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刪文,再討論一下高首席這次演講中的硬傷

昨天發的文章《聊聊兩位首席經濟學家最近的“言論”》被投訴刪除了。之前的刪文,還會有一個提示,說違規之類的,這次沒有提示,只有一個無法檢視。看來兩位首席是批評不得的。敢批評兩位首席,就刪文。
那我就再寫一篇,看看能不能發出來吧。寫得很匆忙,可能有一些筆誤,先向讀者致歉了。
1
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高首席之前的那篇演講。我不討論觀點,討論資料和論據的硬傷。
首先看這兩張PPT:

這兩張PPT,網上有不少人批評,主要批評點是R方太低了,第一張是0.22,第二張是0.14。這一點我倒是覺得還好,自然科學研究0.2的R方肯定不能用。但社會科學的迴歸模型,R方普遍都比較低,做到0.4以上不容易。0.22和0.14雖然很低,但也不能說一定不能用。這兩個PPT的結論也符合常理。
財富的代際分佈世界各國都有這個問題。

美國Silent和Baby Boomer兩個群體(1964年之前生)手裡的財富佔了美國全部財富的64.9%。按60歲退休為標準,也就是說退休人群手裡的財富,佔了全部財富的接近三分之二。1981年之後出生的人,手裡的財富只佔全部財富的9.4%。1981年出生的人,已經43歲了呀。43歲以下的美國人,只佔有不到10%的社會財富。
美國已經是西方國家裡面創業氣氛很濃,年輕人比較活躍的國家了。我估計日本和歐洲的財富代際分佈,比美國更偏向老年人。
中國的財富代際分配,我們沒有具體數字,但應該沒有這麼嚴重偏向老年人。財富代際分配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
2
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失業率這些都是直接的官方數字,直接引用,沒啥可說的。
就業方面,最核心的這張PPT其實是硬傷最多的。

這張圖的資料來源,是每年公佈的城鎮就業人員數。
城鎮就業人員,統計這邊公佈兩個資料,一個是中國城鎮就業人員數,另一個是新增就業人員數。這兩個資料負責的部門不同,蒐集的方法論不同。

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比較穩定。2020年和2022年是兩個低點,和經濟狀況也有關聯。整體上呈現緩慢下行趨勢。
城鎮就業人數的增速,在2016-2020年,以及2023年也比較穩定,但在2021年和2022年出現了兩個明顯異常值。
每年新增就業人數大於淨增就業人數,這個很合理,兩者之差就是離開就業的人員。但21年和22年這個異常值是在是很奇怪,因為差得太多了。2023年有幾篇論文想辦法解釋2021年和22年的異常值,但也都是猜測。然後2023年又恢復正常了。
還有一個,就是城鎮就業人員這個數字,口徑經常調整,也經常做歷史回溯修正。
比如,2019年目前萬得資料庫裡面是45249萬人。但2020年當時的公告的2019年數字卻是44247萬人。這個調整的理由說是2020年人口普查,發現就業人口比預想得多,但這樣2020年單年的新增就太大了,於是回溯調整了2020年之前的數字。有點無語。

這個數字,口徑經常變,變了也不公告,也不說明。我自己傾向於2021年和22年做了口徑調整,去掉了一些水份數字,大機率是把一些就業重分類回農村了。這兩個異常值的原因是口徑調整而不是真實情況。畢竟,2020年才是經濟最困難的年份。2021年中國的經濟是不錯的,從新增就業人員這個數字上也有體現。不應該2020年淨增千萬,21年就變成了500萬,22年變成了-842萬,2023年又回到了淨增1100萬。
異常值的原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不算什麼。關於就業這張圖最離譜的,是這麼一段話。

這段話在高首席的演講中也用了

這段話真是把我驚呆了。
增長趨勢線和實際數字之間有缺口很正常。但從來沒有聽說過能把每年的缺口全部累加起來,然後拿這個說事的!!!

從這裡應該可以看到,2023年,城鎮就業人數的增長已經恢復正常,但即使增長恢復正常,這個2000萬的缺口會繼續保持,每年都和趨勢線差2000萬。2023年的缺口是2000萬,十年後,豈不是累計流失2個億就業人口。三十年後,就累計流失6個億就業人口了?何其荒謬呀?
2023年的就業人口是4.7億,要是城鎮就業人口流失了4700萬,那麼把流失的就業人口加回去,未流失的就業人口豈不是要到5.2億了,這個數字遠高於趨勢線呀。
再舉個例子,一家公司回顧三年前的預算,預算收入每年增長6%,實際增長接近3%,三年後實際收入比預算低了10%。因為收入沒完成目標,企業也在裁員,當前時點員工人數也比預算HC低了10%。收入低10%,人數低10%這也算合理。這兩者是可比的。
但從來沒有聽說可以把過去三年實際比預算HC低的員工人數加起來,湊一個三年累計出來,然後拿這個累計數和今年收入缺口比的。
三年就業缺口累加這個演算法,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呀。希望高首席用類似演算法十年後再算一次,那時候估計能算出數以億計的就業缺口。何其荒謬!
3
這一張PPT,也問題很大。

高首席在演講中如是說:
疫情之前,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差不多,消費增長還要略快一些。
疫情之後,消費增長比經濟增長低得多得多。
疫情之前,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差不多。
疫情之後,經濟增長比投資增長快多了。
從平均數上,似乎是這樣。但實際情況呢?第一,最近幾年的資料,受疫情影響,波動很大。平均數會受異常值影響,第二,中國GDP支出法分成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如果對比,應該是最終消費增速對比社零總額,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對比固定資產投資。
我把2017-2024年前三季度的名義GDP增速,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和社零增速的原始資料都列在下面。

分年一看,高首席總結的所謂規律,不存在了。
高首席說:疫情之前,消費增長比經濟增長快。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差不多。疫情之後,經濟增長比投資增長快多了,也比消費增長快多了。
實際分年看呢?
疫情前的三年,2017和2018年的經濟(名義GDP)增長都大於消費(社零)增長。2017-2019年,三年的經濟增長(名義GDP增速)都顯著大於投資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疫情後三年九個月,其中兩年(2022,2024前幾個月)的經濟增長大於消費增長,兩年(2021,2023年)消費增長大於經濟增長。三年(21,23,24年)的經濟增長大於投資增長,一年的投資增長大於經濟增長(2022年)。
如果我們把名義GDP的增長中的消費和投資部分拆出來,又是怎樣的呢?

這張表就更明顯了。
疫情前三年(17-19),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是5.4-7.2%,平均大概6+%,名義GDP中投資貢獻了2.1-4.5%,平均3.3%。
疫情後三年(22-24),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平均增速3.8%,名義GDP增速中投資只貢獻了大概1.6%。
疫情前三年(17-19),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是8.0-10.0%,平均大概不到9%,名義GDP中投資貢獻了4.3-6.7%,平均大概5.8%。
疫情後三年(22-24),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是0-7.3%,平均3.4%,名義GDP中消費貢獻了1.9-3.8%,平均2.6%。
名義GDP中消費和投資的貢獻的增長波動,與社零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波動很一致。疫情前和疫情後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我並不是說高首席是錯的。但高首席總結的規律並不能很好的被資料驗證。不同的取數時段和分析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
高首席所做的,就是先有了既定假設,然後,選取不同的時間段分析,找到一個恰好合適的時間段來證明自己的假設。為什麼一場演講,這裡選擇比較15-19和20-24,另一處卻選擇比較19-21和22-24,就是為找一個合適時間段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呀。
4
最後一處硬傷,就是我上篇文章講過的:
高首席說,房地產危機後三年(22-24)和前三年(19-21),中國經濟增速只下降了0.2%。幾乎沒有下降。

問題是上面這張圖的藍線,右邊比左邊有明顯下降,肉眼可見呀。
我們算數,2018年GDP增速6.7%,2019年6.0%,2020年2.2%,三年平均 5%。2022年3.0%, 2023年5.2%,2024年就按5.0%算,三年平均4.4%。這麼算經濟增速下滑了0.6%,也不是0.2%。
而且2020年有疫情呀。2020年的下跌,是疫情,是一個異常值也。2018年還有貿易戰的衝擊。如果按趨勢線,房地產危機前,中國的經濟增速是可以維持在6%以上的,房地產危機後,就下降到5%的臺階。怎麼著都有1個百分點的下跌。

中國這次地產危機和高首席列舉的其他幾個國家的地產危機還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其他幾個國家的地產危機都傳遞到了金融業,形成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中國這次地產危機,因為中國金融體制的特點,以及中國房貸首付水平高,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
5
我覺得高首席的觀點沒啥需要挑戰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看好中國,看衰中國,都是學術自由。高首席的觀點也是一以貫之的,幾年前就有類似的觀點,沒有什麼問題。
中國的GDP增速是不是高估了?我上篇文章也提到,我認為GDP就是一個特別虛的數,裡面各種估算假設。可能高估了,也可能低估了。有100個高估的理由,也有100個低估的理由。
這篇文章的主要問題不是觀點,而是論據的質量太差,硬傷太多。
高首席其實算是我的大師兄,水平很高的,照理說不應該。我覺得主要原因不在高首席,而在投行研究所的工作方式。
我雖然沒在投行研究所幹過,但幹過一段時間的管理諮詢,多少有點類似。
當年我那家諮詢公司,工作方式叫:Fact-based, Hypothesis-driven Problem-solving。翻成中文,就是基於事實,假設驅動,解決問題。
看上去很高大上。到具體工作中,就是老闆(合夥人)提一個觀點(假設),然後底下幹活的牛馬就去搜羅各種論據來證明老闆的假設是正確的。
如果論據找不到,那就是牛馬工作不到位,接著找,找到為止。上帝說了,要有光,那就必須得找到光。
觀點是高首席的,找論據支援高首席的觀點,就是下面助手的工作了。
高首席認為,GDP增速每年高估了三個點,下面的牛馬們就得找各種資料,證明高首席的觀點是正確的。資料嘛,洗洗澡,做做massage,總有辦法證明。A資料不能證明,就換B資料。這個時段的資料對不上,就換個時間段。畢竟,統計是一門藝術。
這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論據仔細搞,做紮實點就行了。人人都這麼做。當年,我做諮詢牛馬的時候,也是絞盡腦針,拼湊各種資料,一組組的試,去找到一組能證明老闆觀點的資料。
問題是:高首席2018年還說了一段話,說自己財富自由,可以靜觀其變,如果這次走錯了路,年輕人就可以洗洗睡了。從2018年到現在,走的路是對是錯呢?
高首席認為年輕人可以躺平,洗洗睡吧。下面的牛馬都是年輕人,就聽從高首席的指示,躺平洗洗睡了。那寫報告自然也就糊弄事兒,說不定層層轉包給實習生了。找資料做資料,也就不太認真了。
高首席,讓其他年輕人躺平洗洗睡了沒問題,不能讓自己下屬的牛馬也躺平洗洗睡呀。他們還得拉磨出活兒的。
領導高高在上,自然也不會看細節,大面上差不多就行了。反正聽眾需要的也是情緒價值,沒人關注細節,資料就算靠不住,也沒啥問題。高首席德高望重,業內也沒什麼人敢挑刺兒。於是,這篇演講就新鮮熱辣的出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