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辦大事,一直都有市場

線下閉門分享會(上海站)
時間:2.16(週日)下午
題:2025投資趨勢分析
閉門分享計劃開放名額20人左右,目前還剩幾個名額,有意參加的讀者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集中力量辦大事,一直都有市場
文 | 張是之
昨天文章雖然寫的是阿根廷,難免不會讓人聯想到中國。果然,評論區很快就炸了。
很多人認為有些事情就是要集中力量才能辦成,而且有的事情將來是大有好處,但是短期內無法盈利的,所以只能由國家來操持。
他們舉了很多例子,比如高鐵、公路,還有的偏遠地區農村通路、通電、通網。
於是,他們得出結論,類似這些事只有交給國家來辦。
這些說法頗有幾分道理,一般人恐怕都無法反駁,因為現實看到的景象就是如此。
四通八達的高速高鐵,開山架橋、翻山越嶺的架設高壓線,但凡是走過看過的,大概都不會否認中國的這些成績。
但是不要忘了,看見成績就高興,就要鼓掌歡呼唱歌,這不是經濟學的思考方式,也輪不到經濟學來唱這出戲。
經濟學也並未否認這些成績,經濟學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問,這些已經取得的成績,如果交給市場、交給私營企業來做,會不會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以及進一步,取得這些成績的時間點會不會更提前?
答案是,一定會。

經濟學不僅給出答案,還在用整個理論體系來論證,「市場經濟」的效率為什麼一定會高於「計劃經濟」。
有讀者認為:
把時間線拉長,市場經濟肯定是優於計劃經濟的,但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市場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具有延後性,修復的同時也會浪費資源,而且,修復的過程很脆弱易受外部攻擊。個人認為計劃+市場還是目前最好的路。
我的回答很明確:
拒絕和稀泥的思考方式,計劃和市場涇渭分明,邏輯完全不同。你說「計劃+市場」很多人可能無從反駁,但問題是,誰來回答哪些該用市場,哪些又該用計劃?你開車吧,但汽油給你計劃了;你抽菸嗎?但菸草給你計劃了。請問,你開心還是不開心?
錯。現在有了網路和大資料,計劃經濟已經不是絕對的不合時宜的了。
還有人說:
計劃和市場的區別就是分配資源的主體不同,一個是市場分配、一個是政府分配,哪有什麼邏輯完全不同?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是市場+計劃混合的模式,只是混合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罷了。至於誰來回答哪些該計劃、哪些該市場,就要看政府的智慧了。
這種和稀泥辯證法的思考方式,同樣很有迷惑性,因為他所描述的現實,的確看上去是這樣。
這個時候才能看出理論和邏輯的重要性,理論不是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理論是用來剖析現實的柳葉刀。
實際上,市場經濟從來沒有「分配」,只有計劃經濟才有「分配」。
市場經濟根據「價格指引」,它的底層邏輯是「自願交易」。
計劃經濟根據的則是「檔案指引」,它的底層邏輯是「你要聽話」。
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還要更直白一些嗎?你還覺得它們只是分配資源的主體不同嗎?
我們對於計劃經濟為什麼會失敗,教科書上是缺失的,所以才有很多人看不清,覺得「計劃經濟」也還是要有,不能丟。
所以我此前文章就有說過,全域性的計劃經濟已經沒有了,但區域性的計劃經濟化整為零隱藏了下來。

還有讀者說:“很多科學技術需要長期的大量的投入積累。急功近利短期投資不會成功。對博主太失望了。”
我的回答是:
失望是因為你完全不懂背後的邏輯,也缺乏對歷史的足夠了解。而且用「科學技術」來討論,依然是宏大敘述,正確的思考方向是,誰看好的科學技術?誰來承擔成本和後果?自己去看《人類群星閃耀時》,其中對海底電纜的介紹,實在不行找個短影片看看也可以。恰恰是很多科技的進步,需要長期大量積累,所以好鋼才要用到刀刃上,避免浪費。
有讀者說:“難道原子彈和人工合成胰島素是在市場作用下產出的?”
我告訴他:“因為你提出了一個完全錯誤的問題,所以你看不懂我的文章。”
這位讀者用原子彈和人工合成胰島素的例子,來說明這都完全不是市場的產物,而是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產物,以此說明市場不是萬能的。
這是歷史事實,可最大的問題是,你都沒有給市場機會,你怎麼知道市場不行的?
我今天文章一開始說的,經濟學要思考的問題是,如果這件事交給市場來做,會不會做的更好?
我們今天對原子彈的宣傳,是不是主基調都是從苦難中創造的輝煌?
如果這些事那麼重要,為什麼不是在舒舒服服的環境下創造輝煌?
為什麼說起老一輩的科學家,很多都是用苦難來反襯功績的更加偉大?
難道是他們不配在奮鬥的同時享福嗎?今天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可以獲得鉅額的收入,工作環境也非常好,為什麼那個年代的科學家卻一定是吃苦為主的?
還可以繼續追問,為什麼今天的院士科學家就過得很舒服了,難道是歷史上的功勳們的貢獻不如今天嗎?
所以,即便是用他們自己的案例,他們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要麼就是避而不談。

還有人說:“海底電纜私人投資也是看到了商業前景,和基礎物理研究不一樣。基礎物理研究很難變現產生效益,資本是逐利的,誰會投呢?你舉的例子有問題。”
我說:“要不你問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不是拿了美國的科研經費才搞出來的?”
結果有人接話:
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是純理論當然不需要多大經費,但為了驗證他的理論是否正確,可是花了大錢的。從大型射電望遠鏡到粒子對撞機,從宏觀到微觀的驗證實驗,從當時來看並沒有禁止私人投資來做這些工作,但現實是的確沒有私人來做這些事呀?人類文明對世界本質的終極探索,是這個物種的好奇天性,並非什麼事都可以用市場收益來量化的。
我的回答:
如果一項研究,市場上都沒有人願意花自己的錢來資助研究,為什麼要強制用別人的錢來研究呢?第一,倫理上說不過去,為什麼要讓別人為你的好奇天性買單?第二,你怎麼論證這項研究就一定有意義、有價值?直接花錢的人都不覺得有價值,憑什麼覺得花別人的錢,做出的判斷就一定更正確?這些問題怎麼回答?
歡迎評論區繼續交流。
2025年02月04日
——————


深圳線下閉門分享會
時間:2.9(正月十二,週日)下午
題:2025投資趨勢分析
到場嘉賓:
1.劉東嶽(香港學思資本創始人,分享主題:家庭投資筆記);
2.黃世亮(資深crypto投資人,主題:crypto基本安全知識);
3.深房理(資深房產投資人);
4.薛清和(智本社創始人社長,主題:2025年美債美股的投資邏輯);
5.張喬木(“思想史萬有引力”作者);
6.老古(資深商業諮詢師);
7.曹鉑鈺(“倖存指南”作者,資料科學家:主題:2025全球投資市場展望);
8.劉誠(北京木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投資要義》作者,主題:可轉債投資基本知識)。
新年大優惠,買一贈一,參加深圳線下活動,可以獲贈年度付費專欄“奧派價值投資筆記”。
閉門分享計劃開放名額20人左右,目前還剩幾個名額,有意參加的讀者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