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想本質,想長遠,知錯就改

這兩天看到網上關於“段永平回母校浙大與師生的見面問答會”全文,一口氣看完,精神大振,流感感覺都好了一大半。

營銷家、企業家、投資家

筆者與段先生有幾面之緣。
2000年時,筆者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做課堂翻譯,有一次課間休息時,有個學員來問我是怎樣學好英語的,他應該怎樣學好英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當時的回答不是很禮貌。
一則課堂翻譯一天連續八九個小時,那時已經連續工作四天以上,非常辛苦,課間休息時不想再說話;二則,經常有學員來問怎麼學好英語,我比較不耐煩。
依稀記得我當時直截了當用當年很有名的一部電影的片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碟中諜》)表達我的觀點,大意是:你們已經遠遠過了語言敏感期的年齡,就算完全浸潤在語言環境中,也不可能學好;何況你們都是企業家,很忙,把這寶貴的時間用在學英語上投資回報率很低,不合算;再說,你們把英語都學得很溜,我們翻譯就沒飯吃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學員就是當時響徹大江南北的央視小霸王學習機廣告的策劃人、業主段永平,廣告代言人是施瓦辛格、成龍等巨星,“望子成龍小霸王”廣告詞家喻戶曉。看來段永平學習英語不單單是為了學習英語,更是為了做市場調研、做營銷。
全國性電視網路的形成使得全國性廣告成為可能,一個廣告可以覆蓋全國的潛在客戶,廣告投放的回報率大幅提升,首批大做廣告的公司大獲成功。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全國性電視網路形成的初期都有過這樣的井噴(當然央視很早就成立了,但是商業廣告業務的產生是八九十年代的事情了),段永平是當年看到這個規律的少數人之一。
他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畢業後,又邀請了幾位市場營銷學教授到他的公司步步高去做諮詢,我做過幾次翻譯。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做了很多實驗,比如創立一個手機品牌,是用“步步高公司出品某某手機”這種公司品牌加產品品牌的母子品牌策略呢,還是不要出現步步高,甚至不要出現產品的中文品牌只有英文品牌這種獨立品牌策略?
他們找了潛在消費者做隨機比照雙盲測試,結果發現後者的購買意願和購買價位都高很多。沒過幾年,OPPO、vivo紅遍大江南北。可見段永平經營管理公司,不僅依靠直覺,也依靠科學,系統一和系統二雙管齊下。
此後,筆者就沒再見過他。偶爾看到有關他的報道,和老虎伍茲打球,和巴菲特共進午餐。再後來,他的投資業績越來越優異,被譽為“中國的巴菲特”,身家摺合人民幣1800多億。根據2023年底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資料,段永平的持倉稍有變動,重倉的還是蘋果。給定蘋果2024年累計漲幅逾30%,段永平的美元計的身家應該是又大漲了。加上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以人民幣計的身家就更高了,估計有2300億左右。

段永平與巴菲特,誰更瞭解蘋果?

段永平2011年開始投資蘋果,拿到現在2025年,整整十四年,倉位最重的時候超過90%,現在還在75%左右。如果不是對蘋果瞭如指掌,根本拿不住。
他說:“你要對這個生意理解不了,對文化理解不了,對商業模式理解不了,早就跑了,也不可能留到現在。”
巴菲特於2016年開始建倉蘋果。對於出生於1930年的巴菲特來講,蘋果是妥妥的高科技。而他一再強調,自己不投看不懂的東西,也一再坦言自己看不懂高科技。就算在和比爾·蓋茨成為莫逆之交近35年後的今天,他也沒有買過微軟的股票。但是2016年,在潛在接班人投資經理託德·庫姆斯和泰德·韋斯勒指導旗下基金買入了981萬股蘋果股票試水後,巴菲特終於參透了蘋果公司的本質,伯克希爾公司開始大舉重倉蘋果。
他參透的蘋果公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這從2017年他比較IBM與蘋果的一段話中可見一斑,他說:“蘋果更像一家消費品公司,而不是科技企業。我們可以用護城河理論去分析蘋果公司的商業模式——IBM和蘋果的客戶是不同的,這是兩個不同決策下的專案。”
2018年5月25日,段永平應巴菲特之邀去聊聊蘋果。他安排了一次去芝加哥的行程,順便路過奧馬哈去拜訪巴菲特。巴菲特在酒店大堂等他們一行三人。大家坐下吃飯,邊吃邊聊。巴菲特待客之道非常殷勤,營造友好氣氛的努力每每讓人感動。
他講起小時候喝百事可樂的事。段永平就說:“我怎麼不知道這事兒,難道你不是一直喝可口可樂的嗎?”巴菲特說:“那時百事可樂的價格只有可口可樂的一半,所以當然喝百事可樂。”
段永平順著這個點開始聊蘋果,他說:“我覺得蘋果的生意模式,主要是iPhone,比可口可樂要好……你說百事可樂一半的價錢你就選擇了它,而你知道安卓和蘋果的價格差多少嗎?真正的蘋果使用者根本不在乎這些,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在中國也是一樣的,真正使用蘋果的人就是用蘋果的。”
此前,段永平在他的雪球賬號上也講過這次有關蘋果的對話,他說:“我們聊蘋果的時間非常短,大概也就一兩分鐘。我大概只說了兩點。一,我覺得Tim Cook是更好的CEO;二,我認為蘋果的商業模式比可口可樂還要強大。”巴菲特對蘋果瞭解之深讓段永平感到頗為驚訝,他說:“巴菲特對蘋果的瞭解遠超大家想象。”
席間段永平說到大概2013/14年的時候就想跟巴菲特說蘋果,但猶猶豫豫地沒說,因為他自己已經買了很多蘋果的股票,有點不好意思推薦。巴菲特笑著說:“當時你應該說的,下次發現這麼好的公司一定要早點說啊。”
2022年,段永平參加伯克希爾股東年會時,巴菲特邀請他參加晚宴,與芒格、比爾·蓋茨同桌。巴菲特向比爾·蓋茨介紹段永平說:“這是Ping,他告訴我,蘋果的生意模式比可口可樂好,所以我買了很多蘋果。”
段永平很受觸動,他在浙大對話時說:“那天晚上我們只說了那麼一句話,四年了,他就領會到了。我跟很多人講過,沒有多少人能理解,而他當時一下子就明白了。”段永平不禁感嘆巴菲特的理解能力,更感嘆他的人品:“我和他平時也不見面,他就這樣介紹我。當然他買了很多蘋果,這跟我沒關係,這只是個玩笑。但他持有至今可能跟我是有關係的,不過這我們無法驗證。”
自2016年之後蘋果一直是巴菲特最大的重倉股,一度佔近五成,不過2024年第二季度,巴菲特減持一半的蘋果倉位,第三季度,又減持了四分之一。當然,巴菲特減持的不僅僅是蘋果股票,2024年第三季度伯克希爾淨出售了約361億美元的股票,其中包括約1億股的蘋果。自去年五月年度股東大會以來,巴菲特一直沒有透露他對蘋果的看法。
段永平的蘋果倉位比巴菲特要高很多,當然這與基金規模有很大關係,段永平旗下的基金都是他自己的錢,巴菲特則不同,伯克希爾是一個上市公司。很難想象五千多億美元的資產組合單隻重倉股倉位超過一半,近一半已經讓很多人驚訝不已了。
不過減倉幅度還是很能反映問題,段永平減倉蘋果幅度很小,而巴菲特減倉幅度很大。誰的判斷被證明更準確呢?如果用2024年蘋果股價30%多的漲幅來判斷,顯然段永平的判斷更準確。當然對於巴菲特來講,可能在這個時點,留足安全邊際比提高回報率更重要。
作為OPPO、vivo兩個超級成功手機品牌的創始人,段永平對手機行業的瞭解、進而對蘋果的瞭解超過巴菲特,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雖然段永平不負責日常管理,早在2000年就移居美國,將股權分給團隊,自己只留了一兩個百分點,為人非常低調(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是OPPO、vivo的創始人),不過他還是會過問公司戰略,掌握公司發展大方向,就公司重大管理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他能在2011年就重倉蘋果,並一直拿到現在,得益於他創辦OPPO、vivo。他在蘋果上賺的錢遠超在OPPO、vivo一兩個百分點的股權帶來的錢。
智者一般教導大家,不與上爭名,不與下爭利。段永平似乎有更高的智慧,名利都不爭。在浙大對話中,他講到自己的分享精神,他說:“我覺得很多人用人的時候都是要讓別人為自己工作,我是希望他們能夠為他們自己工作,而不是為我工作。”
為此,他花了很多時間建立了一個合理精妙的分享系統。這種分享系統是激勵制度的最高境界。芒格說,最簡單高效的激勵就是讓人們為自己工作。對一個企業是這樣,對一個社會也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歷史上私有制盛行不衰。
段永平在回答關於他與巴菲特的異同點這個問題時,首先指出:“我們對投資的觀點是一樣的,也就是價值投資。如果不投價值,那投的是什麼呢?”
的確,“價值投資”這個詞其實是同義反復,不根據價值進行投資而是根據後手是否有人接盤來投資的投資,說白了不是投資,而是投機。但是投機這個詞不太好聽,所以現在大家都把投機叫投資,真正的投資只好前面再加“價值”這個詞,就變成“價值投資”。
在回答了他與巴菲特的相同點之後,段永平當仁不讓地說:“他(巴菲特)懂很多生意,我懂的生意他未必懂。”隨後就舉了前文已經提到的投資蘋果的例子。
段永平多年來的平均年複合投資回報率絕對超過巴菲特的20%。當然巴菲特的平均值是從1965年到2024年,整整60年,這麼大的資產規模能夠長期獲得這麼高的回報率,簡直就是奇蹟。
出生於1961年的段永平比出生於1930年的巴菲特小31歲,按照他的健康情況以及對健康的重視(在浙大對話中他提到“忙著打球”估計不下十次),未必不能比巴菲特更長壽。而且段永平在做營銷、做企業方面的經驗與能力似乎超過巴菲特,這對他做投資十分有幫助。給定他已經參悟到了滾雪球的秘訣,再滾個三十年,業績將更驚人。
我們現在從段永平的浙大對話中來一窺他滾雪球的最重要的三大秘訣:
想本質,
想長遠,
知錯就改。

想本質

在浙大對話中,段永平多次講到要想本質、想長遠。比如,主持人問:“請問段學長如何培養看待問題的批判性思維?”照例,段永平首先直言不諱地說:“這個我搞不清楚,我沒有什麼批判性思維。”
接著說:“我就是想,想長遠,想本質……我覺得我自己會去想這個事,所以養成一個想本質的習慣。我覺得挺好,凡事就這麼想,時間長了可能就有這種能夠想本質的習慣。”
最後又補了一句:“但是是不是叫批判性思維我就不知道了,批判性我聽起來感覺好像惡狠狠的樣子。”算是交代了為什麼不喜歡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段永平似乎對所有故弄玄虛的人、事,甚至詞有種天生的反感。人、事不太好評論,但是詞總可以不接受,權當過把癮。
當有人問:“您和黃錚之間有很深的友誼,您可能看重黃錚身上的一些特質。請問年輕人的哪些特質會吸引您?”
段永平照例首先澄清:“我覺得這些特質其實跟年紀無關。”然後回答說:“我不喜歡和無法溝通的人打交道。我非常喜歡和黃錚交流,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看本質的人,和我一樣,我覺得這是比較重要的。他當然也算年輕人,說到我,聽說我也算(年輕人)。其實又回到我說的,你要去做對的事情,要把事情做對,你要想長遠。我覺得黃錚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我們聊天時,我們總是能在同一個頻道上,但大部分人不是這樣,我和很多人聊天時,感覺很難順暢交流。所以,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回到事物的本質。”
總之,要想本質。“想本質”這個詞,現在有一個比“批判性思維”更“高階”的說法,叫“第一性原理思維”。黃仁勳和馬斯克等不少大咖都強調這一點。
黃仁勳曾在多個場合講到自己是如何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進行推理,理解問題本質,找到市場機會。實際上,他選擇創業,將加速計算作為公司宗旨,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的體現。傳統計算機計算速度跟不上人們的需求,時代呼喚新的能夠加速計算的技術,英偉達應運而生。此後英偉達幾起幾落,黃仁勳每次都是靠著第一性原理思維,走出困境,浴火重生。看到問題的本質,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才能抓住市場新機會,甚至創造機會。
馬斯克認識到第一性原理思維的重要性,是始於火箭製造。他原本沒想自己造火箭,他的夢想是建造火星基地,讓人類成為跨星際物種。他的計劃是讓俄羅斯人幫他造火箭。但俄羅斯人的傲慢無禮、漫天要價讓他忍無可忍,他就想,從本質上講,製造火箭到底有多難呢?便開始自己看書研究火箭的原理,研究如何造火箭。
如今,創辦於2002年的Space X公司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一站式太空服務提供商”,俄羅斯人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第一性原理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學》一書中指出,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
每個系統中都存在一個本質上正確、無需證明的最底層的真理,只有認識到這個真理、從這個真理進行演繹推理,才能得到正確的洞察,而這個洞察往往反直覺。這個思維方式適用於所有領域,物理、數學、化學、法學、經濟學等等。
天文學家採用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提出了反直覺的日心說;物理學家採用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提出了反直覺的量子力學;經濟學家採用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提出了反直覺的自由市場主義。
可能正是因為第一性原理思維看到的本質往往很反直覺,所以絕大多數人很難看到本質。此外,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很多人想方設法逃避這種痛苦。
羅素說:“大多數人情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不思考當然看不到本質。很多人用所謂的勤奮來逃避思考,所以“勤能補拙”未必是正確的說法,很可能“勤”是“拙”的體現,或者正是“勤”導致了“拙”。

想長遠

段永平在強調要想本質的同時,一再強調要想長遠。這兩點實際上是緊密相關的。如果鼠目寸光,就很難看到事物的本質。鼠目寸光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是智力不夠,的確看不到本質;二是利令智昏,利益影響了智力,也看不到本質。
段永平說:“我們三十年畢業,四十年畢業,我看那些同學,都是很聰明的人,但是有些人在原地就轉了三十年,四十年,那就是可能每個小的決定,他都是基於眼前的利益。勤奮嘛,他們可勤奮了,但是不穩定。”
他回顧了此前在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要點,特別提到要修“大”字。他說:“我們的文化有很多那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東西,那我覺得就是要腳踏實地去做事情。”
段永平還駁斥了一種錯誤的說法,他說:“有人可能會說,有錢不需要快賺,但我們缺錢就想快賺。我回應說,這可能正是你缺錢的原因,因為一直想著快速賺錢。其實我也想掙快錢,誰不想掙快錢?但是呢,秩序不可違很重要,就是你還是要踏踏實實做該做的事情。”
段永平講的“想長遠”,現在也有一個比較時髦的說法,叫“長期主義”。這個詞和“價值投資”這個詞一樣,它的存在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正如《道德經》所講的那樣,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一個社會強調什麼,正說明它缺什麼。現在短期主義的人太多,所以出了“長期主義”。
真正偉大的企業,卓越的企業家和投資家,沒有一個不是奉行長期主義原則的。英偉達二十年磨一劍,力排眾議,頂著來自華爾街的巨大壓力,打造基於GPU的加速計算生態,才有今天的輝煌。華為三十多年堅持艱苦奮鬥,深淘灘,低作堰,才有今天的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講,任正非的壓力比黃仁勳稍微小一些,華為沒有上市,無需應對資本市場的短期主義。
急功近利、投機取巧、不擇手段的人,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眼見他進了大牢。在這次浙大對話中,段永平說:“看長遠,持有好公司,生活會愉快許多。看看巴菲特和芒格,他們都生活得很好,而那些很投機的人,很多都過得很慘。這是真事,真的失敗了,或者說生意也失敗得很慘,國內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情況。作為一個有錢人,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去坐牢呢?想不通。”
段永平在對話中特別提到了重要的事情和緊急的事情的區別,強調:“你做事情要儘量想長遠。不要讓重要的事情變成緊急的事情,我覺得這很重要。如果一天到晚都在接電話,那就會很麻煩。我現在沒有這個問題了,其實很久以前我就基本上不接電話,避免有太多緊急的事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還舉了鍛鍊身體的例子,他說:“你不能等到身體不行了再去看醫生。雖然看醫生和定期檢查都很重要,但關鍵在於預防。”
扁鵲的大哥比扁鵲厲害多了,能治未病(尚未形成的病),即能預防人生病。但是歷史上大家都知道扁鵲是名醫,而扁鵲的大哥連名字都沒留下來。力挽狂瀾、化解危機的人大家都記得,避免危機、狂瀾出現的人,誰都不記得。這也不能怪大家,沒有看到危機、狂瀾,怎麼知道原本會有危機、狂瀾呢?又怎麼能知道是誰預防、阻止了危機、狂瀾呢?所以扁鵲大哥這種英雄註定默默無聞。
段永平講了以前在北京做過一個節目,叫“危機時刻”。當時他經常接受採訪。他回憶:“他們問我,在危機時刻我會怎麼辦?我說,如果我正開著車,以200公里的時速前進,前面20米有堵牆,肯定要撞上去了,那該怎麼辦?實際上沒什麼辦法,死定了。這時他們問我,我該怎麼辦?我建議,最重要的是不要開那麼快,為什麼要撞牆呢?開輛好車,比如坦克型,從長遠角度解決問題。”
他指出:“大家喜歡看危機時刻,臨危不懼,但其實也不見得有意義。要提前預防這種情況,安全第一。到那個時候再找辦法就晚了,所以要提前做好準備。”
但是電視臺只能做危機時刻這種節目,不然沒有人看。不過,自己的人生不必過成危機時刻,只有一次機會,太危險了。

知錯就改

第三點是知錯就改。這是段永平在此前畢業典禮演講中講的三點建議的第一點:“做對的事,把事情做對,有人會問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事情,但你總會知道的,你知道什麼是錯的,當你發現錯的時候你要及時改,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次對話他又講到了這一點:“每個人需要自律,發現錯誤要立即改正。股票也一樣。很多人買了一隻錯的股票,發現問題後還不馬上拋售,而是等著它漲回來。”
他舉了樂視的例子,有人和他說樂視的股票掉到了三十幾塊,問他怎麼辦。他回答說:“三十幾塊已經是好價錢了,因為這個價格在未來可能會變為零,你何必等它漲回五十塊呢?”後來他發現那個人其實是樂視原來的第二大股東,想賣股票給他。
有時當段永平強調看長遠、找到好公司就持有時,有些人會反問:“那拿錯公司呢,不就更慘?”他們這樣問暴露了他們思維中的一個致命的bug,一旦買了一隻股票,就必須一直持有,哪怕發現買錯了。當然也有可能一直沒有發現買錯了,不過這種可能性很小。比如創始人自己都清倉逃到國外不回來了,你還死守著他的股票等著它漲上去,這不太可能是智商的問題。
知錯相對容易,但是改很難,馬上改更難。這是為什麼呢?這裡至少有三個非常深刻又很普遍的人性弱點在作祟。
一是面子大於真理。對於很多人來講,面子比真理重要,死不認錯。心理學上稱之為封閉型人格,一旦形成觀點、決策,就再也不會改變,再也不接受新資訊。他們會透過各種心理防禦機制拒絕接受現實、真理,甚至企圖消滅指出他錯誤的人的思想甚至肉體。
芒格對這種人有一個十分有趣的說法,他說他們就像受了精的卵子,馬上對外封閉,沒有其他精子可以進去。
和封閉型人格相對的是開放型人格,或稱成長型人格。這種人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隨時接受新資訊,知錯就改,不斷成長。羅素說:“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他說:“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智者總是充滿疑慮,而愚者卻總是堅信不疑。”有一次有人向羅素髮難:“如果你發現自己錯了怎麼辦?”羅素回答說:“那我就承認自己錯了,並改正錯誤啊。閣下您呢?”
成長型人格在人群中的比例非常小,羅素可是大數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成長型人格佔比遠低於封閉型人格的一個深層次原因是,從進化的角度講,維持一致性是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因素,要克服這個因素需要大多數人不具備的智慧與意志
除了面子大於真理,第二個導致很難知錯就改的人性弱點是決策時不能拋棄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對將來沒有影響的成本,理論上你為將來做決策時不應該考慮這種成本。但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做不到。如果我告訴你,有人投幣停車後,發現計劃有變,應該馬上離開,但是他卻因為已經投幣又在車裡坐滿了半個小時才開車離開。你會相信這個故事嗎?你可能不相信,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正在做著性質相似的事情,只是不是停車,而是在婚姻、事業等其他方面。
第三個人性弱點是得失之間風險偏好不同,為了挽回損失人願意冒更大的風險。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得失帶來的快樂與痛苦並不對等。你在股市上賺一百萬得到的快感,遠沒有失去一百萬感受到的痛苦強烈。為了避免失去一百萬的痛苦,你會更願意冒險,冒比獲得一百萬更大的風險。
前面講到創始人自己清倉跑路的公司,竟然還有人不賣它的股票。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但是斬倉割肉,把賬面虧損變成現實虧損,這痛苦太強烈了。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情願冒著跌光的風險繼續持有。有的人最終跳樓,以結束生命的方式清倉,了結這種痛苦。而同時創始人、做局者在海外豪宅美女,寶馬香車,過得十分奢侈自在。令人噓唏不已。
封閉型人格、不願放棄沉沒成本、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痛苦冒太大的風險,這三個人性的弱點導致很多人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相比之下,金融知識、行業知識、管理知識等,都還是末節。
巴菲特說,做投資就是和人性的弱點做鬥爭。一點沒錯。能夠成功戰勝人性弱點的稟賦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阻礙投資成功的人性弱點在他們身上天生就比較弱,他們又具備常人不具備的克服這些弱點的智慧與意志。這種人更容易成功,活出精彩人生。好在這些智者往往比較願意向普通大眾傳授他們的智慧與經驗,普度眾生,是對社會最大的回饋。
比如芒格就鼓勵他的朋友把他的智慧編輯成《窮查理寶典》出版發行,書名模仿本傑明·富蘭克林分享自己智慧的《窮理查年鑑》。在他百年之後,沒有人會記得他當年賺了多少錢,但他的智慧將永遠福澤人間。
在一次演講中,芒格引用了《天路歷程》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我的劍傳給能揮舞它的人。”
我們普通大眾的目標就是從智者那兒儘量學得一星半點,不求能揮舞他們的劍,但求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不斷成長,能長成什麼樣就長成什麼樣。
記住段永平的這三點教導吧,想本質,想長遠,知錯就改。
 /// END /// 
No.616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悟00000空
作者簡介:曾在復旦學習、任教9年;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職20年。微信個人公眾號:無語2022,微信影片號:無語20220425。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