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世界浪潮的源頭,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西班牙;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是資訊革命時代的美國、日本……
現在,美國的浪潮,在主動地退去;而中國的浪潮,正在漸漸地湧動。
作者:白滔滔,童書媽媽創始人,資深媒體人,前南方報業雜誌主編。幸福流全支援讀寫中心發起人。本文根據白滔滔對童書媽媽海洋營的提問,所發表的演講整理。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十年前,我們還很難想象,中國的汽車出口會成為世界第一,2018年超過德國,2020年超過了美國,2022年超過了日本;

現在,不必引用統計資料,大家都知道,年輕人找工作難,很多人畢業即失業。而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以火箭速度在進化,每個人都在擔憂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AI代替。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真的好像到了最難的時候。
我自然想到孩子的教育。我們還能像原來那樣培養孩子嗎?先上完學,獲得文憑,最好是名校文憑,然後到就業市場找個好工作。可是,工作在哪兒呢?
沒有太多空缺崗位,很可能得自己去創造一個崗位。
所以,過去的路徑應該是不靈了。過去,我們先把自己搞優秀,獲得入場券,有很多機會等著你;以後,這樣做,會錯失很多的機會,因為你看不見機會在哪裡。
這一階段,是英美大學的申請季,很多媒體都在關注,美國藤校和劍橋牛津,又錄取了多少中國學生。
其實,我們為什麼不以我為主地反過來想呢?就是,有多少中國的孩子,根據自己的熱愛,需要去這些學校上學?
我們的孩子,可以去這些學校學習,但是,不是為了學得更好,留在那裡。而是,學到自己想學的,然後,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地方工作,都有自己的價值。
這是一個巨大的思維的轉變。其背景,就是中國所形成的巨大的新的浪潮。
就像剛剛舉行的國際大企業在中國的高階會議所說的: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中國製造已經佔據世界製造業的33%,是美國製造的2倍,日本和德國製造的4倍。
當美國向全世界關上大門的時候,中國會持續開啟——近十年中國年均吸引外資達1200億美元,較前十年翻了一番,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二。
就像這幾年來,世界各地的著名的科學家,以顏寧為代表,陸續回到中國開啟他們新的事業一樣(僅2019-2021年間,就有3878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中國開展研究)。
甚至,一些歐美國家的諾獎得主,熱拉爾·穆魯等,也因為更好的發展,在中國就職。
而美國最新的政策,正在大量削減大學的研究經費。
根據《科學》雜誌的報道,2023年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預算從原本的450億美元削減到了約380億美元,降幅達到15%。NSF(國家科學基金會)預算更是暴跌2/3。
這意味著許多正在進行的研究專案不得不縮減規模,甚至完全停止。
而根據最新資料,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已經超過2.5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達到2.4%以上。中國的增速遠超美國。
中國有望在未來十年內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科研經費投入國。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攝影:白滔滔
中國的舞臺,不僅僅是在中國,而是以中國為源頭的,一個可以蔓延到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的新的世界。
接下來,我們必須去思考時代發展的趨勢,把自己的價值跟社會的趨勢和需求進行連結,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抓得住。
這就跟衝浪一樣——時機和準備,非常重要!
我見過人在海上玩衝浪。那些弄潮兒,看到大潮遠遠地過來,會等到合適的時機、在合適的位置鑽進去,然後順著潮水的方向,把自己高高拋起來,衝到最遠的海里;他們會躲開那些小浪,專等那些大浪,在大浪來臨時做好準備。
如果他們不懂浪的形成和走向,瞎鑽亂鑽,就有可能被拍打在海面上。
如果還是過去的思路,雖然你可能很優秀,但不知時代潮流,很有可能成為被浪潮拍打的人群。
現在跟一些孩子聊天,發現他們的父母依然在要求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等他們真正走向社會時,發現浪潮已經湧得很高,來不及準備了。或者,根本不知道浪潮在哪裡。
因為現在社會的變化太快了,浪潮來得也更快。我們之所以覺得過去的經驗還能用來規劃孩子的學習和人生,是因為之前的社會變化慢。
農業社會以千年為單位變化,工業社會以百年為單位變化,資訊社會以十年五年為單位變化,接下來的人工智慧社會可能幾個月就發生了變化。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還記得當初來臨時的社會鉅變,如今也將讓位給新的主角,人工智慧已經叩響了房門。
這個時代的玩法變了。

在風雲變幻之中,
要讓自己好風憑藉力
在人機大戰的趨勢中,機器發展異常迅猛;如此快速的變化面前,我們該如何來做判斷呢?
我的看法是,不要依據變化週期越來越快的東西來做判斷。追逐那些快的東西,你追不過機器,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都追不上,因為那不是人類的特長。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這幾百年來,科學技術遙遙領先於社會發展;但是,我們非常需要關注人的身體、心理、溝通、社會結構、全球化等等的進步。
從實現個體價值的角度,反而要關注那些變化慢的東西,變化慢的東西依然起作用。
-
什麼是慢的?文化,心理,關係,情緒,人的感知,健康,社會組織……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至今都沒法解決,比如說戰爭、貧富差距、疾病。
-
科技發展這麼快,社會變得這麼亂,不是正好需要能帶來和平的人才嗎?
-
健康領域沒有解決的問題很多,癌症攻克了嗎?
-
老年痴呆攻克了嗎?
-
抑鬱症解決了嗎?
這個“未解決問題”清單可以列得很長,而且都是全球性的共同問題。具體到某個國家的,是這個國家的文化。
文化的演進是緩慢的,有自己的規律,沒法日新月異。而且文化有一個特點,必須有經濟基礎做支撐,才能起浪。就像車必須加滿油才能跑起來。
在我們成長的幾十年中,我們目睹了美國文化大行其道、蔓延全球,其背後的推手就是美國經濟。
我記得大概在1993年我上高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嘻哈音樂,當時很納悶,這也叫音樂?可是你看,現在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玩嘻哈,連中國縣城的孩子,都在玩兒嘻哈——一種起源於黑人的文化,在美國經濟的強勢加持下,成了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並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產業。
早了也不行,晚了也不行,要在合適的時候,趕潮。

《大鬧天宮》原版電影膠片
中國文化中有很多好東西,我們小時候就有很精彩的動畫片,比如六十年代的《大鬧天宮》,但那時候沒有經濟實力託底,不可能像今天的《哪吒》那樣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哪吒》為什麼能成功?
首先,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商品已經輻射到全世界。
第二,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本土文化的關注和自信也在提升。
這次《哪吒》掀起的浪花,是整個中國文化復興大潮中的湧現的一朵大浪花。

這股浪潮已經醞釀了很多年,我認為這是咱們中國家庭可以做的判斷,是咱們的孩子未來要去做的事情。
中國孩子應該乘著中國潮流
20年前,一位做文化的朋友跟我說,如果你有錢,不要買西方的藝術品,可以買點中國的藝術品,哪怕是不太成名的幾萬塊的東西。
他預言,咱們這輩子,如果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我們就能趕上中國藝術品在中國得到認可;如果運氣好,到了咱們孩子這一代,中國藝術品會在全世界得到認可,到時候,齊白石、張大千,或者你收藏的某本宋版書,能像今天的梵高那樣成為全世界炙手可熱的東西。
這位朋友的預言是準確的。
2023年長江商學院梅建平教授釋出的一個報告中指出,過去20年,中華藝術品價格年複合增長率達10.3%,跑贏了歐美藝術品以及印象派。(如果我在20年前聽從朋友建議的話,我現在可能已經財富自由了。)

MM中華藝術品價格指數
我採訪過一位在央美學藝術的女孩,後來她去美國一個藝術大學讀碩士。我問她讀得怎麼樣,她說很難,很難跟老師溝通確定今後的方向。老師覺得她的技巧沒有問題,但總覺得不夠味兒。
老師也很坦誠,對她說:你在中國學我們的藝術,你看的是印刷品,而我們的孩子看的是原作。你學得很辛苦,但要體會其中的微妙還是不容易。老師就問她,你最有觸動而我們又容易瞭解的是什麼?這女孩就想到小時候在老家和姥姥一起做的盤扣,那種民間的漂亮的扣子。
於是,她轉而研究中國服飾上的紐結,結果畢業作品非常成功。女孩後來回國創業,做與藝術相關的事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果說,中國文化復興是一股大潮的話,這位女孩就是利用了其中一支小細流,加以創新,取得了成功。

熊亮原創繪本系列
在科技和商業領域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咱們本土創造的已經成熟的商業和科技產品,也在走出國門。比如說,我們熟悉的,抖音到美國。
我的商學院同學頻繁地去國外考察,尋找機會。還有很多同學在越南辦企業。大家經常開玩笑說,在國內見不到,在越南見到了。
這個過程,讓我想起當年還在鄭州的時候,第一家麥當勞在鄭州開業的盛況,也想起北京第一家麥當勞開業時報道的盛況。那些年,我們玩日本任天堂的遊戲,用IBM的電腦、蘋果的手機、西方的軟體,這些西方的科技來了以後,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學會了吃漢堡喝可樂。
可是現在,我在巴黎最豪華的地方吃到蘭州拉麵了,不僅中國人吃,外國人也排隊吃,而且價格絕對比漢堡貴哦。在赫爾辛基吃四碗擔擔麵就要花近1千人民幣哦。
過去的這個春節,我們全家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一個小鎮度過。那邊沒有像樣的中餐,只有炒飯、炒麵這種上一個時代留下來的“低端”的外賣。加拿大某些地方的中餐館大家去過沒有?在那裡居然有咱們七八十年代的粵式酒樓。

葡萄牙里斯本的小鎮。 攝影:白滔滔
我一個做投資的朋友考察了一圈之後,認為現在是向全世界推廣真正中餐的好時機。我們國內大城市的中餐館,多麼現代,多麼時尚!有什麼理由不開到全世界呢?
從產品、科技、商業,再到文化、餐飲,生活方式,中國的潮水正在漫遊到全世界。
這個潮水的流向,是與我們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相匹配的。作為世界第二,我們應該更自信,更自覺。
這個過程,將創造無數的崗位。
-
所以,你還要執著於給孩子找一個老家城市的鐵飯碗嗎?
-
還要按照老思路,讓孩子在外國公司謀一個職位嗎?
-
還要把孩子培養得英文倍兒溜,卻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漢語文章嗎?
未來,整個世界都有可能是我們的工作場所,咱們的孩子不必像過去那樣成為別的國家的二等公民,變成外國人,而是以中國身份,在全世界工作。
就像肖鋒老師說的,做中國化的國際人才。基礎在中國,起點在中國,覆蓋到全世界,這就是我們孩子未來的天空和路徑。
尋找中國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東西
最近,復旦大學的王德峰教授成了網紅教授,他講心經、壇經、陽明心學,非常受歡迎。他的走紅不是偶然,從某種角度說明,中國哲學思想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在這個焦慮內卷的社會,人們迫切需要從傳統經典中汲取精神養分。
能夠作用於當代人的,說明這個文化還有生命力。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某些東西一直在延續,同時也不斷有創新,如源頭活水,永不枯竭。那麼,這些就是我們的文化密碼。儒釋道都是這樣。
王德峰教授講,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讀一讀《金剛經》。為什麼呢?讀了《金剛經》,你就會知道,《壇經》,這唯一一部中國人自己說的經,是怎樣把印度佛教創造性地改造為中國的佛教的,從中可以窺見,中國文化的密碼以及演變的規律。

北京大學佛教哲學與中國文化研修班上對《金剛經》的解讀。攝影:白滔滔
又比如陽明心學。從孔子、孟子到王陽明,儒學一路傳承,又切合時代需求,創造出新的學說。到現在,依然有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預見,未來幾百年,這些思想資源依然深深地影響中國人,進而影響全世界。
很多西方學者認為,內部不斷創新、依然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思想很可能是解決未來很多問題的良藥。
當今世界問題層出不窮,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我們看到,矽谷最領先的那些人都在打坐。喬布斯當年為了精神的昇華和尋找創意跑到印度。
實際上,雖然佛教誕生於印度,但佛教的傳統在印度已經消失了,佛教的典籍、傳承和創新都在中國。
在中國,佛教變成了另一種存在。
所以有人說,喬布斯當年追尋佛教和禪修,不應該去印度,而是應該來更正宗的中國,很可能會開創另外一番天地。

所以,我們的孩子要堅定地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要了解最古老的經典,更要學習經過歷史檢驗和改造的、依然有活力的經典,然後結合時代需求,加以創新。
沒準,下一個喬布斯就在他們中產生。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7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