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C
也許,2022年單年,疫情給我們經濟造成的影響,可能會真的大於美國。但如果按照高盛目前的最新預測(中國4%,美國2.4%),即使損失大於美國,這個差別也是非常微小的。
1、
今天,關於防疫措施,網路上存在不小的爭議。對當前“動態清零”防疫措施,最大的意見是關於經濟的。很多人認為“動態清零”的防疫策略導致了當下中國的經濟困難。
讓我們用非常簡單的方法,測算一下2020-2022年三年疫情對中、美、歐元區的經濟衝擊。
有些朋友拿2019-2021的GDP增長率做對比,說中國遠高於美國。但這個也不合理,中國本來經濟增長就應該遠高於美國。否則我們怎麼趕超呢?這裡,我用實際增長和潛在增長之間的缺口,來估算疫情對中美歐三個經濟體的實際衝擊。
首先,我們要估算一下,如果沒有疫情,正常的GDP增長率應該是多少。

金融危機以後,從2010-2019年,美國的GDP年增長率,基本上都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下波動,高的時候3%,低的時候不到2%,平均值是2.3%。我們可以假設 2020-22年,沒有疫情情況下的GDP潛在增長率為2.3%。

金融危機以後,歐元區在2012年再次遭遇了金融危機,但基本上也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線波動,2010-2019年,歐元區平均的GDP增長率是1.4%。我們可以假設 2020-22年,沒有疫情情況下的GDP潛在增長率為1.4%。
中國的情況則不太一樣。

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每年的GDP增長率,一直是下行趨勢。針對這個問題,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中國的合理經濟增長率應該是多少》。隨著一個經濟體的人均GDP的增長,其GDP增長率將會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並最終達到和發達國家一致的2%的水平。所以,中國的GDP增長率下行,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我們用2012-2018年這段時間做擬合,大概可以推匯出我國2020-22年,沒有疫情情況下的GDP潛在增長率分別為:5.80%,5.65%和5.51%。這個數字也和我國提出的2022年GDP增長5.5%的目標是一致的。
2、
那麼,如果假設2019年為100。如果沒有疫情,2021年美國、歐元區和中國的GDP應該分別在2019年的基礎上兩年增長4.7%,2.9%和11.8%。
實際情況呢:2021年,美國,歐元區,中國的GDP分別比2019年增長了2.1%,-1.4%,10.6%。2021年,比沒有疫情的情況,美國、歐元區和中國分別少增長了2.5%,4.3%和1.1%。換算成2019年美元的金額,美國、歐元區和中國在2021年,分別因為疫情損失5500億,5700億和1600億美元的GDP。
同樣方法可以算出,按2019年美元,美國、歐元區和中國,在2020年,分別因為疫情損失1.2萬億,1.0萬億,和4900億美元的GDP。
從GDP增長的角度,19-21年,美國本來應該增長4.7%,實際只增長了2.1%,相當於因為疫情損失了55%的潛在增長,歐盟損失了150%的增長,中國損失了10%。
考慮到美國和歐元區為了應對疫情,採取的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比中國更強,毋庸置疑,2020年和2021年,中國因為疫情,經濟上的損失是最少的,遠遠低於美國和歐盟。
2020年和2021年的“動態清零”政策,確實既讓中國避免了生命損失,又讓中國避免了經濟損失。
有些人整天說“動態清零”會影響經濟,在從2020年和2021年兩年的資料看,他們的結論無疑是大錯特錯的。“動態清零”的政策,不僅僅沒有影響經濟,反而讓我們的經濟在全球幾乎是一枝獨秀。
3、
2022年,情況出現了很大變化。Omicron病毒的特點,讓“動態清零”的防疫成本大大增加,同時讓“放開”的國家經濟受到的損失相比較小。
如果沒有發生疫情,2022年,美國、歐元區和中國的潛在GDP,分別應該是2019年的107.1%,104.3%,117.9%。
目前,高盛對中國和美國2022年GDP的預測分別是4.0%和2.4%。歐元區IMF的預測是2.8%,但是我覺得實現2.8%很困難,姑且就按2.8%寫吧。

按這個預測,2022年,美國,歐元區和中國的GDP,分別是2019年的104.6%,101.3%和115.1%。與無疫情情況下的潛在GDP的差別分別為2022年預測GDP的2.4%,3.0%,2.5%。
按這個計算邏輯,2022年,因為疫情導致的,實際GDP與無疫情情況下的潛在GDP之間的缺口,中國將首次超過美國。

折算成2019年美元計價的損失,美國,歐元區和中國在2022年,因為疫情導致的GDP損失分別為0.54萬億美元,0.40萬億 美元和0.41萬億美元。
雖然2022年,有可能疫情導致的產出缺口中國超過美國。但如果把2020-22年三年疫情整體看,中國的整體損失還是遠遠小於美國。2022年,按上述預測,中國的實際GDP是2019年的115.1%,(無疫情場景下應該是117.9%),而美國2022年的實際GDP是2019年的104.6%(無疫情情況下是107.1%)。因為疫情,2022年中國損失了三年GDP增量的16.1%,美國損失了35.5%。
如果我們維持中國GDP 2022年增長4%的假設不變,如果美國2022年GDP增長低於2.3%,那麼即使在2022年,中國因為疫情導致的GDP產出損失的百分比,仍然會低於美國。
由於Omicron的特點,給我們的防疫增加了很大困難。確實,今年有很大可能,將首次出現疫情導致的GDP產出缺口(可以理解為經濟損失),我們超過美國。
如果美國增長2.4%假設不變,我們做到增長4.2%,疫情導致的經濟的損失就小於美國了。今年能不能做到4.2%呢?我覺得如果下半年不再來一次上海這樣的疫情,還是有希望的。
也許,2022年,疫情給我們經濟造成的影響,可能會真的大於美國。但如果按照高盛目前的最新預測(中國4%,美國2.4%),即使大於美國,這個差別也是非常微小的。
此外,如果按照高盛2023年的中美兩國GDP預測數字(中國5.3%,美國1.6%),2023年,疫情導致的產出缺口,美國將再次大於中國。(美國3.1%,中國2.6%)
4、
最後再扯一句中國臺灣的疫情。
臺灣目前的測試陽性率已經高達70%。測10個人,有7個是陽性。所以,目前的每日新增確診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確診人數,完全取決檢測人數。

每天公佈的死亡人數。我覺得也意義不大。死亡人數,完全取決於死因判定的標準。有趣的是,臺灣,殯葬和醫院的死因判斷標準都不一樣。
請見下面的引文:5月1-16日,醫院確認的全臺灣新冠死亡人數是232人,而僅臺北和新北兩市,殯葬確認的新冠死亡人數就有347人

昨天看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從臺灣殯葬資料看疫情下的超額死亡》。
文章用新北市的殯葬人數,來反推超額死亡率。

5月13-19日這一週,佔臺灣人口17%的新北市,一週多死了1000人以上。當然,目前觀察時間過短,還無法做什麼結論。
這一波疫情,臺灣會多死多少人?柯文哲認為會死4萬人,我認為不會這麼慘,我估計也就是總人口千分之一,2萬人左右規模。臺灣估計還得經受2個月左右的疫情。
扛是肯定能扛過去,全民感染一波,死2-3萬人,也就過去了。
5、
最終,對中國來說的選擇是什麼?
放開,永遠是一種選擇。扛一扛,頂多死總人口的千分之一到二,熬3-6個月總可以扛過去。
但是,放開對經濟一定會好嗎?我認為,至少是感染高峰的3-6個月,對經濟的影響會相當大。而且,即使在我們疫情如此嚴重的2022年,如果我們今年能實現4%以上的GDP增長,實際上疫情今年給我們帶來的GDP增長損失,和放開的美國也基本沒啥區別。
現在,有誰不關心經濟呢?但不是隻有選擇“放開”,才是關心經濟。
放開是否能解決目前碰到的經濟困難?老實說,我不這麼認為。我相信,國家會仔細權衡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同時分析對生命的影響,然後做出最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合理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