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咱們自古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這幾次來新疆出差可算是深刻體會到了。
在這個遙遠又充滿異域風情的地方,很多日常的小事都在更新我的知識貯備。
比如,我好幾次約車都發現系統顯示“別克”。
我還納悶,為啥別克車在新疆這麼流行呢?
結果,每次來的都不是別克車。
一打聽才知道,“別克”是人家司機的名字!
原來“別克”意為男孩,是個很普遍的哈薩克族名字,就像很多維吾爾族姑娘叫“古麗”一樣。
更沒想到的,正是一位叫別克的烤饢攤主,無意中給我補了節“中西文明史”。

話說,饢這個東西,就算你沒吃過,大機率也聽說過。
在新疆,它可跟咱們南方人的米飯、北方人的饅頭一樣,幾乎頓頓都離不開。
不少本地人早餐是饢配奶茶,午餐是饢夾烤肉,晚餐還能來個炒饢,就連烤牛排的周圍,都要配一圈饢來佐餐。

我住的酒店樓下,就有一個賣烤饢的小攤。
作為碳水愛好者,我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去他家買個饢。
那剛從熱氣騰騰的饢坑裡出來的饢,外皮金黃焦香,內裡柔軟筋道,一口下去,真是眉毛都要香掉了啊!

一來二去,我跟攤主別克也混熟了。
得知我們有老外朋友,別克得意地說:
“嘿嘿,他們老外的皮塔餅就是我們新疆的饢!不信你去查,絲綢之路運過去的哩!”
02
哦?皮塔餅?Pitta Bread?
這東西我在英國可經常吃呢!
它常常出現在傳統的土耳其飯館,也變成了大多數英國餐廳可選的主食之一。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
除了不是在饢坑裡烤的,這皮塔餅的製作手法和形態口感,真跟新疆烤饢如出一轍。
不光是我,我們家兩小隻都很愛吃呢。

好奇寶寶我立馬去查了一下。
嘿,別克兄弟一點沒吹牛!
饢的歷史真的可以追溯到絲綢之路時期。

那個時候,遠行的商隊和牧民需要一種既耐放又頂餓的食物。
能久存不壞的饢可太能勝任這項任務了。
看我這塊已經被掰得七零八落的饢,已經放了四五天了,除了口感更乾硬以外,沒有任何區別。
我在工作之餘抽空去滑雪,不想浪費時間吃午餐,就拿它當“能量棒”,飽腹感極強!

遙想千百年前,絲綢之路穿過茫茫戈壁,綿延15萬公里,遠至西方的羅馬。
有過多少駝隊滿載著東方的綢緞、香料、糧食、五金去到那陌生的世界,再帶回西方的寶石、工具、宗教、藝術……
這一路,交流的絕不僅僅是物資,更是每種文明背後的生活方式、文化、信仰。
雖然沒有明確記載表明,土耳其和歐洲各國都能見到的皮塔餅的原型就是新疆的饢。
可是誰能否認,這兩種極其相似的食物,不是中西方文明頻繁交流的產物和佐證呢?

饢發展至今,已經好多種花樣了。
除了最常見的撒上芝麻的鹽饢,還有夾肉的、加洋蔥的,甚至有塗蜂蜜的、包玫瑰花餡兒的甜饢。

然而最打動人心的,還是它最初最樸實無華的作用——為遠行的牧民充飢。
一塊饢,就是在那個科技荒蕪的年代,他們敢於離開家鄉,遠赴萬里之外的保障。

.
03
讓我由饢聯想到的是,在英國,也有一種“麵食之魂”常出現在餐桌上,那就是牧羊人派。
這道菜起源於18世紀的鄉村,說它是英國的麵食代表也不為過。
最初,它是牧羊人為了不浪費頭一天晚餐剩下的羊肉和土豆而發明的。

把剩菜裹在麵皮裡,烤得外酥裡嫩,第二天放牧的時候包一個,超級頂餓。
饢和牧羊人派,兩個看似完全不搭的東西,居然也有著某種微妙的聯絡。
它們不只是一種傳統的麵食,更是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智慧呀。
其實,要再多挖一下,還能找到很多類似饢的麵點。
就像印度人配咖哩吃的Naan Bread,不也跟饢異曲同工嗎?

它們都存在了數百上千年,因為代代相傳,如今依然活躍在人們的餐桌上。
雖然最初的歷史已不可考,可在那遙遠的,沒有通暢的道路、沒有快捷的交通、甚至連遠行的人都可能有去無回的年代,這些“活化石”般的食物,不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明證嗎?
也許在絲綢之路的所有角色中,最有歷史意義的即其跨越了地域和時空,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和交融。
感謝這位叫別克的哈薩克族兄弟。
或許下次,當我咬下一口饢,或者舀起一勺牧羊人派時,都會想起這背後的旅程:
從新疆的遼闊草原到英國的鄉村廚房,這些凝聚著東西方勞動智慧的食物曾見證過多少動人的往事。
p.s. 元旦那天,我在新疆見到了本地人視為祥瑞的“時空之門”奇景,與親們共享,願2025萬事順遂!❤️
.
★
正在團
★
.

來自西班牙的Tahe固發密發洗髮水
芬蘭國民品牌LUMENE,基礎護膚圈“天花板”
連團四年回購率超高!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