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圖源:Eve Livesey/Getty
過去二十年,有研究表明,多參加一些驚險刺激的“冒險遊戲”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其包括但不限於游泳、打球、輪滑、跳繩等日常體育鍛煉專案,甚至於看似胡鬧的攀爬、跳躍、追逐打鬧等都可以算在“冒險遊戲”的範圍之內。兒童需要透過這類遊戲來形成空間意識,鍛鍊身體協調能力,以及培養面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和自信心。
最早提出這種“冒險遊戲”概念的,是1996年挪威心理學家 Ellen Sandseter。當時,挪威政府通過了一項關於遊樂場安全的法規,要求遊樂區必須安裝扶手、圓角裝置等保護裝置,來儘可能降低兒童玩耍時受傷的風險。僅僅幾年後,為了避免違規,很多遊樂區拆掉了可能導致兒童受傷的遊戲裝置,只留下了風險較低的裝置。此舉看似是對兒童的保護,但是Sandseter卻對此感到擔憂。
“青少年天生有冒險的衝動,如果我們不在公共環境裡給他們提供可以冒險的場景,這種衝動被長期壓抑有可能導致青少年的輕微犯罪行為,比如盜竊、鬥毆等。”那時,Sandseter在挪威莫德皇后大學幼兒教育學院工作,開始著手研究3至5歲兒童尋求冒險和刺激的行為。根據對兒童行為的觀察和採訪,她總結出了“冒險遊戲”的定義:令人感到興奮刺激的遊戲,包含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可能造成或者可預見到身體傷害。

圖源:Thomas Barwick/Getty
Sandseter等人的研究顯示,冒險遊戲與更強的適應力、自信心、解決問題能力和社交能力相關。比利時魯汶的一項研究在三個月內每週給四到六歲的兒童兩小時的冒險遊戲機會,結果他們的風險評估能力與對照組兒童相比更高。
此外,冒險遊戲對於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刺激與興奮導致的腎上腺素升高、心跳加速,可以有效降低壓力,緩解焦慮。當孩子們有機會反覆體驗挑戰、喚醒應對的機能時,有助於他們學會控制焦慮,並理解心理壓力不是災難,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兒童心理學家Helen Dodd 曾開展一項觀察性研究來檢驗這一理論。2020年,該團隊收集了英國新冠疫情封鎖的第一個月的資料。根據家長的反饋,她發現,花更多時間進行冒險遊戲的孩子焦慮和抑鬱的跡象更少,更快樂。這種冒險遊戲模式作為心理健康問題的保護因素,對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來說效果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好。
鼓勵孩子參加冒險遊戲,家長的態度和方式方法也很關鍵。Dodd 認為,玩耍應該始終由孩子來主導,由孩子自己決定想做什麼。家長的作用是提供有利的環境,然後放開手。一旦大人不停地指導孩子應該怎樣去玩耍,那麼這樣的遊戲就沒有意義了。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遊戲中的“風險”並不等於“危險”。危險是孩子沒有能力注意到或處理的事情。比如,讓四歲的孩子自己過馬路就屬於危險,而不是冒險遊戲。正常遊戲中的風險應該是孩子自己能夠把控的。提倡冒險遊戲,目的不是讓謹慎的孩子變成尋求刺激的人,而是讓他們提升風險管理的能力。

圖源:The Venny
話雖如此,然而在現實情景中,當孩子們嬉鬧著你追我趕時,旁觀的家長總是免不了感到提心吊膽:既害怕自家孩子受傷,又害怕傷害到別人家的孩子。特別是當遊戲升溫,孩子的行為開始“出格”的時候,大部分家長很難忍住“不出手”。
那麼,家長究竟應該如何判斷是否應該介入孩子的遊戲,以防範可能出現的危險呢?兒童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會給出訊號。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兒童發展研究員Mariana Brussoni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孩子們準備開啟冒險,嘗試超出自己當前能力範圍的事情市,他們的臉上會露出堅定的表情,似乎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並進行反覆練習。如果是這樣,研究人員建議家長可以“再忍耐一下”,看看孩子是否能自己解決問題。
不僅僅是家長的態度,為了讓青年一代的身心更健康,我們周圍的環境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學校操場規劃設計,教育工作者管理理念,乃至整個教育系統關於教育本身的認識和未來發展布局都很重要。
即便拋開這些宏觀層面的問題不說,單從個人發展來講,童年時代能夠有機會經常肆意玩耍,痛快地享受簡單的快樂,那種“可怕”而有趣的快樂,都可以成為一個人一生的美好記憶。畢竟,當一個四歲時可以在草坪上曬著太陽隨意打滾的孩子長大後,四十歲的他也許再也沒有機會體驗這種美好的感覺了。

Nature 637, 266-268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4215-2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