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費文化在美國由來已久,但如今這場關於“小費該不該給”的爭議正變得越來越激烈。
最近,一位拒絕給小費的顧客在 Reddit 上講述了自己的經歷,結果引發了全網熱議。令人驚訝的是,這次網友幾乎一邊倒地支援他!
沒享受到服務為什麼要給小費?
發帖者在一家餐廳用餐時,一服務員記下了他們的訂單,然後全程幾乎就沒有享受到額外的服務。
沒有主動加水、沒有及時提供幫助,就連點單後的基本溝通都少得可憐。但當賬單送上來時,那熟悉的“建議小費”又被圈了出來。

面對這種情況,貼主不禁發出靈魂拷問——“我為什麼要給小費?你都沒有服務我。你只是接了我的單,然後像個兼職魔術師一樣消失了。”
結果,帖子一經發出便引發熱議。多數網友直言,那位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服務卻還理直氣壯要小費的服務員實在過分,並不配得到任何額外獎勵。


在美國,小費文化一度被視為服務業的基礎。許多人認為即便服務不佳,也應該象徵性地給上一點小費,畢竟服務員的收入很大程度依賴於此。
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質疑,當小費成了強制性義務,而不是對優質服務的感謝時,這一傳統是否還值得堅持?
小費疲勞正在蔓延,美國人不想再忍了!
不僅僅是這位顧客的遭遇讓人感同身受,資料也揭示了美國人的小費觀念正悄然發生變化。
近年來,美國餐館顧客留下的小費數額有所減少。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24 年第三季度,全美餐館的小費總體平均值為 18.8%。雖然該比率與上一季度保持穩定,但已較 2022 年第三季度的 19% 和 2021 年同期的 19.2% 有所下降。

所謂的“小費疲勞”成了高頻詞彙。面對自助點餐機、外賣取餐視窗甚至是咖啡店的收銀臺彈出的“請選擇小費比例”提示,消費者感到抗拒。
這種強烈的反感某種程度上來自於“被迫小費”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支付環節,面對服務員的注視,許多人會出於尷尬而不情願地多掏一些錢。而隨著自動化支付和服務場景的普及,這種現象愈發嚴重。
Z世代崛起:小費是選擇
與以往“即使服務一般也得意思一下”的觀念不同,年輕一代正在用實際行動表明立場。
雖然研究發現年輕一代給小費更慷慨,但他們對於願意為哪些服務或場景付錢卻很挑剔。

在堂食餐廳中,略高於 75% 的 Z 世代食客會留下小費,而這一比例在千禧一代中更是超過 83%,展現出他們對良好服務的認可。
然而,從整體趨勢來看,即便千禧一代仍是小費最慷慨的群體,各年齡段願意留下小費的人數都在逐漸減少。
具體場景下的差異也十分明顯。在快餐店,超過 67% 的千禧一代表示會支付小費,而嬰兒潮一代中僅有約 57% 的人會掏腰包。
相比之下,在美容院或理髮店等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場合,47% 的千禧一代會選擇給小費,而嬰兒潮一代和 X 世代的比例則分別為 38% 和 37%。

小費文化的本質應該是對優質服務的認可,而不是無差別的金錢付出。在什麼情況下,你會心甘情願地選擇給小費?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瞭解更多美國生活、旅遊、新聞、羊毛福利等資訊?關注我們👇

更多美國實用資訊
請關注活雷鋒🔽

【往期回顧】

每週9趟,機票低至$29!西雅圖北部機場迎來新航線,飛往三大熱門城市!
🔼 點選圖片檢視原文

美國要“去覺醒化”?特朗普政府大動作封殺200個詞彙!
🔼 點選圖片檢視原文

西雅圖等地特斯拉離奇起火、遭塗鴉
🔼 點選圖片檢視原文

美加貿易戰升級!華盛頓小鎮生意慘淡,加拿大人怒了!
🔼 點選圖片檢視原文
圖片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侵權立刪
訊息來源:https://www.reddit.com/r/AITAH/comments/1j8zrph/aita_for_not_tipping_because_my_waiter_didnt_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