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氣溫高降雨多今夏螢火蟲大爆發
今年夏天,許多民眾驚喜地發現後院的螢火蟲明顯增多。昆蟲專家指出,2025年是螢火蟲數量激增的一年,為近年來罕見的“大年”,很容易能看到螢火蟲形成的“大自然煙火”景象。

但研究人員警告,螢火蟲的未來仍面臨多重威脅,包括氣候變遷、城市開發、光害及農藥使用等因素,恐導致某些螢火蟲物種數量持續下降。

包括馬里蘭州、伊利諾州都出現了螢火蟲大量出現的景象。馬里蘭大學昆蟲學教授、綽號“蟲蟲教授”的勞普(Michael Raupp)表示:“去年冬天相對溫和,氣溫不算太低,加上降雨充足,意味著不僅螢火蟲幼蟲存活率高,連它們的獵物也大量存活。”

他進一步說明,螢火蟲幼蟲是捕食性昆蟲,主要獵食蝸牛、蛞蝓及其他小型昆蟲。獵物繁盛,翌年的螢火蟲族群自然也隨之壯大。除了氣候因素,環境條件也對螢火蟲的出現密度影響甚巨,“如果一個地區長期沒有被開發、也沒有使用農藥,且光害較少,那麼當地的螢火蟲數量通常就會很多”
對許多美國人而言,螢火蟲不只是昆蟲,更是童年回憶的一部分。勞普形容螢火蟲是“大自然的煙火”,2025年這波螢火蟲大爆發,正帶領人們再次感受童年的奇幻與感動。

另方面,保育組織Xerces Society的瀕危物種保育生物學家喬伊斯(Richard Joyce)說,“根據棲地損失來看,我合理推斷許多螢火蟲物種,在過去數十年間數量已經減少”。他也是該組織“螢火蟲地圖計劃”(Firefly Atlas)的統籌人,致力追蹤螢火蟲分佈狀況。
螢火蟲物種多達179種,各自依賴不同棲地而生存。喬伊斯指出,溼地棲息的螢火蟲受開發影響最大。“我們雖然缺乏大規模監測資料,但棲地縮減是一項間接證據,顯示它們的數量面臨壓力,”他說。
以伊州為例,目前已知有26種螢火蟲棲息於當地,大多尚無立即危機,但其中“柏樹螢火蟲”(Cypress firefly)在2020年已列為“易危物種”,另有六種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的“資料不足”(Data Deficient)等級,顯示人類對其存續狀況瞭解甚少。

位於芝加哥郊區的莫頓植物園(Morton Arboretum )與芝加哥植物園(Chicago Botanic Garden)皆為螢火蟲友善棲地。莫頓植物園表示,今年因天氣溫暖與開闊的草地、遍野的野花,使得螢火蟲數量創下歷年新高。
植物學家呼籲大家一起保護螢火蟲,做法包括“夜間儘量減少或關閉戶外照明”、“避免使用殺蟲劑”、“保留一些落葉或潮溼環境讓幼蟲能棲息成長”、“草坪部分不修剪或種植本地草類與灌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