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券商們又靠投資賺翻了

‍‍‍‍‍

今年一季度,上市券商業績普遍預增。其中,多家上市券商歸母淨利潤大幅增長50%以上,在講到增長原因時,包括“三中一華”在內的多家券商提及“股票業務”“投資業務”相關字眼。‍‍‍‍‍

文 | 陳大壯
編輯 | 朗明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來源 | 財經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4月10日,中國證券行業四家頂級證券公司“三中一華”之中信建投釋出2025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母淨利約18.43億元,同比增長50%左右。
此前釋出的2024年年報顯示,中信建投實現營業收入211.29億元,同比下降9.10%;歸母淨利潤72.23億元,同比增長2.68%。
僅三個月時間,歸母淨利潤出現大幅上升。這對於中信建投來說,無疑是一個喜人的訊息。過去的一年中,這家頭部券商曾因實習生事件引發風波,也曾傳出與中信證券合併的傳聞,年報中的降薪降本資料,又向外界傳遞出利潤承壓的訊號。
一季報的業績預告表明,中信建投終於“回血”了。
員工工資一年少了16億元

中信建投成立於2005年,是國有控股的大型綜合性券商。由於與券商一哥“中信證券”同屬中信系,相比普通券商,中信建投承受著更多的審視。而其在投行方面,也確有實力。2023年,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並列成為A股IPO保薦專案數量最多的券商(各30單)

年報顯示,公司營收211.29億元,同比下降9.10%。這是自2022年起,營收連續三年下降。問題出在哪裡?
分行業看,公司財富管理業務、交易及機構客戶服務業務營收,分別獲得8.97%和0.46%的增長,而較具優勢的投資銀行業務板塊收入為24.91億元,同比降幅高達48.14%,遭遇“滑鐵盧”,成為營收下滑的主因。另一項主營業務——資產管理,營收也同比下降14.17%。

為了挽救下滑的業績,中信建投採取了降本措施。2024年,公司投資銀行業務對應營業支出20.06億元,同比下降31.66%;交易及機構客戶服務業務營業支出32.93億元,同比下降14.55%;資產管理業務營業支出6.85億元,同比下降12.78%;僅財富管理業務營業支出40.49億元,同比增長7.92%。
而放到整體營業成本表上看,這種降本就更明顯了。
2024年,中信建投營業支出中佔大頭的業務及管理費,削減了14.4億元,削減重點就是員工工資,該資料從2023年的62.22億元降至45.68億元,金額減少16.54億元,降幅達26.60%,員工總數也較2023年減少856人。
不僅如此,從披露的高管薪酬來看,2024年中信建投證券全體董監高報酬合計2014.68萬元,同比下降超過57%。
一頓操作下來,使得中信建投歸母淨利潤達到72.23億元,較上年多了1.89億元,獲得2.68%的同比增長。
靠“投資”賺翻了

2025年一季度,中信建投利潤增長進一步朝正向發展,公司預計一季度淨利潤約為18.4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約增加6.15億元,同比增長50%左右。

不過,與2024年的降本措施不同,公司表示,一季度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經紀業務、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加較多。
雖然距離詳細業績披露還有一段時間,但《財經天下》發現,中信建投所指的“自營收入”,成為很多券商的重要業績增量。
今年一季度,上市券商業績普遍預增。其中,多家上市券商歸母淨利潤大幅增長50%以上,在講到增長原因時,包括“三中一華”在內的多家券商提及“股票業務”“投資業務”相關字眼。
中金公司稱,公司積極把握市場機遇,推進各項成本管控措施,財富管理、股票業務等業務條線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華泰證券稱,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為財富管理、機構服務、投資管理等主要業務線均同比顯著增長。
中信證券稱,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財富管理、投資交易等業務收入同比增加較多。
而回顧2024年,從整個行業來看,投資業務就已經是券商重要收入來源。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2024年150家券商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1740.73億元,同比增長43.02%。
還是以“三中一華”為例,“一哥”中信證券2024年的證券投資業務已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達到240.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約為38%。該自營收入量級在整個券商業中居首。

年報中,中信證券表示,該公司股票自營業務模式轉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著眼於降低組合波動及增強抵禦外部宏觀因素衝擊的能力,加大各類非方向性投資佈局,搭建多元業務框架,面對強弱市場情況均有不同應對策略,實現絕對收益模式轉型。
中信建投等其他券商,未直接顯示證券投資收益,不過按照“自營業務收入=投資淨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的口計算,中信建投2024年自營業務營收為77.27億元,佔總營收比例超過36%。
此外,中金公司自營業務營收超過100億元,華泰證券為145億元。
對此,東吳證券釋出報告稱,隨著佣金率、管理費率持續下行,經紀、資管、投行等費類業務收入貢獻持續下滑,券商資產配置類(自營業務)已經超越經紀業務,成為券商的第一收入來源。券商自營收入佔比中樞從2009年左右的10%逐漸提升到2023年的30%左右,2024年還在提升。
在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頭部券商自營優勢多多:它們資金實力雄厚,投資團隊強大,風險管理體系完善,投資策略多元等,不僅能投資於股票、債券等傳統金融產品,還涉足衍生品、另類投資等領域。這種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可以分散風險,提高投資組合的整體收益水平。
而自營業務的成功,“會促使券商進一步加大對投資業務的投入,推動業務結構向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向這一領域聚集,提升券商的整體實力”
中小券商投資業績容易“靠天吃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小券商,在自營業務方面,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像2024年營收規模約20億元的紅塔證券,自營投資業務收入達到13.65億元,佔比近七成,公司自稱持續最佳化資產負債管理機制,提升資產配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推進自營投資業務的非方向化轉型,投資收益實現穩定增長。

其財報顯示,自營投資業務包括股票自營投資、固定收益類自營投資、新三板做市投資、創新與衍生品投資、股權直投與另類投資業務。
但也不是所有券商的自營業務都能取得良好業績。
比如中泰證券,2024年淨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了47.92%,公司解釋主要系子公司投資業務收入下降等原因所致。2024年,其自營業務營收約13億元,而2023年該數字為28億元。另外,2022年中泰證券就出現了自營業務虧損3.51億元的情況,以至於傳出自營業務部門一次性解散,投行條線取消發放年終獎的負面訊息。
還有2024年營收規模近17億元的中原證券,自營業務虧損超8400萬元。
有券商人士表示,中小券商資本實力不足,市場波動敏感性高,風險對沖工具運用不足。且中小券商自營持倉集中度顯著,容易形成“業績靠天吃飯”的脆弱模式,導致業績受單一板塊波動影響較大。
合規方面,自營業務也有可能使券商獲得負向效應,這在大型券商中也不可避免。2024年4月,華泰證券因存在自營合規風控把關不到位等問題,被江蘇證監局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同一時期,中信建投也曾因場外衍生品業務收罰單。當時,北京證監局指出,該公司開展場外期權及自營業務不審慎,對從業人員管理不到位,公司治理不規範,責令其就這些問題認真整改。
每人互動
你如何看待多家券商自營業務收入開始增加?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財經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