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飛總聊IT,瞭解IT行業的方方面面。
阿里巴巴在美國被投資人給起訴了。
原因是,阿里巴巴對其壟斷“排他性行為”,以及為螞蟻集團首次IPO作出了重大失實陳述,造成了阿里巴巴的持股人損失。
該起訴要求賠償投資人損失112.29億美元。

該官司在自從2023年3月起,在紐約南區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提起集體訴訟以來,已經過去了一年半了。
根據庭審的進展,法院否定了阿里巴巴就螞蟻集團IPO宣告的質疑。
然而對於阿里巴巴是否存在壟斷行為,以及失實陳述,法院這裡並沒有立即否定。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12月,新華社報道,市場監督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的二選一等行為進行涉嫌壟斷的立案偵查。
2021年4月,市場監督總局公告,對阿里巴巴的二選一壟斷行為處罰182.28億元。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我國市場監督總局都明確說了,阿里巴巴有壟斷行為,那麼是不是就此構成了對持有阿里巴巴股票的人的損失呢?
打法律官司這事情,就說不清楚了。但是,既然市場監督總局都定性了,那麼美國人的法庭,拿著中國市場監督總局的定性,判賠美國人股東的錢,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
阿里巴巴選擇了和解,並支付了4.3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億。
這錢和市場監督總局的182.28億罰款比起來,似乎並不是很高,但是這賠償規模,已經是美國有史以來前50大的證券訴訟集體和解案子之一了。
在美國打官司,集體訴訟這個事情,對持股人並不是很友好。但是對律師很友好。
通常和解金裡面很大一部分會成為律師費,剩下的才是小老百姓們分錢。
我印象中收到過若干次集體訴訟,要我填表格之類的,經常最後算下來,不是隻能賠幾十塊錢,就是沒錢賠。而要準備的材料,整理的東西卻挺複雜。
所以後來我也懶得再去折騰了,收到這種信直接扔垃圾桶裡去得了。
所以,阿里巴巴的這次集體訴訟,雖然說最後判下來這麼多錢,但是大機率,我覺得那些持股的人,拿不到幾塊錢,相反的,律師們,應該賺得盆滿缽滿了。
這也是美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了。簡單來說,律師們起訴,永遠都是不吃虧的,而被律師代表的股民們,到底能不能受益,就不知道了。
阿里巴巴也是挺慘的,不但要在國內賠錢,還要給美國賠錢。這到底應該怎麼說呢?
文末推薦我寫的飛總的職場寶典,揭露職場的規則和潛規則,解決碼農職場發展的核心問題。有興趣的可以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