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美國吃飯,賬單看懵了:小費到底要不要給?

侃哥陪你讀外刊·24季·12課
↓↓
前幾天我和朋友去餐廳吃飯,點得不多,結賬時一看——總共72.17美元。
結果你還得在賬單上勾選小費檔位,分別是:15%、18%、20%。就算選最低的15%,也要再付10.05美元的小費,摺合人民幣大概72.4元。
乖乖隆地咚,這點小費在國內夠我吃三頓了。
朋友這時提醒我,其實賬單最下面還有一行 “TIP + 空格”,是可以手動填寫金額的,比如你覺得5美元、8美元更合理,也完全沒問題。
這讓我開始認真思考:美國為啥有小費?中國為什麼就沒有?
“小費”(Tip)最早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那時候,有錢人去咖啡館或私人會所時,會額外打賞服務生一點錢,好讓他們提供更快、更周到的服務。
據說當時桌上經常會放一個小罐子,上面寫著:"To Insure Promptness"(為了確保快速服務),縮寫就是 T.I.P.,這也被認為是“tip”一詞的來源之一。
這種習慣後來傳到了美國,尤其是在1920年代的禁酒令時期,許多餐廳和酒吧經營困難,為了降低成本,老闆們乾脆壓低服務員工資,讓他們依靠顧客的小費維持生計。從那時起,小費文化就在美國生根發芽,一直延續至今。
這在中國是很難想象的。我們習慣了服務包含在價格裡,餐廳給服務員發工資,顧客只需要按選單結賬,不會再額外支付服務費。
這就讓很多剛來美國的朋友非常不適應,甚至會覺得有點“被綁架”的感覺。
在美國,小費不再是一種打賞,而是一種社會契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基本禮貌”。有些服務員在你不給小費的情況下,可能會追出來“提醒”你——不少剛來美國的朋友都有類似經歷。
我的建議是:“Do as Romans do.”(入鄉隨俗)
不過我一般只選最低檔位,畢竟很多時候服務也沒好到哪去,而且老有人隔一會兒就來問一句“Is everything OK?”,說實話還挺打擾吃飯節奏的。
當然,不給小費也不是違法。
我朋友給我講了一個例子,笑死我了,他就遇到過一次態度差得離譜的服務員,他最後不僅沒給小費,還在賬單的自定義 TIP 欄寫了一句話:
Here’s your tip: tips are earned, not given.”(這是給你的建議:小費是憑本事掙的,不是理所當然的。)這個雙關梗,太絕了!
有人說小費文化讓服務更熱情,也有人認為這是道德綁架。你覺得“小費”該保留還是取消?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PS:這篇文章你會自定義多少tip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