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養孩子已經夠累了,夫妻就別再內耗了!這世上,沒有一個媽媽不辛苦,沒有一個爸爸很輕鬆……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這兩天,有則寶爸抑鬱的新聞,火了。
《河南商報》報道說,這位父親,33歲,全職在家帶娃。
這段時間,孩子頻頻感冒,妻子對他多有不滿。
而平常呢,就算很累很累,也極少得到家人關懷。
漸漸地,他患上了抑鬱症,還向妻子提出了離婚。
新聞一齣,引發熱議。
評論區裡,多是媽媽們的哭訴:
“看看吧,誰帶孩子誰瘋!”
“你們還說媽媽們抑鬱是矯情嗎?”
於是乎,做媽媽的,做爸爸的,立馬分出兩個陣營,紛紛訴說自己的不易。
媽媽們大都抱怨辛苦,不被理解;爸爸們也說養家壓力,都是他一個人扛。
眼見越吵越兇,網友@昊昊的話,立馬扭轉了局面。
他說:
“養娃已經夠辛苦了,夫妻之間就不要內耗了!世上沒有一個媽媽是不辛苦的,也沒有哪個爸爸是輕鬆的。最好的婚姻狀態是一致對外,一起去搞定這個稀爛的世界,而不是,在這個稀爛的世界裡互相搞對方心態,只要兩個人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相互理解包容,日子終會好起來的。”
是啊,冷靜下來想想,的確是這麼個理兒。
夫妻不是敵人,沒有誰比誰輕鬆,也不是你對我錯,更不必針鋒相對。
按心理學家海靈格的說法,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還是最首位、最要緊的呢。
不再彼此消耗,把心往一處使,我們才能為自己和孩子營造幸福。

01
最讓人疲憊的,
是家裡的“情緒勞動”
在後臺,收到過一位女士的來信。
信裡,她分享了一段很不愉快的經歷。
上週末,她和老公帶孩子戶外運動一天,回家後都累得不行。
晚上打算早點休息,可就在孩子睡著後,她和老公就發生了爭執。
她是一位中醫院的護士,平常孩子頭疼腦熱的,就讓孩子喝點中藥、推拿針灸。
而老公呢,是標準的理科男,對中醫很排斥,就篤信西醫。
這天遊玩,她發現孩子體力不行,就說了一句“咱孩子要不要喝點草藥調理一下?”
誰料,老公一聽,立馬火了:“中醫就那麼萬能?體力不行就得多練!”
這下,她也火了,噼裡啪啦地數落了丈夫,兩口子大半夜是大吵特吵。
那一晚,她又累又氣,心悸好幾次,覺也睡不著。
之後一連幾天,都萎靡不振,好像生了場大病。
嗓子疼、心情差、頭腦發脹、四肢無力……
原本她以為陪孩子最累,現在才發現,和孩子爸鬧彆扭更要命。
生活中,你有沒有這種經歷?
孩子生病了,你焦急萬分,卻聽到伴侶的指責,將問題歸咎到你身上;
出現問題,你想盡辦法解決,可出一點錯,有人就埋怨你沒用……
一地雞毛的日子裡,來自家人的指責、挖苦,經常讓你倍感委屈。
家庭問題專家李維榮曾說過:
在一個家庭中,最讓人感到疲憊的,不是繁重的家務,而是那些看不見的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說白了,就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痛苦。
這種心裡的累和煩,比帶孩子更讓人難以忍受。
你仔細想想。
讓你累死累活的,僅僅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嗎?
是不是一家人的內耗,更折磨人。
那種細碎又沒完沒了的糾纏,才是疲憊的根源。

02
養娃已經很累了,
夫妻之間就別內耗了
作家曾小亮,提出一個概念——低碳家庭
所謂“低碳家庭”,意思是:
這家人很節能,關係上不存在“過度消耗”的情況。
在寫《我們是否永遠相愛》時,曾小亮接觸過很多夫妻。
其中有個叫小夢的女士,給他印象很深。
小夢,27歲,全職媽媽。
按她的話說,能組建低碳家庭,源自她和丈夫“完全不內耗”。
小夢說,剛有孩子的那幾年,也因為大事小情經常與丈夫吵架。
一次,他們帶孩子回家。
一路上,孩子各種鬧,搞得倆人心浮氣躁。
結果為了一點小事,就吵了起來。
丈夫一氣之下,在路上和別人開鬥氣車,被交警連扣兩分。
而她呢,第二天因為心情煩躁,工作上出了錯,被老闆痛批。
更倒黴的是小孩,被生氣的爸媽一嚇,又是發燒,又是感冒的。
無奈之下,小夢和老公只能輪流請假,讓日子忙上加忙。
經過這件事,小夢夫妻倆算是“長記性了”。
再也不輕易發火動怒,他們太知道養著孩子再“幹架”的後果。
所以,再發生什麼矛盾,他們就先換位思考。
慢慢地,理解有了,包容、體諒、關懷就都有了。
其實,咱們普通人,哪家沒點磕磕碰碰。
與其你埋怨我、我挖苦你,不如說說軟話,各退一步。
而能放低姿態去體諒,根本點還在於-——“我知道你不容易”。
工作啊、生活啊、教育孩子啊,樁樁件件不讓人省心。
既然締結成生活同盟軍,夫妻之間就別再內耗了。
心理學家傑克遜,將家庭相處模式分為“消耗型”“滋養型”
“消耗型”的家庭,家人之間總是指責埋怨,無休止地傷害著彼此。
而“滋養型”的家庭,永遠是寬容多於苛責。
詩人梅恩說:要想建立有愛的家庭,必須先有愛家的思想。
“愛家”的思想,就是“愛人”的意識。
而愛人的前提,就是在淺淺歲月中彼此照拂、滋養。
說到底,生活裡什麼事,都得夫妻倆一起面對。
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
好好珍惜這一世的緣分,也是給孩子積攢福報。

03
好的家庭,
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福報
《愛的教育》一書中,作者劉雙林,有個論斷:
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最大的,是家庭的“心理環境”。
除了乾淨整潔、安全穩定這些外部環境,家庭也是有內在的“心理環境”的。
家庭的“心理環境”,在劉雙林看來,就是一個家的人際關係。
而占主導地位的人際關係,首推就是夫妻關係。
夫妻關係,決定家庭氣氛,家庭氛圍直接關係著孩子的生命質量。
他舉了兩個例子,都是他做教學研究中接觸到的孩子。
學生張瑜,是個特別讓人放心,受人喜歡的孩子。成績雖然並未數一數二,但性格好,人緣好。
而同班的梁君,恰恰相反,情緒很不穩定,一會鬥志昂揚,一會灰心喪氣。
這倆孩子,住在同一小區,家庭條件、年齡什麼的都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就是倆孩子的父母。
張瑜父母,感情好,經常是一起出出入入,有說有笑;
而梁君父母,或許是因為生意上的事,就經常吵架。
尤其是梁君的爸爸,性子急,對人比較兇,對兒子格外嚴厲。
劉雙林老師分析說:
“孩子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認知發展也不完善,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相處模式,久而久之就把父母的樣子無意識地帶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前幾天,我參加了一期線下的教育論壇。
主講人借用唐代柳宗元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向家長們傳達一些教育理念。
《種樹郭橐駝傳》內容很簡單,講了一個叫郭橐駝的人如何種樹。
郭橐駝之所以能種出特別繁盛的樹,秘訣就是“順應本性”,別破壞樹苗的成長規律。
而這點教育理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深入人心。
這次,主講人從文章中發現另一個“關鍵點”。
郭橐駝在說順應本性之前,講了四個字“其培欲平”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你得把樹苗種在平整寬鬆的土壤裡。
先搞定環境,再談順其本性的後話。
都說,養娃如種樹。
若想孩子長勢喜人,要順應本性,更要給他舒展本性的好環境。
而良好的成長環境,離不開夫妻之間的友好相處。

04
寫在最後
看過一個理論。
有家庭問題專家發現:
要想婚姻美滿,夫妻要發展出能夠處理衝突,並增進感情的能力。
也就是說,若想家庭美滿,夫妻,就要成為彼此的生活助手。
如果再孕育了孩子,那夫妻之間,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命運就綁在了一起。
周國平說過:
“如果父母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在愛和快樂的氛圍裡度過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溫暖明亮的底色。”
夫妻和睦,孩子才會幸福,孩子幸福,一個家才能蒸蒸日上。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今日推薦
《美國國家地理:少兒手繪百科》
開啟孩子新世界的大門
限時贈送【點讀筆禮盒】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