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首批子宮內膜癌甲基化試劑盒,凱德維斯創新婦科腫瘤無創早診

宮頸癌通常由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是全球女性生殖系統中第二常見的腫瘤,也是第八大死因。在我國,2009年開始推行農村適齡婦女“兩癌篩查”、2022年拓展至城鄉適齡(35至64週歲)婦女。2024年釋出《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2022—2030年)》,要求進一步完善宮頸癌防治服務體系,提高綜合防治能力,構建社會支援環境,努力遏制宮頸癌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減輕宮頸癌社會疾病負擔。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丁院士團隊、同濟醫院婦產科深耕婦科腫瘤領域多年。依託馬丁院士團隊的臨床研發成果,2018年,武漢凱德維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德維斯生物”)成立,瞄準婦科腫瘤防治賽道,圍繞診斷試劑、生物創新藥及技術開發與服務開展防治業務,紮根婦科腫瘤相關產品研發。
2025年1月20日,凱德維斯生物宣佈,其自主研發的“人CDO1/AJAP1/GALR1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商品名“EcPredict® 凱益鑑”)正式獲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將女性子宮內膜癌早診及輔助診斷推進至無創時代。同時,全球首創的HPV整合檢測試劑盒也已獲批進入我國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式,有望惠及廣泛的HPV陽性女性群體。
01
全球首創的宮頸癌HPV整合試劑盒,
助力HPV篩查陽性後的癌症風險評估
多項研究證實,宮頸癌診斷早篩能夠有效預防和逆轉宮頸癌,宮頸癌前病變治癒率可達100%。2021年,WHO釋出《宮頸癌預防宮頸癌前病變的篩查和治療指南》,認為宮頸癌為全球第一個可以被消滅的惡性腫瘤,高危型HPV(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與宮頸癌密切相關。從普通宮頸炎症發展到宮頸浸潤癌,一般需要10年至15年甚至20年的時間。如果能在這個癌前病變時期得到及時診治,就能避免病變發展為威脅生命的浸潤性癌。
WHO建議,最佳化診斷工具與篩查選擇,推薦以HPV DNA檢測作為宮頸癌的首選篩查方法。我國宮頸癌篩查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環節:盆腔檢查及陰道分泌物溼片顯微鏡檢查/革蘭染色檢查、宮頸脫落細胞巴氏檢查或醋酸染色檢查/複方碘染色檢查(VIA/VILI)→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一項2019年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全國HPV感染率約為15.54%(13.83%~17.24%)。按照全國兩癌篩查的建議人群(約為31到65歲婦女,各省市略有差異),總人群數量近4億人。
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在當前主流的切片/熒光等方案確診宮頸癌患者與無HPV高危感染者之外,存在著龐大的已感染HPV高危/中危亞型、但暫時未見癌變的風險人群。她們急需更便捷、更可及的早診及輔助診斷。
“在臨床調研中,被檢出HPV感染但活檢未有異常的女性,既是兩癌篩查的重點人群,並極大可能處在集體焦慮之中。我們接觸到的一些極端個例中,她們輾轉在各大三甲醫院進行復診,困在轉陰-復陽的反覆診斷中。”凱德維斯生物副總經理楊帆在接受動脈網時談到,這部分重點人群需要的是更具體、更具標準化意義的風險診斷資料。
具體而言,僅進行單一的HPV檢測(或傳統細胞學篩查)在對宮頸惡性病變的特異性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可能導致較高的假陽性率和不必要的重複篩查。因此,基於HPV整合狀態的癌症篩查應運而生——HPV整合到宿主基因組是宮頸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病因學事件。既往研究表明,HPV隨機整合在宿主基因組上,但在具體的臨床研究中,仍存在作用爭議、一致性差異等方法論難題。
2015年,馬丁博士團隊“基於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確定了宮頸癌中HPV整合的熱點和微同源介導的整合機制”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23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馬丁院士團隊等在Cell Genomics發表論文。該研究透過宮頸癌多組學和單細胞測序,首次描述了宮頸癌中兩種人乳頭瘤病毒(HPV)整合狀態(轉錄型整合和沉默型整合)的分子特徵,證明了轉錄型整合受到選擇壓力,並與腫瘤侵襲、免疫逃逸和進展相關。
2022年,依託中國工程院院士馬丁團隊長達15年的研究成果,凱德維斯生物推出全球首個用於HPV整合檢測的體外診斷試劑盒。該產品結合二代測序技術,透過對HPV的DNA捕獲,檢測病毒DNA是否整合到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不僅能判定14種高危亞型HPV的感染情況,還“預知”病程發展,對宮頸癌前病變進行風險評估。同年8月,該基因檢測試劑盒獲得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認定,註冊臨床入組已經完成,有望於年內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
02
首次聯用三個最優靶點組合,
開啟子宮內膜癌無創早診新篇章
1月20日獲批上市的“人CDO1/AJAP1/GALR1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商品名EcPredict® 凱益鑑),則是凱德維斯生物在另一類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癌上的創新突破。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上皮性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多發生於圍絕經期及絕經後婦女。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近20年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在西方國家,子宮內膜癌已位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在我國,作為繼宮頸癌之後第二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約佔婦科惡性腫瘤的20%~30%。
子宮內膜癌臨床症狀出現較早,約70%的子宮內膜癌發現時腫瘤侷限於子宮體,屬臨床早期,預後較好,5年生存率可達95%。但仍有10%~2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診斷時已發生遠處轉移,其5年生存率<20%。因此,透過有效的篩查方法來實現子宮內膜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
但與已推廣篩查的宮頸癌不同,子宮內膜癌仍然面臨著早篩早診基層覆蓋率低、傳統有創取樣病理檢查難以基層推廣的困境。凱德維斯生物原研創新產品EcPredict®凱益鑑正是瞄準了業界對臨床子宮內膜癌無創早診的空白,將高敏感度和特異度的分子診斷技術,應用於檢測超微量子宮內膜脫落細胞的甲基化,同時也開啟了無創預判、輔助診斷的創新選擇。
EcPredict®凱益鑑透過中國人群子宮內膜癌臨床樣本的DNA甲基化測序,鎖定中國人群甲基化候選靶點,經超千例樣本擴大測試,篩選出三個最優靶點組合CDO1、AJAP1和GALR1,並首次將其聯合用於子宮內膜癌早診及輔助診斷。
具體而言,依託聯合獨創的一次性子宮內膜脫落細胞取樣器“凱氏刷”,該試劑盒操作簡單便捷,支援自動化操作,方便快捷。真實臨床試驗顯示,產品靈敏度、特異性雙超90%,在多種亞型的子宮內膜癌中,均具備卓越的精準度,展現出廣泛的適用性。尤為突出的是,在多樣化的人群樣本測試中,這一產品效能始終穩定可靠,將有效填補陰道超聲在子宮內膜癌篩查方面準確性欠佳的短板,成為提升檢測精準度的有力武器。
此外,凱德維斯生物在試劑盒配套應用上力求做到更簡單、更高效。配套提取和轉化試劑含柱法和磁珠法均已取得備案證。且試劑盒單孔可檢測多個靶點,貨架有效期和開封后有效期長,檢測時間短,自動化結果判讀。適配多款熒光定量PCR儀,涵蓋進口和國內常見機型。
凱德維斯生物副總經理楊帆提到,隨著自研產品陸續進入商業化階段,凱德維斯生物即將進入全新的營收和發展階段:“未來,我們將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海計劃,將婦科腫瘤防治領域的‘凱德維斯方案’送往全球”。目前,凱德維斯已建成2.3萬平方米婦科腫瘤診療產品產業化基地儀器,包含醫檢實驗室、IVD生產車間及藥物中試車間等,正逐步裝修入駐,為後續商業化及多元發展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凱德維斯生物正圍繞婦科腫瘤佈局“篩、檢、診、治”四位一體的基因診療戰略,在研專案包括腫瘤治療性疫苗、溶瘤病毒等治療端產品;開發可預測宮頸癌對免疫治療響應性的評分系統,創新手術與最佳化治療方案的聯合應用等,致力於造福廣大女性群體,改善婦科腫瘤患者的長期生存狀況。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