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千篇一律,去看真正的人間

雲遊之後,奔赴人間。
2012年,網友評選中國最名不符實景點,南京夫子廟、青島棧橋、天涯海角位列前茅。
天涯海角“不過幾塊石頭”,青島棧橋“只見人海”,夫子廟沒有秦淮月色,到處是推車小販,沸反盈天。
此前黃金週,夫子廟人滿為患,滿地垃圾,當地出動120名保潔,每5分鐘要清理一次。
那年人們去南京,多因六朝金粉的想象,去三亞,是為“請到天涯海角來”的歌聲,目的地僅餘粗獷想象,遊客們匯入人潮,隨波逐流。
逐流終點是打卡,百家講壇講師曾仕強說:
“國人旅遊不是旅遊,是在完成一張叫做‘我這輩子去過多少地方’卷子。”
那是旅遊宏大敘事的年代,導遊們最為懷念,因為可以把遊客塞入大巴:上車睡覺,下車拍照。
華山3000人排隊等纜車,張家界1800輛大巴繞著景區轉,鼓浪嶼數萬人一小時挪一公里,人們按圖索驥,四處拍照或刻下“到此一遊”。
歸來的遊記中常見疲憊與失望,以及不堪回首的經驗:
“不要在古剎請高香,不要在陽朔喝特飲,不要進西雙版納的洞房,不要在壩上騎馬,上馬容易下馬難……”
即便逃離跟團遊,踩坑也不會停止,套路之外是更大套路。
網際網路時代,麗江因豔遇炒作走紅,網友們將其視為期許之地,期待浪漫發生。
然而去了後,沒有清麗的古城,只有無數的小店,“三步一個銀器店,四步一個圍巾店,五步一個民族服裝店,倒是很有秩序地一一交錯,防止兩家店主打起來”。
店前音箱迴圈喊著打折,酒吧開門流出二人轉高音,有遊客寫下:
我穿過許多人潮洶湧的街道,也找不到一個清靜的角落,它只是個失樂園,剩下一個軀殼。
即便是軀殼,也被模仿。麗江走紅後,各地看到商機,古城和水鄉被批次製造。
塞北之地塞入江南水鄉,新建城市也有百年古鎮,那些仿古城區靈韻皆無,千篇一律。
石板街上,竹筒奶茶、臭豆腐、旋風土豆一字排開,木招牌下是小錘敲銀器、開蚌取珍珠。
沿街叫賣的紀念品寫著產地,一個是義烏,一個在東莞。
夕陽西下,同樣的烏篷船穿過同樣的水波,同樣的落日映在同樣的白牆,遊客們恍惚打卡,此地何地,今夕何年?
宏大敘事和複製黏貼下,黃金週變成黃金苦旅,“到此一遊”演化成“來都來了”。白巖松看著直播裡景區洶湧人潮發問“我們真的會玩嗎?”
同樣困惑的還有北京南鑼鼓巷的老房客,“每天來的五萬人裡有四萬九,都是買個大雞排或者大肉串,從頭走到尾。”
他們想念衚衕曾經的人間味道:
夏日傍晚,夕陽在天邊燃燒,晚霞落在房後。幾個閒漢立在樹下,一個木頭棋盤已經擺好。一天的辛苦彷彿都消失在樹間清爽的晚風裡。
厭倦模式旅遊的人們,開始改變潮汐走向,全民短影片時代到來後,人們多了新玩法。
去年秋天,有90後女孩孤身遊杭州,沒做攻略,不去景點,睡到自然醒後,隨手掃輛共享單車,隨性騎行。
河塘、市場、古巷、夕陽,人間徐徐展開畫卷,隨手拍攝的影片,釋出之後,成為打動下一位陌生人的瞬間。
沒有僵化的行程,沒有必去的景點,人們刷著短影片裡的人間切片,制定自己的探索之旅。
有人找到了杭州深巷小館,吃到了地道的雪菜蘑菇肉片,有人找到了潮汕街頭小攤,買到了本地人最愛的傳統紅桃粿。
有北京網友刷抖音後,聽勸去河北定州,意外見到全國現存最高的磚塔,儲存最完整的清代貢院,以及東坡種下的老槐樹。
他吃到了當地特色的燜子、牛肉罩餅和大龍冰淇淋,小城遊客稀少,別具煙火之氣。
世界多了許多入口。人們找到了黃浦隱秘的溪水竹林,找到了大理“沒有被風吹過”的古城,找到了廣州唯一能聽粵曲喝早茶的老字號茶樓。
遊客們模仿抖音裡的本地人,點一盅兩件,蝦餃鳳爪,聽著咿呀婉轉的唱腔,悠閒敲著桌面,“這就是最正宗老廣的鬆弛感生活”。
影片攤開了城市另外的緯度,遠來的人們已不滿足只體驗美食和美景,開始體味神韻。
今年春節,福州遊神傳遍全網。影片中的神佛,浩浩蕩蕩穿行古巷,人間煙火繚繞,千古信仰如一。
抖音網友將遊神隊伍稱為“行走的民俗博物館”,是“深藏民間的中華切片”,影片出圈後,許多人因此遠遊閩南。
有人在古厝裡,目睹遊神全程,當地人虔誠祭拜時,他忽生所感:這一天敬的其實不是神靈,而是煙火人間。
城市的底蘊引發來客的共鳴。
清華大學《短影片時代的大眾文旅生活白皮書》總結,短影片直播讓各地文旅脫離宏大敘事,開始從美食、文化、傳統節日和普通人這些日常生活的切口中被看到。
旅行裡重要的,不再是“我去過哪裡”的打卡清單,而是“我體驗到什麼”的真實連線。
《黑神話:悟空》走紅後,許多人遠行山西,在抖音上直播“取經之旅”。那些深藏的古村古廟,再現歷史光韻,“山西最難開的一扇門被大聖推開了”。
而更早之前,這扇門就被推開過。抖音上,有人分享拜訪山西守廟人經歷,引發更多人探索。
影片中,一對年邁夫妻住在山西巖山寺廟內,守護著金代壁畫和美麗的水月觀音。
敲開山門,院內晾曬著衣服,花圃中青綠搖擺,守廟老人從褲腰上摘下鑰匙,不同時空的我們,跟著鏡頭,走向那扇木門。
木門推開,傾瀉出千年的歲月。
自由探索人間後,遊客更願透過人來感受城市的溫度。
開封和王婆一樣熱情開朗,天津和跳水大爺一樣活力幽默,哈爾濱不再是冰雪鎖城的極遠之地,而是有許許多多直爽仗義的哈爾濱人。
去年,遊客影片裡記錄了一位人在新疆的東北小導遊,他不讓客人買紀念品,一路奔忙照顧小孩,全程幫找小眾景點。
影片在抖音引爆後,東北小夥粉絲從幾百人漲到三百萬,他所在旅行公司後臺收幾百萬條諮詢,直接癱瘓。網友說他以一己之力加熱新疆旅遊。
真實的人間切片,最能打動人心,而經短影片擴散後,人情味成遠行的理由。
去年淄博走紅,起因是疫情間12000名大學生,被分淄博方艙,當地傾盡全力照顧。
隔離最後一餐是淄博燒烤,分別時,大學生們約定,疫情退散,春暖花開,一定再回來吃燒烤。
疫情後的春天,年輕人如約而返,擼串影片引發淄博熱潮。
甘肅天水出圈的故事相似,數萬旅客因凍雨滯留瓜州,獲得舉城關愛。
影片登上抖音熱搜後,感動的人們關注甘肅,刷到天水麻辣燙,熱度自此不斷上升。
而哈爾濱冬天童話的起點,是冰雪大世界誠懇退票,後續則是一座城掏家底式寵遊客:薑茶相迎,凍梨切瓣,連地下通道都鋪上灰色地毯。
中央大街附近,人多到難以打車,哈爾濱人便開自家車免費送遊客,婚慶公司甚至一度動用賓士、路虎和勞斯萊斯。
抖音裡,南方姑娘站在哈爾濱街頭,哈著白氣對鏡頭說:“單純是衝著這兒的人來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說,當下文旅正變得人格化:
“這些行為讓一座城市變成了一個形象清晰的‘人’,城市文旅發展的終極境界是提供情緒價值。”
新的旅遊故事已再不相同,抖音使用者雲遊種草,地方文旅影片發聲,短影片帶火一座座城市,也引發雙向奔赴。
遊客跨越1600公里,轉3趟車去甘肅吃麻辣燙;淄博一年接待遊客6114萬;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釋出短影片近10萬條,元旦三天,哈爾濱旅遊收入超59億。
各地文旅不再是深藏幕後的官方,而成為走到臺前的一線博主。
哈爾濱土味神曲《我姓哈》流行後,河南推出《我姓河》、山東推出《我姓東》、四川推出《我姓川》,喊麥熱潮席捲大江南北。
文旅局長也成短影片主角。七臺河文旅局長當街烤串,安陽文旅局長扮演殷墟古人,湖北隨州文旅局長解偉,在銀杏樹下扮俠客,因扮相太醜意外出圈。
牡丹江市的橫道河子,因雪景在抖音出圈,曾經空蕩的站臺,擠滿遊客。
遊客在抖音評論區抱怨當地公廁太少,地方火速解決,將政府機關衛生間全部對外開放。
白皮書調研後寫道:
短影片直播平臺已成大眾文旅生活的重要場域,成為推動文旅服務升級的“留言板”。城市文旅需要用好短影片直播,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觸控城市紋理,探索煙火人間,全新的展示和溝通模式,短影片正重新定義這個時代的旅遊故事。
福建泉州蟳埔,小漁村世代捕魚。海邊風浪大,漁女勞作時不便,常盤起長髮,簪上鮮花。
簪花習俗流傳千年,但少人知曉。有人在抖音分享後,“今生簪花,來世漂亮”廣為流傳。
去年春節,小村一日湧來數千遊客,到了五一,數字變成2萬,國慶超過5萬,比肩鼓浪嶼。
遊客們穿著古裝,戴著簪花,穿行在榕樹下,手工產業和旅遊店鋪也隨之興旺。
一個村莊和許多人的命運,就此改變。
摩登時刻:
雲遊之後,奔赴人間
「後臺回覆」
跳海  |  三亞 |  上海
新增微信wangpeng2016105
與作者一對一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