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艱難困苦的流亡中,他們畫出了中國建築史上最棒的圖|王南「建築學家林徽因」更新

永珍新課「建築學家林徽因」今天更新7-9集。
全面抗戰爆發時,正好是梁林發現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學術生涯的黃金時刻也是人生的分水嶺。
抗戰8年當中,林徽因的轉變特別劇烈,永遠失去了健康。發現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狂喜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林徽因只剩下18年的生命,其中8年都在抗戰當中病得奄奄一息。

  我也常常想,如果沒有抗日戰爭,他們接著原來的考察大發現,仔細地寫成書,建立起中國建築史,一定能比現在的成果更豐滿、更全面、更不留遺憾。

但是反過來,他們人性當中最深層的那種高尚的品格,那種用學術報國的精神就不能被激發出來。所以懷著很矛盾的心情,下面我們就來分享這段沉重、但是又很激勵和鼓舞人心的歲月。
關於戰爭,你也得給孩子講
這段歲月其實是從一封很溫情的信開始的,「棟樑」展上最受歡迎的展品是這封信。開幕式那一天,某網站上的點選量排名,第三名就是這封信。
這是發現佛光寺回到北平後,林徽因寫給女兒梁再冰的一封信。她介紹了一下這次的行程,有走過的一圈路,有河北省同山西省的地圖,有區域性的,還有放大的。

從北平出發到正定,再坐火車到太原,然後坐汽車,坐騾轎,到五臺山,騎騾走路爬山,發現佛光寺。全部結束了以後撤,坐貨車,騎馬到代縣,到代縣知道了中日戰爭爆發了,短暫的桃花源結束了。
這個時候梁再冰8歲,這是建築學家寫給二年級小朋友的信。
核心就是講我們去考察五臺山了以後,到了山裡就接不到你的信了。一直走到代縣這個地方,有報紙、可以打電報了,才知道一點外面的新聞。這下急壞了。梁再冰跟著姑姑還在北戴河呢,不知道那邊發生什麼了,著急回來就兜那麼一大圈。
最重要在這,關於戰爭你也得給孩子講,眼前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講。“我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來佔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

 “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然後講你作為一個小孩子,就先把學習、身體搞好,聽姑姑的話,等等。
這封信是非常動人的,很多豐富的細節,蘊含著對子女的教育。最核心的是這一段,對待戰爭,叫她要有信心。我想很多觀眾喜歡這封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感情很真摯。
流亡到昆明,
“我的壽命是由天的了”
八月份他們就不得不離開北平了,一路開始流亡生活。到長沙算是第一個段落,營造學社也在那裡工作過一小段時間,開始回憶這段流亡生活寫的一封非常重要的信,給沈從文的信:
“臨走去醫院檢查了一遍,結果是得著醫生嚴重的警告,但警告自警告,我的壽命是由天的了。”
“由盧溝橋事變到現在,我們把中國所有的鐵路都走了一段,最緊張的時候由北平到天津,由濟南到鄭州,帶著行李、小孩,奉著老母,由天津到長沙共計上下舟車16次,進出旅店12次。”
更驚心動魄的還是寫給閨密的:
“當生活變成一種越來越可怕的經歷時,要麼活著挺過去,要麼從中解脫。昨天在日機對長沙的第一次空襲中,我們的房子幾乎被直接擊中。炸彈就落在我們暫住房的大門十五碼處……天知道我們怎麼沒被炸成碎片。一聽到較遠處傳來兩顆炸彈地獄般的爆破聲,我們就飛奔下樓,我們的房子隨即四分五裂。全然出於本能,我們各自抓起一個孩子向樓梯衝去。可還沒來得及到樓下,最近的炸彈就炸了。……”
這是親歷戰爭的人才能寫出來的,又由於她這種文學家的文筆,我們就像看到那畫面一樣,所以我經常想梁林的故事要被拍成電影太精彩了,比《無問東西》精彩100倍。
林徽因還有一次更加驚險。
在去昆明的途中,途經晃縣時,林徽因突然肺結核發作,發高燒40多度。當時沒有車,所有的旅館也被住滿了,只能把鋪蓋卷鋪在地上躺在上面。
梁思成在焦急找不到旅館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小提琴的音樂,就循著小提琴聲去找了,發現在一個旅店裡有一幫年輕的飛行員,原來是其中有一個人在拉小提琴。
這些飛行員非常好,騰出了一間房間給梁家,林徽因在這兒慢慢恢復了。林徽因弟弟林恆就是飛行員,和這幫年輕人差不了幾歲,所以梁林對他們天生就很親近,大家這麼相處以後就都成為朋友,梁林看他們就像小弟弟那種感覺。
這些飛行員可能還不知道他們救了最傑出的建築學家一命,後來他們就有很多的來往。比如說這些飛行員要畢業典禮,請不到自己家長去的時候,就請梁林當“名譽家長”去參加畢業典禮,感情很深厚。
等到真正全面抗戰爆發了,這些飛行員要投入戰鬥了,其實是非常慘烈的,接二連三一個一個都犧牲了。他們每犧牲一個,就會把遺物都寄給在李莊的梁思成、林徽因,每收到這麼一份遺物,林徽因都會痛哭一場。
當然直到最後也知道她自己弟弟戰死的訊息,林徽因寫了一首非常感人的長詩,《哭三弟恆》,其實也是送給這所有年輕飛行員的。
這是戰爭中他們這些本來萍水相逢的人之間一段非常動人的故事。
逃難到李莊,

“偏偏碰上大戰,五年大好光陰又失交臂”

昆明被連續轟炸之後,在昆明也待不住了。中國營造學社由於是一個私立學術機構,財力支援有限,特別是離開北平、離開朱啟鈐先生以後,舉步維艱,尤其缺少參考文獻、書籍方面的支援。
於是他們就跟定了一個更大的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總管這事的是傅斯年,所以傅斯年到哪他們就到哪,這樣還可以共享研究文獻。
傅斯年下決心要找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這樣日軍就沒法轟炸。找來找去找到了,今天屬於宜賓——過去叫四川南溪縣的李莊村。包括當時的同濟大學,很多重要的學術機構都來到了這個小村子,一下成為抗戰時候的文化中心了。
這是梁思成站在營造學社李莊新社址,其實是月亮田的一組農宅。一個還挺孤獨的背影,我們「棟樑」展一進去大廳正對這張照片,也是他學術人生的分界點。
▲ 1940年代梁思成在李莊
這個時候怎麼再畫那個大的圖呢?就拿這麼一個小桌子拼一個高凳子,然後把圖板架在上面畫圖。我們想在展覽裡復原這個東西,結果做傢俱的師傅把這想得太豪華了,真做成了一張桌子,其實他們那會兒連那麼大的桌子都沒有。
而且這麼一搭其實更有設計感,很多建築師看展覽都很喜歡這一組傢俱的組合。
▲ 1940年代梁思成(後)、莫宗江在李莊繪圖
這個時候的林徽因,或者說整個抗戰八年的林徽因,絕大部分時候都是臥床不起的。和我們前面說的那個生龍活虎地參加那麼多的田野考察、留下那麼多照片相比,就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了。到了這個村子裡,就更是沒有任何醫療條件。
▲ 1940年代林徽因在李莊常年臥病
李莊期間梁思成要經常自己去跑經費,他不擅長這件事,從小也沒缺過錢。朱啟鈐先生是非常好的整個學社的社長兼大總管,可以讓這些年輕人心無旁騖地去做田野考察,去寫東西,也不用為錢操心。
梁思成要負擔整個學社的經費開銷,所以經常一趟一趟往重慶去跑經費。當他都離開的時間,林徽因就只能自己跟孩子和老母親在學社裡待著,每天晚上就只能自己熬過病痛。
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我覺得這是林徽因她媽媽吧。我們看五臺山發現佛光寺的時候她還是什麼樣子,短短的三年左右的時間,已經把她折磨成像一個老人一樣。她這時候才三十多歲,從今以後也再沒有完全完全地康復過。
▲ 左:1937年林徽因與佛光寺佛殿主寧公遇塑像合影,右:1940年代林徽因在李莊
梁從誡回憶:“她也常常讀古詩詞,並講給我們聽,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教我讀到杜甫和陸游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家祭毋忘告乃翁’,以及‘可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等名句時那種悲憤、憂愁的神情。”
我覺得作為詩人的林徽因,在這個時候她終於理解了古代詩人寫的那些戰亂當中的詩了,尤其是杜甫的作品,不親自經歷戰亂的人,其實是沒法深刻理解。
她把這些詩念給她唯一能找到的聽眾——自己的子女聽,當然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教育,讓她的子女終身印象深刻。
這是非常難得的在李莊時期的一張大全家福,而且不僅他家,還帶上劉敦楨家的孩子。
▲ 1942年梁家與親友攝於李莊,左起:劉敘彤(劉敦楨小女兒)、梁再冰、林徽因、梁從誡、林宣(林徽因堂弟)、劉敘儀(劉敦楨大女兒)、梁思成
我不知道前面大家有沒有認真聽課,我說有一張照片梁思成沒看鏡頭看林徽因,那是在賓大的時候,恰同學年少意氣風發,那時候當然完全是出於愛慕得不得了。
我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真是非常非常感動,因為我想可能這是林徽因在整個抗戰生涯中精神最好的一天,所以他們選擇拍一個全家福,然後梁思成深情凝望她。

這和年輕時候那個凝望又不同了,經過這些年的相處,尤其是知道愛人完全失去了健康以後,這個凝望的意義就更加深長。
人生唯一一部《中國建築史》,
在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寫成
所有積蓄拿去蓋了昆明的房子以後,到李莊就只能變賣過去的家當了。其實作為會做設計的人,以梁先生是梁啟超公子的身份,他倆一起到重慶給達官貴人設計幾個專案不成問題。可是他們自己選擇了要做學術研究這條道路,要堅持辦營造學社這條道路,所以就陷入困苦當中。
吃盡當光的時候,有人在旁邊冷眼看到就待不住了,傅斯年先生就開始給他們找補助。在申請補助的時候寫得也是情真意切,說梁氏兄弟(梁思成、梁思永)都是最重要的學者、人才;講到林徽因也是當代女性當中最有才華的。最後是蔣介石自掏腰包,資助梁家2萬元。
這整個事都是在不告訴梁林的情況下做的,所以突然收到這個錢的時候林徽因非常錯愕又感激,就寫下了這封信,1942年10月5日致傅斯年信,表示感謝。
由於有傅斯年的幫助,學社終於可以喘口氣,能真的來實現他們的理想。梁先生從學生時代就埋下了要寫《中國建築史》的種子,沒想到是在人生最艱難困苦的李莊寫得的,而且人生就寫了這麼一部。
在李莊漸漸經濟條件有所好轉後,林徽因給所有人打氣,希望大家不灰心,把原來積累的田野考察的資料給整理出來,最核心的就是鼓勵梁思成寫《中國建築史》,並且自己也參與其中。
今天非常珍貴的是這整本書的謄寫本都留下來了,500多頁,每一頁都是毛筆字的小楷謄抄的。裡面的字跡大概有四五種,我們現在看到的目錄頁這是梁思成的字,梁思成的字很好認,“篇”字都把竹字頭寫成草字頭。
林徽因的功勞在哪呢?梁先生也講得非常清楚:“林徽因同志除了對遼宋的文獻部分負責蒐集資料並執筆外,全部都經過她校閱補充”。所以可以說這是他們合作的產物。
當然還有盧繩,圖紙還有莫宗江,謄抄稿子很多人都加入了,包括新加入營造學社的羅哲文、王世襄,後來都成一代大家了。
羅哲文就是李莊當地小孩,最後一個加入營造學社,後來也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專家了。包括羅哲文的名字都梁先生給他起的,他原來叫羅自福,小朋友們都叫他羅斯福,老欺負他,抬不起頭來,後來梁先生給他改成羅哲文。
這是完成了一樁宏大的事業,真正的《中國建築史》寫出來了。
林徽因的信也能呼應梁思成說的她的功勞:“我必須為思成和兩個孩子不斷地縫補那些幾乎補不了的小衣和襪子……這比寫整整一章關於宋、遼、金的建築發展或者試圖描繪宋朝首都,還要費勁得多。這兩件事,我曾在思成忙著其他部分寫作的時候,高興地和自願地替他幹過。”
實際上還不止於此,據他們的子女回憶,漢代的文獻她也幫忙查了很多。林徽因幹什麼事都很投入,她只能在病床上看書,就把能找到的漢朝的文獻都找來看了。
梁思成說那個時期林徽因就完全變成了一個漢朝人,對那個時候的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熟悉得不得了,甚至發了宏願,要寫一部《漢武帝傳》。後來當然人生也沒給她這個機會,可是可以看出她對於事業的熱情。
梁思成這時候就成長為一個合格的護士,因為他要學會為林徽因注射,全部那一套都做得非常棒。
在農舍裡
畫出了中國建築學術史上最棒的圖
另外一個宏偉工程,他們希望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建築的偉大成就,所以這時候同時寫了給外國人看的圖文並茂的《影像中國建築史》。
本來梁先生是希望畫了圖,圖注是雙語的就夠了,後來發現還是要寫一些文字。這是留下來的這本書的打字稿,這個厲害了,在李莊還打字呢。這打字機居然是他們大學時候在美國買的,質量也真好。

▲ 《影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版)打字稿
這套書也命運多舛,經歷了各種曲折,真正在MIT出版是1984年,梁林都去世幾十年了。
剛才我們看了一張他們在農舍裡畫圖的場面,這就是他們當時畫出的圖,太震撼人心了。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畫出了應該是中國建築學術史上最棒的一套圖。
▲ 五臺山佛光寺大殿
▲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他們所有最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畫的最好的圖紙,都是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完成的。每當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醒自己,今天不管遇到多少困難,自己學術研究上的困難也好,國家面臨的困難也好,大學墮落以後帶給我們的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好,你再慘能慘得過在李莊的梁林二位嗎?有什麼理由不做好自己手邊的事情呢?
佛光寺、觀音閣,這兩個建築是梁先生畢生摯愛。1945年他給美軍標軍事地圖上中國重要的建築,防止大反攻的時候破壞文物。他標各省的文物古蹟還打星,最高四星,最低沒有星,一共就兩個四星級的建築,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可見這是他畢生摯愛。
後來解放以後出《全國重點建築文物簡目》的時候,四星級升上來多了一些,北平城全部、故宮,原來故宮才三星。梁先生也夠狠,故宮72萬平方米那麼多房子才三星,可見他真是鍾愛唐宋時候的木構。
所有那套圖都不是直接畫成的,有好幾版的鉛筆稿,我現在找的是最近的一版鉛筆稿。鉛筆稿要幹什麼呢,把全部圖紙畫了以後,把中英文雙語的字都寫上,這些字都是打了格子的,每個字多大個、離多遠全部都有排版的,所以這個東西弄完直接就能出了,這是他們真正細緻入微的工作。
▲ 左為鉛筆稿,右為發表稿
身在地圖上找不到的李莊
做的學問仍是世界級
還不止於此,開始他們還有《中國營造學社彙刊》,那是整個民國時候全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建築類期刊了。可是自從抗戰往後方撤以後,彙刊就停刊了,一個學術機構,那麼多重要的發現都沒有機會發表出來,其實是很令人沮喪的,所以梁先生一直有一個宏願,要重新再版彙刊。
在李莊的時候,眾志成城,大家決定用土法石印。怎麼弄呢?羅哲文也回憶過,用一種藥水直接把文字和圖畫在或者寫在版上,然後那個版再做一次反轉,最終印在土紙上面。一共就印了200冊,現在存世的恐怕不多了。
照片也印不了了,沒有銅版,就把照片再畫成一張線條圖,全部都這樣乾的。最偉大的五臺山佛光寺的發現就是這樣發表的。
▲ 封面文字:林徽因珍藏,恕不外借
▲ 土法石印發表的《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
第二期很明確,主編是林徽因,第一期可能是梁先生。林徽因不僅主編了這期,還自己寫了篇論文,而且她關心的是啥,《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真可以。
這要歸功於他們的老朋友費正清、費慰梅來看他們。這兩對友人時隔若干年再見的時候,我想費氏還是很健康的一對年輕人,梁林在費正清的筆下已經是半殘的廢人了,就全部臥病在床。
費正清就建議他們到美國去治病,梁思成給婉拒了,我想這也是梁林共同的決定:如果真的要死,希望死在祖國的土地上。梁思成當然也後悔,由於這個決定林徽因過早地去世了,可這顯然是他們共同決定的。
費正清也感慨,他說任何一個美國學者如果面臨這樣的境況,肯定去改善生活了,所以就把梁林看成是獻身學術的崇高典範。最近《費正清中國回憶錄》也已經出版了,有一個章節專門獻給梁林的,裡頭談了這些。
▲ 1930年代梁思成、費正清、林徽因、費慰梅在北平梁家合影;最左為金嶽霖,裁掉金嶽霖是不對的😠
他們的到來一個好處就是帶來了很多的藥,帶來了奶粉,林徽因能夠恢復部分的健康,帶來了很多外國的書籍,包括當時最新的關於城市規劃、關於建築設計的書籍。
所以梁林雖然在地圖上找不到的李莊,可是可以胸懷世界,他們做的學術還是世界級的,關心的問題也還是。後來梁先生在1945年寫的關於城市重建的文章裡,已經能夠引用西方最新的有機疏散等城市規劃思想。
梁林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堅信中國抗戰一定會勝利,勝利以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戰後的重建,所以她其實已經在為這個做準備了,重建要蓋很多的現代住宅,我們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
這期還有一篇特別重要的文章是費慰梅寫的,費慰梅的藝術史處女作,也是巔峰之作,《漢武梁祠建築原形考》。

由於共同參加了晉汾考察以後,我想費慰梅對建築的理解更深了,原來她其實只是想來學畫畫的,後來就真成長為一個傑出的美術史家。只是因為她在美國當時那種情況下,女性,沒有博士學位,她的很重要的貢獻被埋沒了。
誰把她重新又尋找出來了?巫鴻先生。巫鴻先生的博士論文寫武梁祠,找到了費慰梅的文章,當成他特別重要的一個研究基礎,並且最後出書的時候是請費慰梅作序,給了她應有的在學術上的地位。這是費慰梅和梁林之間的深厚友誼,同時結出來了學術上的果實。
梁林在看到這篇文章以後,第一時間讓王世襄翻譯成中文,在彙刊發表,而且給她的回信裡做了特別熱烈的回應,評價她這項偉大的工作。
長期都處在飢餓當中的梁思成,甚至畫了這麼一張畫,畫了一碗湯,水彩,特別寫實,你看那碗、湯,然後冒著煙,寫“希望在勝利後能喝這樣一碗,1943年9月”,差不多是寫完《中國建築史》的那個時間。
“我們失去了健康,但信念如故”
戰爭勝利以後,林徽因來到昆明,在給費慰梅的信中談了一大段,和我們前面說到的她對古代詩人經歷戰爭以後的深刻理解正好可以呼應:
“直到此時我才明白,古時(如唐宋時代)那些缺少旅行工具的詩人們在遭貶謫的路上,突然在什麼小客棧或同一條河上的小船中,或某處由和尚做主招待的廟裡和朋友不期而遇時的那種快樂。在長談中他們又會怎樣地推心置腹!我們的時代也許和他們不同,可這次相聚卻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都老了,經歷過貧病交加,忍受了漫長的戰爭和音信隔絕,現在又憂慮著巨大的國內傾軋和艱難的未來。
“此外,相聚之地遠離故土,是一個因形勢所迫我們不得不住下來的地方。渴望回到那個我們曾度過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的地方,就如同唐人思長安、宋人念汴京。我們遍體鱗傷,歷盡煎熬,我們身上出現了或好或壞或別的新品質。我們不僅體驗了生活,也受到了艱辛生活的考驗。我們失去了健康,但信念如故。現在我們相信,生活中某些苦與樂其實可以合二為一。
寫得太好了。我想追溯這一段經歷,沒有誰比她說得更好了。
營造學社到了後方以後,一共做了兩次重要的學術考察,前面是梁先生臥病,劉敦楨領隊,調查雲南古建築;第二次是整個四川的古建築考察,花了整整半年時間,去了非常非常多地方,也使得最後《中國建築史》能夠寫成。
因為過去從破解《營造法式》出發,他們還是注重在華北地區找唐宋遼的遺構,再往古了追溯做的工作少。可是四川得天獨厚,有很多漢代的崖墓、闕,把這塊給補上了,最後建築史能寫出來,跟這個特別有關係。
可是這個辛辛苦苦的六個月考察當中,林徽因自己就在昆明待著,病著,也非常孤獨。給閨密寫的這些內心深處的想法,很能反映整個抗戰時候她所受的煎熬。
梁先生也好不到哪去,本來年輕時車禍就造成脊椎受損,到李莊雖然能正常工作,可是我們都聽過這個傳說,梁先生畫圖是拿一個花瓶支著下巴。
所以他倆就是費正清說的,年輕時候他們都是一樣健康有活力,去晉汾考察,詩情畫意。可是短短的幾年過後,他們倆已經變成半殘的病人,就是她說的“我們失去了健康,但信念如故”。
什麼信念呢?這段看了實在是太感人了,這是梁從誡的回憶,對於梁從誡可不好過。
“抗戰勝利以後,有一次我同母親談起1944年日軍攻佔貴州獨勻、直逼重慶的危局,我曾問母親:‘如果當時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麼辦?’她若有所思地說:‘中國唸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我急了,又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母親深情地握著我的手,彷彿道歉似地小聲地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
所以在李莊的梁林是隨時做好殉國的準備,我想這是梁啟超對梁思成、林長民對林徽因貫穿始終的教育。他們從小長大的環境,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在他們正青壯年最好的人生年華的時候,我們又面臨被日本侵略乃至佔領,他們隨時是做好像古代英雄那樣殉國的準備。
說這段話的時候,林徽因就是古代任何一個文人、士人,豪情氣概。當然出於母親的情感,又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孩子。
紀念林徽因誕辰一百二十週年,王南主講「建築學家林徽因」上線。
兩百餘幅照片再現
回望林徽因的重要生命時刻
稀有圖紙資料考證
還原古建築考察中的林徽因
240分鐘深度講述
重新想象林徽因和她的時代
本課程為影片課,共10節,全部時長約240分鐘。原價128元,限時特惠88元,一席會員可在會員有效期內免費觀看。
掃描二維碼購買和觀看👇
如何觀看
一席會員
一席會員可在會員有效期內免費觀看全部永珍課;
影片課程《建築學家林徽因》,共10節課,每節20-30分鐘;
現在購買可享早鳥優惠價88元(原價128元)
單獨購買本課 
識別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或點選文末的“閱讀原文”,以早鳥價購買課程;
下載“一席”App(用安卓、蘋果手機或iPad下載,支援投屏、音訊播放、文稿、快取等功能)或登入一席網站(yixi.tv),在“永珍”欄目頁面觀看。
*購買和觀看中如遇任何問題,請聯絡小編微信: yixixiaobian(一席小編全拼)yixikedaibiao(一席課代表全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