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買股票時,最不能忍受上市公司做什麼?財務變臉、隱瞞重大事項,還是隨意變更募集資金用途?
最近,一份擔保公告,令歐菲光這家曾經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果鏈”巨頭,再度回到聚光燈下。巧合的是,前面說到的雷區,歐菲光幾乎都踩了一遍。

公告顯示,歐菲光的擔保總餘額,已經佔最近一期淨資產的161.51%。擔保壓力的表面上是財務問題,隱藏的是歐菲光多年來積攢下的信譽危機。
曾經,歐菲光憑藉與蘋果的合作,在資本市場上風光無限,市值一路飆升。但誰能想到,短短幾年間,它就從雲端跌落谷底。
先是業績頻繁變臉,從盈利到鉅虧,業績變化如同坐過山車。緊接著,被蘋果“踢群”事件更是讓它的信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從最初的堅決否認,到後來的被迫承認,每一次回應都像是在給投資者的傷口上撒鹽。
如今,儘管抱上華為的大腿,給歐菲光帶來了一絲曙光,但巨大的擔保壓力以及極高的資產負債率,反映出歐菲光目前依然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加上過去的信譽汙點,就像桌子下面的定時炸彈,總是讓人隱隱感到不安。

A股“渣男”
曾幾何時,歐菲光堪稱“果鏈”明星公司,在資本市場上風光無兩,市值一路狂飆。可誰能料到,後來一系列爭議接踵而至,將這家明星公司拖入深淵,信譽嚴重受損,一步步走向衰落。
在預披露2018年業績資料時,歐菲光就由於技術等多方面原因,淨利潤在兩份《快報》中出現了驚人的變化,從最初的18.39億元大變為-5.19億元。
這麼離譜的事,連監管機構也看不下去,深圳證監局、深交所先後為此出手。
2019年9月28日,歐菲光公告稱收到了深圳證監局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因上述虛假陳述行為,證監局決定對上市公司採取責令改正的行政監管措施。
2019年12月18日,歐菲光公告稱收到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關於對歐菲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給予公開譴責處分的決定》,因上述虛假陳述行為,交易所決定對上市公司及蔡榮軍、譚振林、李素雯給予公開譴責的處分,並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
本以為歐菲光會吸取教訓,可類似事件卻在後來繼續上演。2021年4月17日,歐菲光釋出公告致歉,下修業績預期,預計2020年從盈利8.8個億,到虧損18.5億。因為這次業績的下修,公司信譽再度受損,市值又大幅下滑。
除了業績頻繁變臉,歐菲光在被蘋果“踢群”一事上同樣爭議不斷。
2020年7月,歐菲光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一時間,市場上議論紛紛,都在傳歐菲光要被蘋果供應鏈“踢群”了。
一開始,歐菲光堅決否認,還趕忙釋出澄清公告稱,多年以來,公司一直在為美國大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公司與美國大客戶的合作良好,訂單情況持續穩定,未出現“被美國大客戶剔除供應鏈名單”的情況。
但事情的發展卻越來越不對勁。2021年1月26日,歐菲光釋出公告,宣佈出售包括廣州得爾塔和江西晶潤在內的四家子公司,而這四家公司在業內被普遍認為是專門為蘋果提供服務的。即便如此,歐菲光仍堅稱公司經營一切正常,內外部經營環境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直到2021年3月16日,歐菲光才終於承認,收到境外特定客戶的通知,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採購關係,後續不再從該特定客戶獲得現有業務訂單。雖說沒明說這個“境外特定客戶”是誰,但大家心裡都清楚,這指的就是蘋果。
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天,深交所便向歐菲光下發關注函,要求其補充披露特定客戶計劃終止採購關係的時間、目前與該客戶相關的訂單情況、公司信披是否及時、該事件對公司財務狀況的影響、出售資產給聞泰科技的進展等。
不斷的爭議聲下,歐菲光的應對辦法,就是不斷道歉。
有人統計過,2018年以來,歐菲光至少已經致歉過4次,“幾乎年年公司都會因為業績預告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原因道歉”。正因如此,歐菲光徹底從曾經風光無限的“果鏈”明星企業,淪為了被大家調侃的“A股渣男”。
可道歉過後,事情還沒完,歐菲光要不要賠償投資者成了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於2022年1月公佈施行《關於審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22]2號),根據該司法解釋,投資者維權不必再以行政處罰作為前置條件。據此,針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等資訊披露義務人的虛假陳述行為,受損股民可直接依法維權。
此後一段時間裡,網路上出現了大量投資者要起訴歐菲光進行賠償的資訊,不少律所也積極介入。根據雷達財經的報道,曾有律師團隊已經接受了部分投資者的委託,並提起民事索賠訴訟。公開資訊顯示,深圳中院曾在2022年7月立案歐菲光案件,但是否就是股民提起的民事索賠訴訟,後續並沒有公開報道。
對於業績變臉一事,有律師認為,根據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受損股民可以起訴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進行索賠。也有律師指出,業績變臉被投資者索賠已有先例。此前天成控股就因為業績變臉引發大規模投資者訴訟,最終兩級法院近乎全額支援了投資者的訴訟請求。
至於被踢出果鏈一事,道理類似。法律人士表示,如果投資者是基於公司的澄清公告買入股票,而後續合作終止訊息傳出後遭受投資損失,歐菲光確實有可能被要求賠償。
目前,歐菲光的投資者維權一事,公開資訊並沒有太多資料顯示進展如何。但拋開繁瑣的法律文書,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業績幾番變臉,還是“踢出果鏈”一事中的前後矛盾,歐菲光從中都明顯有“誤導”了投資者的成分。而投資者被誤導後,遭受損失也是大機率事件。
那麼,歐菲光應不應該為此負責,其實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利潤微薄
信譽問題外,最近的擔保公告還折射出歐菲光嚴峻的壓力,反映了它發展過程中的曲折和戲劇性——因果鏈巨頭聞名,又因信譽危機承壓,憑華為紅利再度崛起,現在又面臨挑戰。
事實上,歐菲光的營收主要來自智慧手機的光學鏡頭和影像模組,2024年上半年實現了74億元收入,營收佔比為77.66%。
手機行業的供應鏈有個特點,客戶集中度往往很高,簡單來說,就是幾個大客戶就能決定歐菲光的“生死”。2019年,華為是歐菲光的第一大客戶,貢獻營收31.16%;蘋果是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收22.51%。“左手蘋果、右手華為”的歐菲光,在當時風光無兩。
然而,風雲突變,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打破了這份美好。
華為受到制裁後,手機銷量急劇下滑。2019年,華為手機銷量還超過2.4億臺,穩居世界第一,可到了2021年,卻暴跌至不到3000萬臺,全球市場份額也從第一銳減至不到3%。隨著華為手機銷量的不斷萎縮,歐菲光的第一大客戶變成了蘋果。但歐菲光對蘋果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也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了隱患。
除了在被蘋果踢出“果鏈”時的資訊披露疑雲,2020-2022年,歐菲光連虧三年,期間歸母淨利潤累計虧損97.52億元。這段時間的歐菲光,可謂是名利雙失。
轉折點發生在2023年,華為用一己之力喚醒了沉寂已久的手機市場,Mate60系列的熱銷使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國產手機銷量重回第一。隨著華為手機再度崛起,歐菲光終於有了走出谷底的希望。因為歐菲光目前依然是華為手機攝像頭模組的供應商,為華為提供了後置攝像頭、前置攝像頭、指紋模組,單臺價值在500-600元。
反映在業績上,2023年,歐菲光的業績開始走出深淵,公司實現營收168.63億元,同比增長13.72%,結束連續三年下滑。更重要的是,當年歐菲光歸母淨利潤0.77億元,這對於在2022年還鉅虧51.82億的歐菲光來說,意義重大。
而在2024年前三季度,歐菲光實現歸母淨利潤4700萬元,同比增長超過100%。
不過,歐菲光的未來依舊充滿挑戰。
從下游市場來看,手機行業的發展並不樂觀。中國手機市場需求複雜多變,雖然在國補政策的刺激下,出現了短暫的銷量反彈,但這種靠政策催生的繁榮,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有分析師預測,2025年手機出貨量預計僅增長約3%,而且到了下半年,還可能面臨出貨量同比下降的壓力。畢竟政策刺激的效果是有限的,它可能只是提前透支了未來的需求。
再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如今的手機市場缺乏足夠的創新。儘管5G技術和AI功能已經普及,但這些改變並沒有給消費者帶來顛覆性的使用體驗。消費者對手機效能、功能的需求逐漸趨於飽和,換機的慾望也越來越低。以往大家可能一兩年就換一部新手機,現在呢,可能兩三年甚至更久才會換一次。這同樣給手機行業的未來需求帶來巨大的壓力。
除了下游市場的不確定性,歐菲光自身的盈利能力也讓人擔憂。哪怕是營收巔峰的2019年,雖然總營收高達519億,但歸母淨利潤卻少得可憐,還不到營收的1%,只有5.1億元。
為何會這樣呢?
一方面,歐菲光的上游是電子元器件行業,為了保證生產,它需要儲備大量的存貨。可一旦行業不景氣,這些存貨就很容易貶值。2020-2022年,歐菲光的資產減值損失分別高達27.13億元、11.02億元、21.48億元。
另一方面,歐菲光的下游客戶主要是手機品牌廠商,這些大客戶議價能力普遍很強。歐菲光在與他們談判時,往往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壓低價格,這就導致公司的毛利率一直很低,多年來一直在10%左右徘徊,2022年甚至出現了負數,僅為-0.1%。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歐菲光的應收賬款。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應收賬款已經超過60億元,而2023年同期,只有42.9億元。
盈利能力差,再加上應收賬款高企,歐菲光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資產負債率接近80%
如果說擔保帶來的壓力還是無形的,那麼資產負債表上實打實的財務壓力,對於歐菲光來說就更不能忽視了。
截至2024年9月末,歐菲光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飆升至79.01%。簡單來說,這意味著公司的負債已經非常高了,每100塊錢的資產裡,有近80塊是負債。
與此同時,貨幣資金從2023年同期的19.33億元減少到了17.1億元,而短期借款卻從20.55億元大幅增加到33.73億元。這一降一升,顯示出歐菲光的短期流動性壓力劇增。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歐菲光甚至頻繁動用募集資金來暫時補充流動資金。
2024年7月24日,公司審議透過相關議案,打算使用不超過15.5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包括募集資金、累計收到的理財收益等)來暫時補流,期限不超過12個月。而就在前一天,也就是7月23日,歐菲光前次用於暫時補流的15億元募集資金才剛剛歸還到募集資金專項賬戶。
歐菲光用於補流的募集資金,來源於2021年的定增。當時扣除發行費後,一共募集到了35.15億元。公司最初的定增方案共有5個募投專案,但因募資總額不達預期,公司將5個募投專案調減為2個並變更了投資金額,將15.15億元用於高畫素光學鏡頭建設專案(下稱專案一),其餘20億元則用於補流。
可募集資金到賬後,專案的動工進度卻十分緩慢。
2021年底,歐菲光以提升募集資金使用效率為由,將專案一募集資金調減2億元,用於新增募集資金投資專案“合肥晶超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光學鏡片與鏡頭產線專案”(下稱專案二)。
2022年8月,歐菲光又宣佈,專案一和專案二延期,隨後公司再度宣佈兩個募投專案延期。
到了2024年6月末,歐菲光表示受上下游行業週期性變化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持續影響,專案一和專案二尚未開始投入使用,實施進度與原計劃相比有所滯後,均尚未開始投資建設。
據證券之星報道,業內人士指出,在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家公司隨意變更募集資金則說明其募集過程中專案論證不充分,如果頻頻將募集資金用作補充流動資金則預示其資金可能緊張。如果兩者同時存在,那就很可能壓根就是為了圈錢。
缺錢的不僅是歐菲光公司本身,它的控股股東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2024年12月17日,歐菲光釋出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歐菲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裕高中國,以非交易過戶的方式抵償向巢湖科技的欠款,欠款總金額大約是5億元。
這次抵償欠款的背後,是2023年歐菲控股向巢湖科技借款4億元,並以自身及其一致行動人裕高中國持有的公司股份提供質押擔保,約定2024年12月31日前償還借款。截至12月17日,這筆借款產生的利息約9955萬元。按照最長兩年期借款計算,歐菲控股這筆借款的利息率在12.5%左右。
儘管華為的"王者歸來"讓歐菲光上演了一齣絕地反擊的資本大戲,但扒開財報的華麗外衣,這家昔日的“果鏈棄子“仍深陷困局,當所有救市故事講盡時,歐菲光終究還是要為當年的信譽醜聞付出代價。
參考資料:
貓財經《實控人三度“賣股還債”,400億光電龍頭歐菲光巢湖專案或遇陣痛》
證券之星《歐菲光:Q3淨利下滑超8成,資金承壓之下,頻繁動用募集資金補流》
妙投《華為帶不動歐菲光》
孔聰律師《歐菲光股民維權啟動,符合條件請儘快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