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我的朗讀者 我做你的擺渡人
戳藍字一鍵關注擺渡人

☾
每晚21:39
無論你在哪裡,請記得開啟手機。
♪點選播放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訊
文:深海
來源:讀書369(ID: dushu369com)

曾仕強教授曾犀利指出:
“當一家人的心無法凝聚在一起時,這家人就開始要分裂了,彼此不相信了。
家,就變成了一個冰冷的旅館,這樣的家,還值得我們留戀嗎?”
現實中,多少父母望著冷清的餐桌,聽著電話裡那句“最近忙,不回來了”,才猛然意識到:
血緣關係雖深,卻難以跨越心靈的隔閡;親情雖重,也需要用心經營才能長久溫暖。
若子女成家後兒媳或女婿很少上門,甚至連自己的子女也變得疏遠,往往暴露了三個扎心真相。

-1-
家庭氛圍充滿矛盾、指責
後輩只想逃離
很認同曾仕強教授,曾在講座中提到的一句話:
“一個人對下一代的人什麼事情都管,什麼事情都有意見,你不配當人家的長輩!”
一家人在一起,難免會有摩擦和分歧,遇事若總是仗著自己是長輩,一味苛責、刁難晚輩,久而久之,家便會失去溫度,任誰都只想遠遠逃離。
在電視劇《小日子》裡,朱勁草和顧茉莉原本是恩愛的一對夫妻。
婚後,小兩口住進了一室一廳的小房子,本以為能開啟甜蜜生活,可朱勁草父母的強勢介入,讓二人逐漸走向崩潰的邊緣。
朱勁草的父親朱大力,以家中的大家長自處,他古板守舊,動輒立家規,對兒子媳婦的生活指指點點,甚至還批評兒媳在家中穿得過於清涼,讓小兩口壓抑不堪。

朱勁草的母親也十分強勢,無論是照顧孩子,還是操持家務,她都要求茉莉必須按自己的方式來,一點都不能有偏差。
從茉莉日常的消費習慣,到小兩口換大房子的長遠規劃,她統統要插手,就連二人的夫妻生活,她都想橫加干涉。
無奈之下,茉莉和老公朱勁草只能偷偷跑去酒店開鐘點房,過清淨的二人世界。
誰料,朱勁草的母親無意間發現了酒店發票,她二話不說,直接拿著發票衝到茉莉的畫廊,當著眾多人的面,對茉莉劈頭蓋臉地質問、指責。
這一幕,讓茉莉顏面掃地,婆媳矛盾也由此徹底激化。
即便後來小兩口費盡口舌解釋清楚,婆婆依舊不依不饒,家裡整日被吵鬧聲籠罩,不得安寧。
在這樣充滿矛盾與指責的家庭氛圍中,茉莉感覺自己無法忍受這種令人窒息的生活,萌生了離婚的念頭。

家不是戰場,是港灣,可若港灣裡佈滿暗礁,再親的人也會繞道而行。
年輕人居家過日子,難免會犯錯,身為長輩,不妨秉持溫和的態度,適時地提醒與引導,但切不可強行要求晚輩做出改變,斥責和埋怨更是不可取。
放手讓他們自己在生活中摸索,在相處中慢慢磨合,往往能收穫更好的效果。
德謨克利特說過一句話:“親人之間的嫌怨比與外人的嫌怨要難堪得多。”
莫要用掌控和怨懟,取代了那份本應有的得體放手,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經營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作為長輩,遇事不責備,多商量、多理解,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家人,家才能真正成為滋養心靈的源泉。
當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受到了愛和溫暖,原本漸行漸遠的關係也會重新拉近。

-2-
父母的關愛方式沒有邊界感
激發夫妻矛盾
教育專家盧勤曾說:
“現在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都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拿得起放不下。
管吃、管住、管用,管一切事務,父母付出了很多,最後的效果卻很差。”
兒女成家後,便成為了獨立的個體,不能再依賴父母的庇護,而是要學會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
而作為父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手,不過於溺愛孩子,才是真正的智慧與遠見。
在熱播劇《三十而已》裡,鍾曉芹是上海本地獨生女,自幼在父母的寵溺中長大。
結婚後,鍾曉芹也沒能徹底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由於和父母同處一個城市,她經常帶著丈夫回到父母家。
老兩口每次都會準備豐盛的飯菜悉心招待,還再三叮囑女兒要常回家看看。
此外,鍾曉芹的母親心疼小兩口不會照顧自己,常常趁女兒家沒人時,上門幫忙打掃衛生、做飯。
然而女婿陳嶼對丈母孃的這些舉動,非但沒感受到溫暖,反而覺得尷尬又窩火。
受原生家庭影響,陳嶼是個極為獨立的人,在他看來,丈母孃的關愛非常沒有邊界感,導致老婆像個“巨嬰”,自己也彷彿活成了“上門女婿”。
鍾曉芹和陳嶼因為這件事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甚至鬧到了離婚。
鍾曉芹憤怒地摔了飯碗,不解地吼道:“我媽不就是來做個飯,你至於這樣嗎?”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出於對子女的關愛,總是忍不住操心他們的生活,生怕孩子過得不如意,於是竭盡所能地提供幫助。
然而,這種看似充滿關懷的舉動,卻嚴重干擾了子女原本的生活節奏,讓父母和子女的小家庭關係出現隔閡,讓彼此的關係變得緊張而疏離。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每一個美滿的家庭裡,一定會有睿智的父母。他們懂分寸,知進退,分得清何時挺身而出,何時裝聾作啞。”
婚姻本是兩個人的事,若父母過度溺愛,缺乏邊界感,只會讓愛變成負擔,最終摧毀原本的幸福。
晚輩回家時,滿懷熱忱地迎接,讓他們真切感受到家的溫馨;晚輩不回家時,剋制住內心的牽掛,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學會經營婚姻,經營自己。
父母的愛有邊界感,晚輩心中也自有分寸,這樣的親情,才能讓家成為溫暖的歸途。

-3-
兩代人的代際觀念差異大
彼此之間缺乏理解
前幾年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伊能靜和婆婆的相處非常融洽,引發不少網友的羨慕。
她們相處的狀態,全然沒有傳統婆媳間的拘謹與隔閡。
於伊能靜而言,婆婆絕非世俗偏見與刻板標籤所定義的那般,更像是自己無話不談的朋友或姐妹。
婆婆從來不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對伊能靜和秦昊的婚姻指手畫腳,也不會對兒媳施加壓力。
而且,伊能靜的婆婆非常時髦,對年輕人熱衷的吃喝玩樂樣樣在行。

伊能靜跳舞,婆婆不僅跟著跳,且舞姿更為嫻熟,還指點道:“你的眼睛要跟著手臂動。”,伊能靜嘴上調侃自尊心受挫,臉上卻忍不住掛著笑容。
伊能靜和秦昊去長沙小吃街時,婆婆也欣然同行,三人組毫無違和感,甚至讓人感覺秦昊才是多餘的存在。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往往是許多家庭矛盾的根源。
年輕人熱衷的事物,老年人難以理解;老年人談論的話題,年輕人又興致缺缺,導致彼此無話可說。
還有很多老人習慣於用過來人的經驗去指導孩子,並以“為你好”的名義施加壓力,孩子則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被說教或控制。
這種溝通的不對等,往往讓孩子感到壓抑,便選擇減少與家人的接觸。
不同年代的人有著各自獨特的生活方式,人老了,要學會放下干涉子女生活方式的執念。
嘗試用輕鬆愉快的交流代替訓誡,用分享彼此的生活趣事代替追問婚戀狀況,主動打破隔閡,嘗試理解、尊重晚輩,家庭關係便會迎來轉機。
當父母開始學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子女的選擇,子女也會漸漸懂得,老一輩的關心並非束縛,而是沉澱的愛。
這樣的相處,會讓兩代人的心在理解中漸漸靠近,讓親情的紐帶在包容中日久彌新。

家庭關係的經營,本質是一場雙向奔赴。
而晚年的孤獨,往往是曾經對家庭關係漫不經心、疏於經營的直觀對映。
一定要學會經營親情,用理解化解隔閡,用尊重搭建橋樑。
當家庭氛圍變得包容,關懷滿含溫情,那個曾經疏遠的背影,終會轉身擁抱溫暖。
-End-
作者簡介:深海,本文首發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轉載請聯絡讀書369。

在兵荒馬亂的朋友圈
謝謝你不是為我而來,卻能為我而留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願陪你數盡人生波瀾。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給擺擺 一個愛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