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辦高校當老師,我害怕自己“德不配位”


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讀者:Cy
教育領域似乎有這樣一條心照不宣的定律:高中“玩命”,大學“放羊”。
高中的課堂高效緊張有序,像一根繃緊的弦,學生會任勞任怨,對老師的要求無條件服從。高考則像一把高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劍一日不落,學習就沒有盡頭。而大學的課堂,相比起來就輕鬆得多,沒有繁重的課下作業,也沒有老師耳提面命逼著學習,學生自然就會懈怠。當年在大學課堂中“摸過魚”的我,如今轉變身份走上講臺,才真切感受到“教師”這兩個字的重量和所面臨的難題。

《一起同過窗》劇照

我從事的是一所民辦高校的行政工作,因為專業吻合,考取了相關的教師資格證,兼職教授學校的公共藝術選修課。初為人師,激動消弭後,隨之而來的是惴惴不安。大學課程相對專業,我打磨了無數遍課件和教案,參考了網上優質課的案例,甚至請教了大學時期擔任同課程的老師,生怕哪點講不好愧對腳下的三尺講臺。
幾堂課下來,我緊張焦慮的心情蕩然無存。倒不是因為鍛煉出來了膽量,而是面對著一屋子黑壓壓埋頭玩手機的頭顱,你縱然是講錯了,都不用擔心有學生髮現。到了期末的時候更過分。我設定的通識課沒有考試,只需上交一篇結課論文。大部分學生都是草草在網上摘抄幾段敷衍了事,甚至有很多人的內容都是重複的。
我們學校秉承“嚴管厚愛”的辦學理念,平時教學督導非常嚴格,教務處每天都有管理人員查課聽課。課堂上也有硬性規定,老師必須上課收手機,不能讓學生使用電子產品。我本來並不認同這種簡單粗暴的管理辦法,相反,我很崇尚生動有趣、自由開放的課堂,知識的傳遞應該是良性的雙向奔赴,而不是用規則的繩子去捆綁。如今,現實倒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想要征服現在的學生,老師不能真的完全放手,也得好好做做功課才行。

《酒鬼都市的女人們》劇照

我和其他教師同行討論過這個話題,大家都反映現在普遍的上課狀況就是:老師獨自在教課,學生在下邊自娛自樂,兩者“各司其職”,互不耽誤。這學期剛開學,我去聽了一個老教師的高等數學課。講述內容有些枯燥,學生們開小差的開小差、打瞌睡的打瞌睡、玩手機的玩手機,仰頭聽課的寥寥無幾。偶爾老師提問一下,卻無人回應,讓本就寂靜的空間“雪上加霜”。下課鈴一響,學生就如刑滿釋放的犯人,終於結束了漫長的“審訊”,從“監禁室”裡蜂擁而出,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悅。
藉著聽課的機會我觀察了學校的很多課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學生的“專注度”是間斷性的。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師授課的形式都是PPT,很少大篇幅板書,也缺乏互動性。如果某位老師在教學的基礎上延伸了一些有趣的內容,學生就會齊刷刷把頭抬起來,支起耳朵聽一會。一旦迴歸枯燥的理論教學,學生又會陷入死氣沉沉的氣氛,同時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比純理論講述更受歡迎。我的一個學生告訴我,他翹了學校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在餐廳包了個檔口賣飯,一個月能賺一萬多,感覺比聽課價效比高多了。
十年前在大學課堂上沒有體會過的“教師之難”,終於在十年後變成子彈正中眉心。大學課堂為什麼失去了吸引力?身為新晉教師的我捫心自問。時代在劇烈變化,我們使用著更快捷的網路,更多樣的軟體,更豐富的資源,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學生的興趣。

《老師·好》劇照

有人說,課堂的本質是一門資訊和時間賽跑的藝術,老師需要用最短的時間,呈現出儘可能大量且高質量的資訊。如今想來,感觸良多。我的專業屬於人文學科,學生時代也出現過老師拿著一成不變的案例講幾年課的情況,課堂中鮮少有互動交流,就像開會時領導講話,下屬沉默著拿筆記本記錄個不停的尷尬情景。臨到期末,在課件中勾一下考試重點,照著背誦就能湊夠畢業學分。當時沒有意識到有什麼,現在看來,這樣單執行緒灌輸知識的課堂隱藏著巨大的“注意力”危機。
“放羊”課堂是師生關係失衡的表現。一方面,傳統的“一言堂”授課方式與日益開放的知識需求相悖,學生在網際網路的薰陶下培養出挑剔的眼光,對常規的教學內容自然失去了興趣,他們更擅長透過網路的媒介去交流訊息。另一方面,教師很多都是教學行政雙肩挑,瑣碎事務較多,科研壓力又大,每天都有填不完的表格、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材料,讓他們堅持教學、堅持學術的心產生了分歧和動搖。
像我們學校,教師晉升職稱,必須有過硬的論文、課題做支撐,平時還要擔任輔導員、承擔足夠的課時,除此之外,還要花大量時間帶領學生外出參加比賽,忙碌日常行政事務,這讓專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更加捉襟見肘。師生關係就如流水線的工人一樣被統一管理,迴歸教育本心談“課堂效果”,已經成為一件奢侈的事。
《畢業》劇照
我身為兼職教師,能投注到課堂中的精力還算充沛,嘗試了很多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今年我教兩個班的通識課,一個班100人,一個班60人,都是在大階梯教室上課。幾節課下來,我明顯發現小班授課要比大班效果好,便調整了教室,讓學生優先往前就座,後方不坐人。講課內容上,我加入了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內容,也增加了很多互動環節,鼓勵學生自由提問,有時候興致來了也會引申漫談一番。這樣一節節課磨下來,抬頭率似乎好了一點,學生回答問題的踴躍度也變高了。
馬克斯·韋伯曾說,作為一名大學老師,不應該成為學生所期待的“領袖”,也不應成為學生生活的“導師”,哪怕學生對此有所期待。在大學課堂上學生不得不保持緘默,而老師卻被允許滔滔不絕,這個時候老師如果以知識的“領袖”或者生活的“導師”自居,其實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意淫。

《小歡喜》劇照

理想的課堂不應是在廟堂規訓,而是各式各樣的人物在一起自由歌詠,在悠閒的氛圍中獲得精神的成長。在中國古代,《孔子家語》中,孔子和弟子游學四方,農山言志;在西方,有亞里士多德創立了“漫步學派”,他和學生的對話往往發生在行走中,人的步履,就是思想的痕跡。
自從帶了課之後,我一直有種“德不配位”的隱隱焦慮,對自身知識淺薄感到恐慌,和可能誤人子弟的慚愧,便儘可能地學習,倒比自己上學的時候上心多了。我不想重複高中課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把學生當成接收的“器皿”,所以必須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豐富自己的儲備,創新自己的思維。高校教師是一份需要不斷進步的職業,如何解決“課堂沉默”也是一個艱鉅的時代難題,我想我會繼續探索,也許會有“抬頭率”100%的那天呢。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小風
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徵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個人故事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影片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徵稿長期有效,投稿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將投稿與【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郵件主題標註【標題+字數】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選👉【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長期徵稿
稿件示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