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高溫+南方強降雨,今年夏糧怎麼收?

目前,夏收工作正在我國廣袤土地上火熱展開。然而據中央氣象臺網站訊息,8日至11日,河南、山東、安徽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間歇性高溫天氣,閩粵等地仍有強降雨。這樣的天氣對夏收夏種有哪些影響?如何做好防範應對?
▲6月8日,收割機在河北邢臺南和區三思鎮西宋村麥田進行夏收作業(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北方高溫+南方強降雨,對夏收夏種有何影響?
夏收夏種一般從每年5月中旬開始,至六七月結束。夏收主要是收曬冬小麥和油菜。夏種是在夏收之後,整地播種夏玉米、夏大豆和移栽水稻等。除了夏收、夏種,還有“夏管”,指的是對春播作物和夏播作物進行田間管理,主要是灌溉、施肥、除草、打藥等。
安徽省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省農業氣象中心高階工程師曹雯表示晴天有利於夏收工作展開,但若遭遇持續高溫則可能引發旱情,旱情持續發展對夏玉米、夏大豆等秋糧的適期播種不利。
河南省氣象局表示,高溫天氣會加劇土壤水分蒸發,造成土壤失墒,加速旱情的發展,對夏種工作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室副主任李森認為,降水偏多,可能導致低窪農田漬澇,並有階段性高溫天氣,對夏播及幼苗生長不利。小麥成熟後要抓緊收割。如果遇上“爛場雨”,會造成小麥倒伏落粒、發芽黴變。
夏糧豐收路上,還有哪些“攔路虎”?
當前,我國河北中北部、山東北部等麥區正在灌漿,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乾熱風”這最後一關。
“乾熱風”也稱為“乾旱風”“熱幹風”,也被俗稱為“火南風”或“火風”,是一種高溫、低溼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之一,一般在日最高氣溫32℃以上,14時空氣相對溼度小於等於30%、風速達到3米每秒以上,就會被判定為“乾熱風”。“乾熱風”會對當地小麥、棉花、蔬菜等農作物造成危害,其中冬小麥受害最為嚴重。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表示處於抽穗、揚花、灌漿等關鍵時期的小麥,需要吸收大量養分、水分,才能滿足生長發育需要。如果此時遭遇“乾熱風”,麥田就會出現蒸騰過快、小麥灌漿速度下降、灌漿期縮短等情況,這將導致小麥提前枯萎死亡,灌漿不足,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巨大。

▲6月2日,在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工作人員在測算小麥機收減損率。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此外,病蟲害也是歷年夏收夏種時期,農戶們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李森指出,今年以來,天氣氣候形勢複雜多變,農業病蟲害暴發流行風險高。當前,在氣象、農業農村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小麥病蟲防控取得較好效果。接下來,水稻與玉米的病蟲害將進入高發階段。據農業農村部門預計,早稻區發生稻飛蝨、紋枯病等水稻病蟲害情況將重於上年;水稻“兩遷”害蟲、玉米重大遷飛害蟲草地貪夜蛾也將進一步向長江中下游一季稻區和玉米種植區擴散;此外,夏季北方降水偏多,有利於北方玉米產區玉米螟、玉米葉斑病等病蟲害重發。
如何防範不利影響?
曹雯表示,農戶應及時關注氣象預警資訊,避開降水時段並在雨後優先搶收出現倒伏的小麥。在降雨量較大的地區,需防範農田內澇發生,應提前清理三溝,便於及時排出田間積水,以免影響夏種工作適期開展。
河南省氣象局建議,農機手等戶外工作人員應注意防暑降溫,避免中暑,確保人員和財產安全;防範麥田火險,近期高溫少雨,豫中、豫東麥區火險氣象等級高,需加強防範,做好麥區防火工作;小麥收割騰茬後要及時造墒播栽玉米、大豆等作物,以免旱情影響適期播栽。

▲6月2日,收割機在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的麥田裡收穫小麥。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對於“乾熱風”的防範,朱定真強調,重點是要在小麥生長後期做好澆水工作:首先要在麥收前兩至三週灌漿期澆好灌漿水和麥黃水,以此降低麥田近地表氣溫,提高田間溼度,延長灌漿期,增加粒重;其次要做好“一噴三防”工作,北方冬麥區要繼續加強麥田後期管理,根據小麥灌漿程度和天氣條件,適時進行“一噴三防”工作,促進冬小麥充分灌漿、防治病蟲害、增加田間溼度,補充養分,提高植株抗性,促進籽粒灌漿,減輕“乾熱風”的危害。
針對病蟲防控的嚴峻形勢,李森建議持續做好玉米、水稻等秋糧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工作。農戶要關注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釋出的相關服務產品,搶抓時機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來源:新華網思客公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