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簡單來說就是踢球。春秋戰國時期,蹴鞠在齊國故都臨淄城(今山東淄博)已廣為流行。
到了漢代,蹴鞠不僅是一種娛樂,也是軍事訓練的一部分,形成了具有圍牆、看臺和兩端各六個對稱“鞠室”(球門)的正規球場。比賽規則與現代足球已頗為一致,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西漢·銅蹴鞠圖案印,印面1.6*1.6釐米,印體厚0.5釐米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到了唐代,奇思妙想的唐朝人將蹴鞠玩出了新花樣。他們不僅將之前實心的“鞠”改進為更有彈性的“氣毯”球,還發明瞭多種玩兒法——
比如,比賽顛球次數的“打鞠”,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以及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等。
其中,“白打”特別流行於女性之間,以踢得高、踢出花樣為本領。
宋代時,蹴鞠成為了全民娛樂。北宋名畫《宋太祖蹴鞠圖》就描繪了一身利落打扮的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宋太宗趙炅一起蹴鞠,四位大臣全神圍觀的場景。
而在民間,除了瓦舍內的蹴鞠表演外,還廣泛開展有“寒食蹴鞠”的民俗活動。
於是,在北宋全國上下的蹴鞠熱潮中,便有了高俅、張明、柳三複等因踢球而發跡的人物。
宋以後,民間蹴鞠活動依然盛行。元曲家關漢卿就曾生動描述了 “女校尉”(女子蹴鞠能手) “換步那蹤,趨前退後,側腳傍行,垂肩嚲袖”的生動敏捷的蹴鞠場景。
清代還將蹴鞠與滑冰結合,發展出了“冰上蹴鞠”這一新玩兒法,屬實是玩兒得“溜”呀!
▲明·杜堇《仕女卷》(區域性),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 來源於節目《藝術裡的奧林匹克》
▲清代木刻版畫《摔跤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來源於節目《藝術裡的奧林匹克》
據《述異記》記載,“角抵”起源於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的戰鬥中,戰士們頭戴尖狀物,用以撞擊敵人。這種“以角抵人”的戰術後來演變成為“兩兩相抵”的摔跤運動。
秦代,角抵戲進入宮廷,成為一種表演性遊戲。相傳,秦始皇為鞏固統治,收天下兵器,停止軍事訓練,使得角抵戲成為尚武民風的宣洩渠道。
漢代角抵更加流行,民間出現了由“蚩尤戲”發展而成的雙人競技活動,已具有摔跤運動的基本特色。
魏晉時期,角抵增添了新花樣,出現了女子摔跤,並正式稱為“相撲”。到了唐代,相撲和角抵並行,主要在軍中進行。
宋代,相撲在民間盛行,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勾欄瓦肆中已有“小兒相撲”的表演。
元代,角抵更為普及。搏克(蒙古族式摔跤),至今仍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
明清時期, “摔跤”成為通用名稱,清代北京城內更是跤場遍佈。
▲清·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區域性)·射粉團,絹本設色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從“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中,我們就可以窺見射箭這項技藝的古老淵源。
在中國,弓箭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至仰韶文化時期,那時已有石鏃出現。
夏商時期,中國最早的學校“序”便開始專門傳授貴族弟子弓箭技能。
周代更是將射箭納入“六藝”,少年十五歲就得開始學習射御,掌握“五射”技藝。楚國的養由基,就是一位“百步穿楊”的優秀射手。
秦漢時期,射箭技術和理論不斷進步,弩射技術逐漸興起。西漢的“飛將軍”李廣尤以善射著稱,詩句“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便是對其射箭技藝神乎其神的體現。
唐宋時期,射箭成為流行文化。唐高宗時,還流傳出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美名。
宋代,弓弩成為宋軍主要的兵器,弓箭文化也隨之在民間蓬勃發展,直至元明清時期,射箭則與騎術結合得更加緊密。
自秦漢時期起,每逢士大夫們的宴飲聚會,總少不了“雅歌投壺”這一節目助興,可謂是古代的“飯圈文化”。
在這項活動中,參與者將箭矢投入壺中,以投中次數多者為勝。
隋唐時期,投壺的玩法更加多樣:從正面投、背對投到閉眼投,投壺逐漸從禮儀走向娛樂,進入尋常人家。
到了宋代,宰相司馬光對投壺遊戲進行了規範,主張重新重視這一活動的教化功能。
明清時期,投壺仍有發展,據《投壺奏矢》記載,當時的投法有140種之多。
▲《明宣宗行樂圖卷》之投壺。(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冰嬉亦稱“冰戲”,為我國北方民眾的傳統體育專案,初興於元明時期,鼎盛於清朝,有“國俗”之稱。
說起冰嬉,《甄嬛傳》的劇迷們恐怕會力推劇中“安小鳥”為“胖橘”皇帝精心準備的冰嬉表演,那“冰上飛燕”的優雅身姿令眾人折服。
其實,清朝皇帝對冰嬉的熱愛最初並非出於娛樂,而是有著軍事的考慮。據說努爾哈赤在一次戰役中遭遇冰河阻擋,幸虧有一群擅長滑冰計程車兵順利穿過冰面,才沒有貽誤戰機。此後,清朝便將冰上活動納入軍事訓練的一部分,並設立了專門的冰鞋處來管轄。
隨著時間的推移,冰嬉的軍事訓練色彩逐漸淡化,娛樂性逐漸顯現。乾隆時期,西藏噶倫來京,就親眼目睹了清宮中花樣滑冰、拉弓射花束的壯觀場面。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冰嬉圖》,更是生動展現了滑冰與武術、躬射等技藝的結合,場面宏大,令人歎為觀止。
▲清代張為邦、楊文翰 《冰嬉圖》區域性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