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剖南京經濟“加速度”現象

文/馬戈

中國城市的GDP十強,一直是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從2020年起,一座在改革開放後長期徘徊在11至15名的城市躋身全國十強,並在隨後4年守擂成功。
這座城市就是江蘇省會南京市。
南京有複雜的多面,標籤眾多,十朝都會,科教重鎮,新中國化工搖籃,人文綠都,物價便宜,有鹽水鴨、鴨血粉絲湯和皮肚面,一座有接近100萬在校大學生的城市……甚至南京在大量國人心目中有一個刻板印象:底子不錯,發展也不慢,就是好像拔尖的不多。
但以上這些都難以解釋一個現象,南京何以在近年實現了經濟發展加速度?GDP榜前十,競爭何其激烈,為什麼是南京脫穎而出?
〓 秦淮水韻
記者近日深入南京進行多方探訪,試圖破解發生在該城的獨特經濟現象,以及剖析其發展模式對其他城市的借鑑意義。
記者發現,南京市近兩年將其經濟發展秘訣總結為“4266”產業強市戰略。“4”是指石化、鋼鐵、汽車、電子等傳統產業的發展,“2”是指軟體和資訊服務、智慧電網兩個近期目標分別達到萬億、5000億的國家先進製造業產業叢集發展,兩個“6”是指六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
南京模式的核心,是走出既往舒適圈,成功發展十幾個新興產業叢集並挺進高階製造業,以新質生產力夯實了經濟基座。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個“新質南京”正在成型。
南京已是僅次於北京、上海、深圳,與杭州接近的軟體名城,2023年軟體和資訊服務產業叢集實現營業收入超8000億元,正在向萬億級衝擊;南京也是中國最“懂電”的城市,其新型電力(智慧電網)產業叢集年營業收入超過3600億元。
南京還培育出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智慧製造裝備和新型材料等六個超過或接近2000億規模的新興產業叢集;新一代人工智慧、基因與細胞等六大未來產業已蔚然成型。
——很多人也沒有意識到,昔日南京的四大支柱產業石化、鋼鐵、汽車、電子,發展模式已去低向高。國有和民營高階製造業成色已深,出現大量製造業單項冠軍。南京的方向之一是成為長三角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並且,南京歷經十餘年找到了一條“以轉代遷”的傳統制造煥新之路。這對許多面臨產業轉型難題的城市都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新質生產力近年成為中國的“網紅詞彙”,具體是指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6.5%,高於全國、全省。南京,正是新質生產力的成功踐行者。
萬億“軟體”產業助力南京“軟崛起”
在許多人印象中,南京經濟一直是偏“硬”——服務業佔比在全國大城市中不算領先,石化、鋼鐵、汽車、電子等傳統制造業在經濟中佔比較高。
但在近年,一個“軟南京”正在崛起。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十多個新質生產力代表產業的崛起,才真正促成了南京近年的經濟加速度。其中,軟體與資訊服務產業和智慧電網產業更是起到開路先鋒的作用。
南京有一條梧桐大道,因其獨特的風景之美揚名中外。其實南京還有一條長達5.3公里的軟體大道,隨著南京軟體產業的崛起而揚名中外。
軟體大道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東西走向,是中國(南京)軟體谷內的主幹道之一。這條路有三大特色,一是路側遍植桂花樹,秋天飄滿桂花香;二是道路沿線分佈著眾多軟體企業,例如潤和軟體、中興通訊、華為軟體等上百家軟體與資訊服務企業;三是路上軟體工程師密度可能是全國之最,他們往往穿著男士短褲、運動鞋乃至拖鞋,揹著雙肩包或僅拿一部手機走在街道上。
這座城市已用絕對實力給自己打上了“軟體之都”的標籤。官方資料顯示,2023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達1.74萬億元,南京軟體業務收入規模達8064億元。兩組數字雖然不能直接換算比重,但也足以說明南京涉軟之深。
更為厚重的是,南京擁有重點涉軟企業3600餘家,其中中國軟體百強企業8家。更“離譜”的數字是,200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為954.7萬人,而軟體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達到85萬餘人。
相比北上深甚至杭州,南京並沒有本土網際網路大廠來進行帶動,為什麼就成了全國前五的軟體之都呢?但話如果反過來說,或許也能彰顯南京軟體之都的實力:沒有網際網路大廠,南京也成為了軟體之都。
時間回到20多年前的2001年,彼時南京這座工業大市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瓶頸。為了推動傳統產業的淘汰和轉型,南京開始“騰籠換鳥”,選擇了尚且稚嫩的軟體產業,出臺相關培育政策。那時的南京堪稱“網際網路荒漠”,軟體產業銷售收入不足18億元!
江蘇省各市素有培育產業鏈的傳統,如蘇州培育了高階裝備、先進材料等產業,無錫培育了先進機械行業,南通培育了建築業。南京選擇軟體業其實也有底氣,全國第三的高校之都其時擁有數十所高校和數十萬的在校大學生,且地處長三角核心區位,交通便利城市宜居。
實踐證明,南京的路走對了。到了2005年,南京僅用4年,就實現了軟體行業產值衝破百億。當年,南京審時度勢提出建設“中國軟體名城”的戰略目標。至2010年,產業產值即突破千億,同年9月,南京被工信部認定為首個“中國軟體名城”。
此間的2009年,寧南大道更名為“軟體大道”。2011年8月,南京建設軟體名城戰略再升級,出臺檔案規劃打造“一谷兩園”[中國(南京)軟體谷、南京軟體園、江蘇軟體園]的軟體產業格局。規劃面積達73平方公里的中國(南京)軟體谷最終成為國內知名的軟體產業集聚區,軟體大道成為該區域的標誌性道路。
2017年,南京已完成軟體業務收入3926億元。2021年,南京榮獲首個國家級軟體和資訊服務先進製造業叢集稱號。同年,南京吹響軟體產業5年破萬億的號角,出臺《南京市推進軟體名城提質升級 打造萬億級產業行動計劃》,“到2025年,形成中國軟體名城提質升級全國示範。”
經過20餘年的聚力發展,南京不僅聚集了華為、中興、小米等一批萬人級規模的研發中心,還“跑”出一批細分賽道的領頭企業,如在智慧交通空管領域的萊斯資訊,物流領域的運滿滿、福佑卡車、中儲智運,還有在基礎軟體領域開發工業級作業系統的翼輝資訊,以及服務於大型製造企業的科遠智慧。
智慧電網的“王者”
智慧電網產業的發展是南京“軟崛起”中的另一個傳奇。
從高鐵南京南站向南,20分鐘車程可到達位於江寧開發區的中國(南京)智慧電網產業谷。這塊約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羅棋佈著200多家智慧電閘道器聯規上企業,其中上市企業15家。這裡有南瑞集團、南瑞繼保、國電南自、菲尼克斯、西門子等一個個新型電力領域響噹噹的名字。
該行業在南京崛起,是典型的城市與產業雙向奔赴。設在南京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電力專業優勢明顯,因此南京素有世界級的電力學術叢集。這成為電力央企將科研企業設定在南京的一大原因,最終南瑞繼保、國電南自等龍頭企業在改革開放後崛起。
僅南瑞集團一家,近年就“裂變”出2000餘家上下游企業。目前,叢集涵蓋578家規上企業、9家獨角獸企業和64家瞪羚企業,以及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家。
2023年該行業業務收入突破3600億元。該叢集已全面覆蓋“發、輸、變、配、用、排程、通訊、綜合能源服務、電力網路安全”九大關鍵產業鏈環節。2021年,南京市新型電力(智慧電網)裝備叢集入選國家級先進製造業叢集。
資料顯示,南京市智慧電網領域核心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其中,省級電網排程自動化系統及裝置佔有率90%以上;高壓繼電保護裝置佔有率達80%以上;市級電網排程自動化系統及裝置佔有率40%以上;變電站監控裝置佔有率30%以上;配電站智慧巡檢機器人佔有率70%以上。
除了在產品上出類拔萃外,南京更是智慧電閘道器鍵核心技術的策源地、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據瞭解,南京掌握了全國自動化繼電保護90%以上技術標準。
2022年,南京釋出《南京市全力打造五千億級智慧電網產業叢集行動計劃》,提出預計到2025年,關鍵裝備國產化率達90%,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慧電網創新策源地。
新經濟“六龍六虎”
南京近年發展出的軟實力,遠不止軟體和智慧電網產業,還有六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其中已有四大新興產業的產值超過2000億元大關。
因南京有虎踞龍盤之形勝,該12個產業在民間也被開玩笑地稱為“六龍六虎”。
在智慧裝備領域,南京企業2023年實現總營收2708.0億元,其在機器人與增材裝置製造、智慧測控裝備製造等細分領域增勢迅猛。全市2023年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56萬臺。其中,龍頭企業埃斯頓2023年實現營收46.5億元,國內市佔率已上升至8.5%,連續五年成為中國市場國產品牌出貨量第一,僅次於日本發那科。
據介紹,埃斯頓是國內罕有的,在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裝置等機器人核心部件具有自主技術的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也是國內機器人企業實力最接近外資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的企業之一。
多年來,南京一直是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重鎮,現擁有三迭紀、先聲藥業等1100餘家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南京近年已建成從上游的原料生產供應,到中游的產品研發製造,再到下游批零流通的完整產業鏈條。
2024年前8個月,南京新獲批藥品55個品規,佔全省1/3,正大天晴順欣製藥、聖和藥業、傳奇生物的3款I類創新藥先後獲批上市,目前全市已有8個Ⅰ類創新藥,數量居全國前列。
南京近年還建成三個“藥王谷”。其中南京生物醫藥谷經過13年發展,已建成110多萬平方米創新創業載體,已集聚生命健康領域企業1000餘家。
南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實現營收2400億元,同比增長12.3%。
南京7家整車製造企業全部擁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和生產能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規模以上企業350餘家。
南京聚力發展的六個新興產業中,另三個分別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和積體電路。三大產業目前均已形成相當規模,其中,新型材料產業規模穩步發展,優質企業快速成長,產業總體規模超過2000億元。
在工信部2024年11月公示的2024年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競賽勝出名單,全國共有35個先進製造業叢集上榜,南京市牽頭的蘇南特鋼材料叢集、參與的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叢集分別入圍,這代表著南京企業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成就。
在六大新興產業之外,南京近年還規劃發展了六大未來產業,分別是新一代人工智慧、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路與先進通訊、儲能與氫能。
為何會選擇新一代人工智慧等六大新賽道作為突破口?南京市工業和資訊化局未來產業處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透過多年發展和前瞻佈局,南京在未來產業相關領域已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和產業優勢。這些優勢,再次指向人才、科研優勢,以及軟體等新興產業的溢位效應。
例如,南京人工智慧產業鏈條日趨完備,相關產品和服務已涵蓋基礎支撐層、技術產品層和應用示範層等產業鏈各領域,集聚了相關企業近500家,在人工智慧軟體、演算法,感測器及晶片、機器視覺、智慧語音、智慧無人系統等細分領域積累了一定優勢。
以轉代遷換來新制造
過去十幾年,一道經典城市發展難題一直橫亙在南京市的決策者面前,那就是在發展新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同時,在新時期如何對待傳統產業?南京的解題之路曾十分曲折和掙扎。
多年以來,石化、鋼鐵、汽車和電子一直是南京的傳統支柱產業。其中化工產業擁有南化、揚子石化、金陵石化等巨型企業。南京擁有百年化工史,南化公司的前身是解放前就存在的全球著名化工企業永利錏廠。在解放南京的渡江戰役中,毛主席曾打電話給前線指揮員,要求炮火不能打到永利錏廠,“如果毀壞了永利錏廠,就毀壞了半個南京城。”在鋼鐵、汽車和電子領域,對於南鋼、躍進牌卡車和熊貓電視等老企業或老牌子,國人印象深刻。
但當時間來到新世紀,這些傳統產業之“重”顯而易見,化工圍城、空氣汙染、環境汙染成為傳統產業身上撕不掉的老標籤。北京、上海對大量傳統產業作出的選擇是“搬”,尤其北京的首鋼重工業基本搬至河北等省外地方,本地主要發展服務業和新經濟。
南京一度在2014年作出“搬”的決定,但歷經周折後,南京轉變了思路。
傳統產業是南京經濟的“壓艙石”,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對照總書記“不能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簡單退出”的指示要求,南京把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作為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方向。
2023年6月16日,南京市官方釋出了《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推動鋼鐵、汽車、石化、電子資訊四大支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南京的四大傳統產業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向產業價值鏈的高階挺進,大量產品、產能已改變了“傻大笨粗”的舊印象,貼上了“專精特新”的新標籤。可以說,南京的傳統產業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北京、上海的新路——以轉代遷。
在石化領域,2023年金陵石化經營效益蟬聯中石化煉化生產企業第一,連續三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2024年3月29日,金陵石化在江北新區開工建設總投資100億元的高階日化品專案,推動企業生產從表面活性劑向洗滌行業中高階產品延伸。烷基苯是生產表面活性劑的重要原料,金陵石化烷基苯廠佔全國烷基苯市場1/3份額,聯合利華、寶潔等知名中外品牌的洗化用品中都含有“南京製造”。
2017年,揚子石化成功生產特高分子量聚乙烯,此為國內首次自主成功開發鋰離子電池隔膜專用樹脂。
2024年8月30日上午,揚子揚巴輕烴綜合利用專案正式開工。該專案及下游新材料專案總投資約256.52億元,產品將廣泛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大幅推動南京化工產業煥新升級。
南京化工企業的集聚地——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已是全球最大的醋酸及衍生物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液體蛋氨酸生產基地以及全國主要的環氧及衍生物生產基地。新材料科技園本身的經濟規模已列全國化工園區前三。
在鋼鐵領域,我國有30家千萬噸級鋼企,南京的南鋼和梅鋼佔兩席,並且近年憑藉向高階製造轉型取得了突出業績。截止到7月,受供需矛盾影響,全國鋼企虧損面超過八成,南京這兩大鋼企均保持盈利。
南鋼的鋼鐵主業保持較高利潤水平,其中厚板及特鋼長材廣泛應用於油氣裝備、新能源、船舶與海工、汽車軸承彈簧、工程機械與軌交等領域,高階製造業客戶佔比大,當房地產對建築用鋼需求大幅降低,南鋼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梅鋼實現了自2023年7月以來的連續盈利。近年,梅鋼聚焦新能源汽車用鋼,突破技術禁錮,推出一系列新一代高新型汽車用鋼產品。目前,梅鋼已經成長為國內市佔率第一的精衝鋼頭部企業。
2023年,全市石化、電子、汽車、鋼鐵四大重點行業合計完成產值超9000億元,佔全市總量比重達60.3%。
隨著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階延伸,南京市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先進製造基地。近期,工信部公佈最新一批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南京13家企業上榜,居全省第一、全國第四。在賽迪釋出的《2023先進製造業百強市》榜單中,南京製造業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八。
寫在結尾:
近兩年,全國興起南京旅遊熱,尤其2023年出現了“2億人次來南京”的現象級事件。這是對南京經濟和軟實力崛起的最好嘉獎。
大量遊客並不是第一次來南京。他們驚訝地發現,新南京和過去的相比,“真的是有點新東西”。就連“打卡聖地”,也添了可以Zoowalk的紅山動物園,浦東般即視感的河西新城,大量老舊廠區改造而來的民國風城市矽巷,更有丹桂飄香、“矽味”十足的軟體大道……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