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級戰場重構中國內鏡話語權,之科立上首創國產500倍細胞內鏡,無需活檢即可實現消化道腫瘤精準診斷

2025年3月,上海某頭部三甲醫院內鏡中心,一場微觀革命顛覆著消化道早癌篩查的標準——在國產500倍細胞內鏡的即時成像下,原本在常規內鏡視野中模糊不清的食管黏膜表面,此刻纖毫畢現:黏膜表面的正常細胞與異常增大的癌變細胞群涇渭分明,毛細血管的扭曲形態也清晰可見。
常規內鏡檢查需取出病灶組織活檢確認腫瘤,而細胞內鏡可直接進行精準光學活檢診斷,使醫生無需依賴活檢即可完成精準診斷。而醫生正在操作的這款細胞內鏡,正是由浙江之科立上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之科立上”)自主研發的500倍細胞內鏡(浙械注準20232062041)。
細胞內鏡是一種具有超高放大倍率的電子內窺鏡,是當前最先進的內鏡檢查技術之一。其能夠實現細胞級觀察,讓醫生清晰地看到細胞的形態、腺體、微血管等細節資訊。以往,此類高精度細胞級觀察只能透過離體病理檢測實現,而之科立上的創新使得在體診斷成為可能,尤其為服用抗凝藥物無法活檢的患者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此前,奧林巴斯是國際上唯一掌握超高放大倍率的電子內窺鏡供應商。之科立上透過自主研發的光學連續變焦、光學放大等核心技術,不僅打破了該技術壟斷,更有望將傳統活檢依賴的診斷模式轉化為即時顯微觀察模式,帶來消化道腫瘤早篩與精查的革新。
01
1鏡3用、視場是進口產品的近3倍,實現從“多次檢查”到“一站式診斷”的轉變
之科立上研發的500倍細胞內鏡,憑藉其140°廣角常規視野與顯微放大下2-3μm的超高解析度,能夠清晰展現消化道黏膜的全貌及區域性腺體、細胞核及微血管網路。顯微視場達到1200μm×670μm,相較於進口產品視場(570μm×500μm)擴大了2.8倍。這意味著,單次掃查即可覆蓋進口內鏡需多次調整鏡頭才能觀察到的範圍,從而顯著提高了檢查效率。並且這種光學活體病理學檢查能力,使醫生無需活檢即可完成早癌診斷,讓消化道內鏡檢查從“單模式觀察”升級為“全尺度診斷”。
此外,裝置集成了“三合一”變焦系統,即1種型號變焦胃腸鏡代替了常規、低倍率(80-135X)、高倍率(最高500X)三種型號電子胃腸鏡的功能,醫生只需簡單的變焦推杆,即可實現切換。將以往需要切換不同型號裝置才能完成的診療流程,簡化為單次操作,在提升診斷準確性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檢查效率。
除了能夠獲得細胞結構的靜態影像外,該細胞內鏡還能清晰觀察到病變部位的血流資訊,並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無需取樣或活檢,直觀監測藥物在體內的反應變化,為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持續動態依據。
內窺鏡領域有“大視場、高解析度、低成本”的技術悖論,尤其是在實現500倍清晰放大時,任何微小的操作抖動或器官運動都可能引發畫面模糊。之科立上透過精妙的前期設計以及軟硬體創新,成功克服了這一挑戰。比如,透過像差補償鏡組的巧妙設計和簡化,實現了跨尺度連續變焦鏡頭;又如智慧防抖演算法,透過最佳化影像演算法和實現60幀快速成像,消除呼吸或操作抖動導致的運動模糊。
500倍細胞內鏡不僅可用於確定病灶範圍,還能助力醫生對不確定的疑似病變進行精準鑑別診斷。透過細胞內鏡的體內觀察,醫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常細胞與早癌細胞的特徵差異,實現一次性完成檢查、細胞觀察及病變診斷,顯著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使患者從中受益。
多項相關臨床研究已證實,細胞內鏡在診斷巴雷特食管、鑑別胃部相關疾病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有望推動實現“即診即治”的診療閉環。
02
攻克非球面成像、寬光譜像差矯正等難題,實現精準定位和識別病灶區域
除了軟鏡的卓越突破,之科立上在硬鏡方面的表現也同樣奪目。
在微創外科手術中,準確地標記病灶區域只是手術的基本要求,此外,醫生還需要識別神經組織、血管組織等重要組織,避免誤傷周圍組織,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等。
之科立上自主研發的4K雙熒光腹腔鏡(浙械注準20242061905)正是為此而生。其透過同步捕獲800-850nm和900-1000nm雙熒光波段,進而對不同組織進行特異性標記。其中,短波段的800-850nm可識別腫瘤組織邊界或血管,長波段的900-1000nm憑藉深層穿透優勢,可識別輸尿管、神經叢等重要組織,從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效果。
相較於傳統單熒光系統僅聚焦病灶區域,雙熒光能同步實現術野高畫質顯影與重要組織保護,有效解決微創手術中因組織辨識不清導致的醫源性損傷問題,尤其適合需要精細操作的複雜手術場景。
光學效能方面,之科立上採用了非球面光學設計、寬光譜像差矯正等技術確保大視場小畸變成像,使醫生可精確判斷視場邊緣尺寸。同時,三波段齊焦技術使可見光與雙熒光通道完全重合,臨床更換鏡體時無需重新調焦,保障手術連貫性。
在成本與相容性上,之科立上的4K雙熒光腹腔鏡與傳統單熒光腹腔鏡價格相當,效能卻更優。其不僅能“單獨作戰”,也可與細胞內鏡聯用,實現消化道疾病的“內-外”協同診療需求,為腸道等複雜手術提供更為全面、精準的解決方案。
而4K雙熒光腹腔鏡的推出不僅完善了之科立上在高階軟鏡與硬鏡的產品佈局,避免了單一技術方案帶來的依賴風險,也為臨床提供了高性價比、多功能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03
從浙大光電走出的內鏡勁旅,4年連拿7證
這場內鏡技術風暴的源頭,離不開浙江大學光電學院國家光儀工程中心二十餘年的技術沉澱。
創始人王立強,1994年進入浙大光電學院本碩博連讀、博士後留校任教、承擔近十項國家級科研專案。二十餘年的厚積,讓他在光學設計、CMOS成像、嵌入式系統、數字影像處理等方面成果突出,擁有高畫質內鏡廣角物鏡、影像動態多光譜分析、3D雙光路Hopkins系統、微型化CMOS探測器裝配工藝等核心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研發團隊專業背景完整覆蓋光學、精密機械、電子、軟體等內窺鏡裝置研發相關專業。核心成員在10餘年的內窺鏡產學研醫合作經驗中,積累了深厚的內窺鏡相關的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如微型光學變焦物鏡技術、大視角高倍率光學放大技術、高畫質電子成像技術、多光譜影像增強技術、超微型CMOS成像技術等,團隊完整覆蓋內窺鏡研發所有關鍵技術節點,擁有全鏈條研發能力。
以浙大光電二十餘年的積澱為底座,依託“科學家+工程師+臨床專家”的黃金三角模式,之科立上在成立不到四年的時間內取得7張醫療器械註冊證,構建起了軟鏡與硬鏡相互協同、互為補充的產品矩陣,應用於消化內科、胃腸外科、肝膽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個臨床領域。
04
進行商業爬坡期,將開發多模態成像等產品
之科立上現階段以醫療機構直供與廠商ODM合作為雙輪驅動,已完成數臺套細胞內鏡銷售,並將在今年加速國內市場滲透。
王立強認為,跨尺度成像、多光譜特異性成像、多模態成像、AI 技術,將成為未來內鏡的演進方向。之科立上也據此展開了相關技術研究和產品儲備。
此外,公司還將最佳化消化道內窺鏡精查技術,以實現“即診即治”,讓患者一次入院即可完成診斷和治療,避免二次入院和重複準備,進而降低醫療費用,提高診治效率。
從細胞內鏡的“顯微之眼”到雙熒光腹腔鏡的“多維導航”,之科立上正以硬核光學技術重構國產內鏡話語權。其價值不僅在於打破進口壟斷,更在於透過“軟硬協同、多模態融合”的創新路徑,讓精準醫療真正滲透至微創診療全鏈條。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