楊科南對佈景的理解是“不能只為好看,一定要符合生活邏輯”。如果有碗筷架,一定要放在水池旁邊;如果玄關處放了鏡子,主角在出門時就會有照一眼鏡子的習慣動作——所有東西都一定是要“趁手”,才會真實。

再說剋制。
這是一種對“地域特色”的分寸把控,方言和地方化元素的確是年代劇的加分項,但如果過猶不及,反而會讓部分觀眾感到疏離。

就像《繁花》在旁白和關鍵劇情點時會切換成普通話一樣,《家裡家外》也在方言運用上做了精心拿捏。
除了字幕上的“翻譯”,劇組更在臺詞打磨上下了功夫。編劇團隊會和演員反覆討論每一句臺詞,邀請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起比對,“會不會太偏?實在太偏的方言,我們也不會用。”楊科南說。
在“地道”與“共鳴”之間,《家裡家外》恰到好處地找到了平衡點。


從情緒到情懷,精品短劇走向“下半場”
精品劇開啟了短劇行業的“下半場”。這意味著短劇創作要實現從“表達情緒”到“表達情感”再到“表達情懷”的迭代升級。
高頻迭代、大膽創新,用的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眼光。在短劇迭代創新的嘗試上,聽花島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全網播放量11.3億,引爆春節檔;
《引她入室》全網播放8.2億次,拓展女頻寬度,關注女性互助新題材;
《閃婚老伴是豪門》全網播放量超10.3億次,拓寬了“銀髮”題材短劇的內容;

此外,《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成為國慶檔的黑馬之作,播放量1.7億次,獲全網點贊,被業內認為實現了短劇對主旋律題材的突破。
此次用四川方言拍攝的《家裡家外》,講的則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家庭的情感故事。正如主創團隊所言,這部劇的創作理念始終圍繞著一句話:“充滿變化的年代,不變的家人和愛”。
這種情懷,外化呈現為天府可樂、蛋烘糕等川渝人的獨家時代記憶符號,又內藏於三種跨越地域和時代的情感之中:女性互助的愛、家庭成員之間的愛,以及女性對自我的愛。
不同於傳統常見的姑嫂矛盾設定,《家裡家外》選擇了一條更溫暖的敘事路徑。

劇中的小姑子,原本是個高知、時髦的都市女性,起初對蔡曉豔鄙棄、不屑。經歷家暴後,小姑子被蔡曉豔收留和治癒,最終由瞧不起到發自內心的佩服她。
這份情感,超越了血緣,展現出女性之間彼此扶持、共渡難關的溫暖力量。

男女主所組成的重組家庭,充滿了愛與平等。“無論時間如何更迭,大家對美好家庭的嚮往始終不變。”導演楊科南提到,這正是年代劇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它呈現了大眾心中嚮往的溫暖世界。
劇中,繼女穿上了一件蔡曉豔續接的毛衣,笑著說:“上面是我親媽織的,下面的也是媽媽織的。”這件毛衣,不僅是生活的溫度,更是兩個母親對孩子愛的延續。

當老師誤會女兒偷錢時,蔡曉豔無條件相信繼女,大鬧辦公室,要求老師道歉。她的潑辣、尊重與信任,是女兒最堅實的鎧甲。
“《家裡家外》的溫暖,來自家人的無條件支援。”楊科南說,“因為有了人,所以有了家。而讓這個家變得溫暖、動人、有溫度的,正是那些始終守在身邊的家人。”
觀眾喜歡這部劇,是因為蔡曉豔,因為她潑辣、堅韌、充滿生命力、活得通透。

蔡曉豔是典型的川渝女人——鬆弛、自信、樂觀、豁達,核心強大,配得感強。
她的人生非常坎坷:為生存,她揹著兒子賣蛋烘糕;離婚後獨自撫養兒子,拒絕哥嫂安排的相親,被趕出家門,無家可歸……可再多的苦難,都被她一句天不怕地不怕的“那就結嘛!你都不怕,老子光腳杆,怕個錘子”所終結。
與男主再婚後,蔡曉豔與陳海清組成了“耙耳朵”與“歪婆娘”的經典川渝夫妻檔。兩人不內耗,共擔當,一起守護這個溫暖的小家庭。

近年來,許多創作團隊都在嘗試將地方文旅與短劇結合,但很少像《家裡家外》,從語言、道具到角色、情節,原汁原味的方言、純正的年代氛圍和地域特色與當代精神氣質結合,毫不違和。從小人物的溫情守望,到濃烈的時代氛圍和煙火氣息……它特別的四川,又能與全國觀眾共情。
這樣足夠真實與溫暖的劇,從一開始就寫好了它的爆款密碼:它打造出的“老四川”,讓本地人感動落淚,讓外地人心生嚮往。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丨 毛渝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