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發2024年網際網路工作時長排行榜。我搜索了一下,似乎這張圖2023年就有曝光。估計資料來自於使用者主動提交統計,不能完全客觀說明問題,也可以管窺一二。
我們先來看一下榜單。





前10為 得物(63.8H)、pdd、浪潮、Shein、小紅書、喜馬拉雅、BIGO、華為、海康、字節跳動(54.4H)。
然後微軟、亞馬遜、蘋果、谷歌、甲骨文幾家外企40小時左右。蔚來汽車和PingCAP 以接近外企的時間入榜,特別表揚。尤其蔚來汽車在蔚小理米一眾的競爭中,還是激烈。
去年和今年,有獵頭給的資訊,和這個時長還是有些關係的。我們當然不喜歡超時工作,但另外一個視角,加班多可能代表著業務發展或者折騰比較多。
前幾家公司剛好在滬,招聘給得起錢的幾家裡面就有得物、pdd、小紅書3家。其中,pdd的一些訊息想必不少人都知道。給得起錢,但出來競業比較麻煩。

在網上搜索一般,可以看到一些痕跡。


如上圖,幾乎網際網路電商及相關的都被禁業了,不知道為啥這家公司如此不自信。有多少員工掌握核心演算法,另外還有水土適應的問題。


從另外一個貼看到,pdd 五一加班,但人家按勞動法支付3倍。這基本上是通用大公司的標準操作了。大公司違法,這個問題很嚴重的。阿里、位元組週末和法定假加班都是如此,且一把加班都需要事前申請,主管審批。
從榜單可以看到,阿里的工作時長已經排到了19名,其實阿里的薪資仍然處於行業前列,價效比比較高。一位阿里同事寫文分享,再次說明週期有高有低,持續活著最重要。
小紅書現在的業務增長不錯,包括得物,都在不斷的招兵買馬。我有幾位前同事都分別入職這2家做業務中後臺的一些技術管理工作。願意花時間做企業經營和財務體系建設,多少說明已經進入到了深水區。高速業務增長的過程中,肯定是業務優先,但往往中臺運營體系根本上,也無法實現精細化管理。這一課,是業務增長型公司都得補上的。
從2023年的資料(月均MAU)可以看到,小紅書在社交領域僅次於微信和微博。微信屬於即時通訊+社交+(。。。)巨無霸式的存在。

得物,在排行榜上還看不到,但近幾年崛起很快,一個靠鞋起家的潮流電商,正在朝向全品類綜合電商平臺狂奔。我還沒有使用這個app。
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近期在第N次衝擊IPO。
之前喜馬拉雅應該是進行過組織結構調整,其中成都研發中心就有影響。

據最新招股書,喜馬拉雅營收從2021年至2023年實現“三連增”,依次為58.57億元、60.61億元和61.63億元。但增速已大幅放緩,從2021年的43.7%降至2023年的1.7%。
盈虧方面,2021年經調整後淨虧損為7.18億元,2022年有所收窄,為2.96億元。轉折點發生在2022年第四季度,喜馬拉雅首次實現單季度千萬級的盈利。招股書披露,2023年全年經調整後淨利潤2.24億元。
喜馬拉雅表示,盈利能力提升得益於三大因素:其一,使用者群擴大、變現能力增強,平臺平均月活躍使用者數由2021年的2.68億,增至2023年的3.03億;其二,成本結構最佳化帶來的毛利率改善,收入分成成本(根據約定的收入百分比,向內容創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支付的款項)佔總收入的百分比,由2021年及2022年的27.3%,下降至2023年的23.4%;其三,經營效率提升,銷售及營銷開支、研發開支佔總收入的百分比,均實現連續下降。
播客這個賽道咋說了,市場空間肯定有。但做到行業第一,空間還可能受到直播和短影片的碾壓。據諮詢公司2022年資料,短影片類付費內容學習人次佔比75.7%,直播類、圖文類付費內容則分別佔比25.6%、22.0%。音訊類付費內容跌至第四位,僅佔比13.2%。作為個體而言,這幾個領域肯定都可以跑出來,但作為平臺公司而言,來自同行的擠壓,卻又是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哪些公司值得去,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和爆料。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全面提升技術能力。
👉 加入方式,“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噢:

星球的內容包括:專案實戰、面試招聘、原始碼解析、學習路線。





文章有幫助的話,在看,轉發吧。
謝謝支援喲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