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百億級藍海市場正在飛速疾馳。
自2023年以來,國內特醫食品領域進入產品爆發期:截至2025年6月底,已獲批的特醫產品達269款,其中65%產品於2023年及之後獲批;從2025年上半年註冊產品數量來看,全年有望持平甚至創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特醫食品數量的迅猛增長是推動這一爆發的直接動力。截至2025年6月底,國產特醫食品已有232款,佔比高達86%。(產品獲批資料按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開資訊統計,其中“國產”包含部分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的國產產品,此類產品數量少,排除該因素的國產產品仍佔82%)

特醫食品獲批情況,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與數量優勢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零售端的市場弱勢——國產特醫食品市場份額佔比不足30%。來自灼識諮詢報告的資料顯示,2024年,國內特醫市場前五名企業合計佔據78.0%的市場份額,其中四家為外資品牌,共佔71.6%的市場份額。

2024年國內特醫食品零售端市場份額,資料來源:灼識諮詢、公開資訊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提升、臨床實踐完善,中國特醫食品正處於藍海,2024年市場規模為232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增長至53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18.0%。誠然,近幾年數量眾多的國產新品在拿證後需要逐步進行市場推廣,市場份額與格局的變化需要一定週期才能體現,但也不得不考慮,在外資品牌與進口產品已深耕多年的前提下,國產要如何突圍?
01
快步前進的國產特醫食品
特醫食品是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
特醫食品的規範化使用可達到糾正代謝失衡、減少感染性併發症、增強治療的效果、促進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效果。近年來,大眾對特醫食品的認知及需求持續提升,尤其是以“一老一小”為主的特殊營養需求人群規模逐步擴大。
同時,特醫食品政策不斷完善。2016年釋出的《特殊醫學用途食品註冊管理辦法》標誌著中國特醫食品註冊制度的建立,2024年實施的新版《特殊醫學用途食品註冊管理辦法》設定了優先審評審批程式,針對罕見病所需的特醫食品、新型別特醫食品等,鼓勵研發創新;縮短了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的臨床試驗核查時限,審評時效提高。
在市場需求、政策激勵及審批流程最佳化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更多大健康企業佈局特醫食品。動脈網曾統計,2021年有產品獲批的內資企業20多家;而據最新的註冊資料統計,內資企業已達60多家。
過去,國內主要有藥企、乳製品企業涉足特醫食品,近幾年裡,專注特醫食品的創新企業也獲得快速發展。例如,截至目前麥孚營養、冬澤特醫、愛優諾、鯤魚健康幾家企業的獲批產品已多達10款或以上;2025年,聖桐特醫完成B+輪超4億元融資後,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科露寶、瑪士撒拉等創新企業也頻獲資本加持,並佈局多個型別的特醫食品。
特醫食品包括兩個大類:適用於0月齡至12月齡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適用於1歲以上人群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從當前國產特醫食品的型別來看,整體以非嬰兒產品為主,佔比高達83%。
“內資企業中,多數由藥企轉型或延伸業務線而佈局成人特醫食品,優先聚焦慢性病、術後康復等成人臨床需求,這類人群基數龐大。”科露寶研發副總裁高鈺祐談到,另一個原因是嬰兒特醫食品需嚴格模擬母乳成分,對營養素配比、安全性等的要求極高,且法規要求嬰兒特醫食品生產廠家需要自行具有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完成全流程逐批全專案的檢測能力,不能委外檢測,內資企業技術積累多還無法滿足此必要條件;而蛋白質元件、電解質配方等成人特醫食品研發的門檻相對更低,國產可快速切入。
此外,部分地區將特醫食品在院內作為慢病營養支援,出臺了相應的醫保支援政策,使得企業研發成人特醫產品積極性更高;但在嬰兒特醫領域,尤其是嬰兒過敏產品方面,部分原料相關的法規與標準正在逐步完善,產品仍有較大的豐富空間。
02
國產突圍面臨哪幾道坎?
以實際服務人口占需求人口比例計算,2024年中國特醫食品滲透率僅約3%,遠低於美國等成熟市場逾40%的水平。隨著醫療機構和大眾對營養健康意識的提升,特醫食品的市場滲透加深,國產“逆襲”的機遇來臨。
那麼,在加快市場滲透率及份額提升的過程中,國產面臨的關鍵壁壘何在?
首先,外資主導高附加值領域,部分品類國產仍存在空白。
高鈺祐談到,嬰兒特醫食品方面,外資企業佈局早,如早產兒、深度水解、氨基酸配方等產品型別豐富,國產受限於技術、檢驗實驗室等門檻;非嬰兒特醫食品方面,外資快速且高額投入高附加值領域,如特定全營養配方產品。
據瞭解,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主要針對食物蛋白過敏的嬰兒,單價高,目前國內已獲批的5款產品均為進口。在主流電商平臺上,這類產品零售價格約為338元-488元/罐,每罐容量400g或450g。灼識諮詢資料顯示,以2024年零售額計,乳蛋白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產品佔據了嬰兒特醫食品超50%的市場份額。

2024年中國嬰兒特醫食品市場規模,按配方劃分、以零售額計(億元),資料來源:灼識諮詢
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是指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滿足特定疾病或醫療狀況下目標人群營養需求的特醫食品,如腫瘤、腎病患者適用產品。至今為止,國內僅有一款特定全營養配方產品獲批,即雀巢旗下的“速熠素”,用於10歲以上存在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
遺憾的是,在嬰兒乳蛋白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成人特定全營養配方這兩大高附加值領域,國產均無產品獲批。
其次,國產在密集拿證的程序中,同質化趨勢顯現。
國產產品中,從配方型別看,多達80款為全營養配方食品,蛋白質(氨基酸)組建、電解質配方、碳水化合物組建也較多;從適用範圍看,超過一半的產品面向10歲以上人群。因此,同質化顯著、精準程度不足,也是國產的一大短板。
最後,國產產品在品牌認知與渠道滲透方面仍有欠缺。
醫療機構、線下零售(藥店/母嬰/商超)、電商平臺是特醫食品銷售最主要的三大渠道。
高鈺祐介紹,院內渠道方面,外資藉助積累多年的藥械銷售渠道在大型醫院佔有一席之地,醫生處方依賴性強;國產產品一度因無收費條碼、醫院營養科建設滯後等原因,面臨“進院難”困境。在院外零售渠道,母嬰店和藥店店員受各類激勵制度影響,向消費者推薦進口產品的積極性高,國產產品的推廣力度較弱。
此外,外資品牌已積累起充分的品牌認知度,尤其是嬰兒家長對外資品牌信任度高,大量家長熱衷於透過跨境電商海淘嬰兒特醫食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內資企業在品牌影響力上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前乳製品行業一些負面事件造成的信任危機,需要長時間的修復。
03
奮力追趕下,如何超車?
2025年,商務部、國家衛健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促進健康消費作為提振消費的一部分,是政府工作重點之一。檔案就特醫食品提出,鼓勵企業加強工藝研發、產品創新、品質管控,著力發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很顯然,研發與產品力突圍成為國產特醫食品的當務之急,特別是填補產品型別的空白,強化差異化競爭。產業端,已有多家企業投入空白領域的研發。
科露寶的產品線覆蓋成人與嬰幼兒兩大核心群體,針對嬰幼兒領域的國產空白,與江南大學陳堅院士團隊共建特醫食品研發聯合實驗室,進行酶解技術的研究,並加速原料、工藝研發,衝刺國產深度水解配方產品的“零”突破。
另據聖桐特醫招股書顯示,公司也已佈局氨基酸配方、無乳糖深度水解、低乳糖深度水解三大產品,均處於臨床前階段。
2025年,嬰兒特醫食品新國標出臺,在原有標準基礎上增了6種配方型別;並將“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拆分為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和氨基酸配方,增加了適應人群:胃腸功能障礙嬰兒。新國標為產品的進一步細分明確了標準,使得未來產品有更大的差異化空間。
成人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方面,近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新發布了兩項臨床試驗技術指導檔案,對肝病、胃腸道吸收障礙適用的特醫食品,詳細列明瞭試驗目的、試驗方案設計、觀察指標等內容。至此,已有13個型別的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檔案釋出,為企業規範臨床試驗過程、提高註冊審評審批效率等提供了支援。
在佈局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研發的企業中,聖桐特醫針對腫瘤的全營養配方食品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針對腎病(透析前)、腎病(透析後)、肝病、糖尿病的全營養配方食品處於臨床前階段。
此外,海正蘇立康佈局了腫瘤特定全營養食品,並已與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特殊食品)及臨床專家合作;勵成營養研發的特定全營養食品包括腫瘤型和糖尿病型;瑪士撒拉也已完成多個特定疾病全營養的產品佈局。
渠道層面,線上平臺為國產產品提供了彎道超車契機。
近年來,特醫食品銷售渠道正從院內加速拓展至院外。醫院作為特醫食品最基礎銷售渠道,兼具專業性及權威性,必須堅守,而院外渠道的多樣化增加了目標消費群體對產品的可及性。
院外渠道中,電商平臺增長迅速,嬰兒特醫食品尤為顯著。據灼識諮詢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4年,嬰兒特醫食品在電商渠道的年複合增長率為32%,在三大渠道中增速最快;2024年至2029年預計年複合增長率18.7%,仍是增長最快的渠道。
基於上述趨勢,高鈺祐認為,國產特醫食品渠道可從幾個方面最佳化渠道佈局策略:醫療機構突破“最後一公里”,例如與區域醫院共建營養科,推動特醫食品納入診療路徑,多城市目前已有示範方式推動解決收費條碼問題。線下零售方面,配合醫務渠道的教育承接外溢流量,例如在母嬰店及院邊藥店設立營養師駐點,加強產品推廣、強化大眾對國產產品的信心;成人特醫則借鑑“雅培-藥房”合作模式,提供慢病篩查+營養干預服務。對於增速最快的電商渠道,線上平臺可主攻消費者教育與精準觸達。
具體而言,電商平臺為企業提供優惠的品牌試運營、快速入駐,國產可規避線下高額進店費;線上營養師服務可為使用者提供配套諮詢,或成為購買入口;根據消費行為資料分析,平臺可定向推送場景化產品,並精準挖掘使用者在口味、劑型等方面的需求,助力企業快速進行產品迭代;此外,電商平臺在配送時效上日趨“內卷”,國產產品藉助本地化優勢,能越來越快地送達使用者手中。
總的來說,電商渠道增長及數字化變革,為國產特醫食品彎道超車提供了重要契機。其中,各類社交平臺、醫藥電商以及數字化營銷服務商,均可助力國產特醫食品擴大品牌影響力及市場份額。
中國特醫食品市場仍處於早期,在滲透率逐步擴大的過程中,國產能否借政策紅利、技術突破、渠道變革等因素實現“逆襲”?值得期待。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