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新標籤

2025.04.01
本文字數:5982,閱讀時長大約10分鐘

導讀:在香港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實現新型工業化?第一財經記者選擇了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通訊半導體這些香港重點扶持的領域,來觀察香港新型工業化如何落地,香港希望擁有一定高階製造業話語權的雄心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作者 | 第一財經 肖逸思 林志吟 李娜
告士打道,是中國香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之一,沿途有多個地標性建築,是展示香港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重要視窗。
這條全長3.4公里的香港重要交通樞紐,曾是豪車雲集“秀肌肉”的地方,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在這裡紮根,沿路分佈著極氪、比亞迪、廣汽埃安、上汽MG等品牌門店,這也成為了告士打道的一道新風景線。
比亞迪較早佈局香港,2022年便在香港灣仔設立首個比亞迪展廳;從2024年開始,其餘自主品牌也陸續密集進入香港市場。
與此同時,梁朝偉、郭富城、張柏芝等,越來越多的香港明星成為自主品牌的“座上賓”。
隨著自主品牌近兩年的猛攻,第一財經記者在近兩年先後兩次實地探訪香港市場發現,取代日系車,香港街頭的國產品牌新能源汽車出場率越來越高。
香港車市變化的背後,是香港近年來提出了新型工業化的戰略。
香港新型工業化:雄心與現實(上篇)
香港作為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產業結構集中於四大傳統主要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
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通訊半導體等產業,這些引領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產業,呈現出更強大的活力,並在改寫世界經濟地圖。
香港看到了最新的產業發展趨勢,香港官方公開提出,為推動香港經濟的長遠和健康發展,香港必須積極發展新優勢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同時善用科技提升傳統行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元化的發展和就業機會。
在香港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實現新型工業化?第一財經記者選擇了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通訊半導體這些香港重點扶持的領域,來觀察香港新型工業化如何落地,香港希望擁有一定高階製造業話語權的雄心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第三次轉型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佔總出口的81%,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完成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但是眾所周知,香港當下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服務業。2022年,香港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達93.4%,製造業佔比僅1%。香港較為單一的經濟結構,也讓其經濟韌性在疫情期間遭遇了挑戰。
2020年,香港GDP打破了多年以來連續同比增長的局面,同比下降5%,主要原因是疫情的爆發對香港的旅遊業和零售業造成重創。香港GDP在2021年雖然有所回暖,但2022年又受全球經濟形勢和疫情反覆的影響,同比下降了2.78%。
在此背景下,香港面臨第三次經濟轉型。2022年底,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下稱“《藍圖》”),提出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實現香港“新型工業化”。香港此次推進新型工業化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即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曾公開表示,新能源汽車具備連線上、中、下游產業鏈的優勢,能夠匯聚各種前沿科技研發,帶動經濟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是《藍圖》中提出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香港衷心歡迎各大優秀汽車企業善用香港高度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優勢,在香港進行研發及生產甚至設立國際總部。
在新能源和智慧化技術方面領先全球的內地車企聞風而動。比亞迪是佈局較早的自主品牌之一,2022年在灣仔設立了首個比亞迪展廳,並在接下來兩年陸續推出了海豹(Seal)、ATTO 3(元PLUS)等新車型。
從2023年底開始,更多的自主品牌密集進入香港市場,包括smart(吉利和賓士合資)、廣汽埃安、極氪、小鵬等。
隨著自主品牌的進入,香港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也發生了變化。2024年,在香港十大熱銷電車排行榜中,雖然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仍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但是自主品牌已有5個車型上榜,其中比亞迪海豹和元PLUS銷量排名已經來到了第三和第四;另外,上汽大通MIFA 9(大家9)排在第六,smart #1排在第七,比亞迪海豚排在第九。
從2024年全年來看,比亞迪、上汽大通、smart、上汽MG四家車企已經進入香港汽車銷量榜前十,其中比亞迪以近5500輛的年銷量排在第三。
但銷量並不是自主品牌搶灘香港市場的主要原因,以比亞迪2024年全年超427萬輛的總銷量來看,香港市場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自主品牌還要砸重金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市場?
對於上述問題,多位車企高管的回答均指向了香港市場的橋頭堡和“跳板”作用。
去年5月,小鵬G6、小鵬X9在香港發售時,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表示:“對於小鵬汽車,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市場,更是走向全球化的重要視窗和橋樑。進入香港市場,對小鵬建立全球化範本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去年7月,極氪009香港上市時,極氪CEO安聰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表示,透過香港市場,極氪將進一步開啟全球右舵車市場。
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香港的輕型車排放標準與歐洲標準相當,自主品牌在香港站穩腳跟,意味著其技術和品質可以經得起國際標準的考驗。另外,與內地不同,香港是右舵車市場,自主品牌可以藉此開啟東南亞、澳新等右舵車市場。
為滿足企業出海的需求,今年4月,香港將成立“出海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支援和認證服務,支援企業加快產品、技術出海。
先進製造業的底牌
香港要實現新型工業化,有一張重要的底牌,即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融資優勢,這對於吸引先進製造業有難以抵擋的魅力。
在2024年11月底舉辦的首屆國際汽車及供應鏈(香港)高峰論壇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明確表示,特區政府正全力支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並計劃充分利用香港作為國際化資本市場的優勢,以及專業的金融服務,為內地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援和海外市場推廣服務。
為此,香港特區政府新設立了100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吸引哪吒汽車將國際總部放在香港,香港特區政府直接為哪吒汽車提供了2億港元補貼,並協助完成2億美元的基石輪投資。
當下,包括比亞迪股份、蔚來、小鵬、理想、零跑多家內地車企已在香港上市,預計將會有更多的新勢力擬赴港上市。
去年6月,哪吒汽車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擬在主機板掛牌上市。
長安汽車副總裁王輝也在上述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長安汽車正在積極推進旗下獨立品牌在港上市,其中阿維塔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進入香港市場,計劃2026年在港交所IPO上市。
融資方面的便利,同樣對生物醫藥企業摩肩接踵登陸香港起到了明顯的拉動作用。
從2011年起,香港對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重視程度有增無減。當年,香港方面就將生物醫藥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並加大相關政策和資金扶持。
2018年至2019年財政預算中,香港特區政府就確立了生物科技是發展香港創新科技領域的四大範疇之一。
2022年至2023年財政預算中,香港特區政府預留了100億港元完善科創產業及在港深創科園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了25年來最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量身定製了“18A章節”,允許無盈利或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這在喚醒香港資本市場又一個春天的同時,對於生物科技企業來說是起到了“雪中送炭”作用,因為企業在最初的研究開發階段恰恰是最需要資金的。
2018年8月,歌禮制藥(01672.HK)登陸港股,成為港股18A第一股。此後的2019年至2021年,分別有9家、14家、20家生物科技企業登陸港股市場。截至目前,透過18A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數量已超過60家,融資金額超過千億港元,這裡面不少是來自內地的企業。
經過六年多時間發展,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融資規模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
香港新型工業化:雄心與現實(下篇)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恆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過去香港有很多製造業,但之後出現了製造業轉移。香港現在正在推動新型工業化。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釋出的資料,2023年,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為1%,而香港的目標是到2032年,製造業的百分比能提高到5%。面對土地資源緊張、工業基礎薄弱、用人成本高昂等問題,香港打造“新型工業化”的高地,任重而道遠。
瞄準高階製造業
去年6月底,造車新勢力BeyonCa(賓理汽車)宣佈,將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整車總裝廠和四大中心,即整車研發和人工智慧中心、營銷中心、客戶體驗和智慧健康服務中心及大資料中心。
BeyonCa在香港的佈局號稱要實現香港造車零突破,成為第一家“MADEINHONGKONG”(香港製造)的電動汽車品牌。
BeyonCa的國際總部落地香港,體現了香港“新型工業化”的真正內涵,也就是並非像美國那樣推動製造業迴流,因為用人用地成本高昂是香港發展傳統制造業的很大阻礙。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過去香港有很多製造業,但之後出現了製造業轉移。香港現在正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不過生產方式與以前不同。“香港的新型工業化不是指要把土地和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重新帶回香港,而是以聚焦物聯網、人工智慧、新材料及智慧生產工序等為基礎,引進適合香港發展的高階製造業。”
相比生產基地,香港此次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新型工業化將更加聚焦高價值環節,比如研發、金融。這從《藍圖》提出的具體量化指標就可窺見,比如《藍圖》要求到2032年,研發支出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從目前的0.99%提升至2%、初創企業數增至約7000家、創科產業從業人員從4.5萬餘人增至不少於10萬人等。
在香港新型工業化轉型的支援下,在進軍香港市場的同時,多家自主車企已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其中,哪吒汽車在去年8月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去年10月,有報道稱,理想汽車計劃在香港建立一個晶片研發辦公室,並正在招募AI晶片架構師,預計團隊規模約為10人。
很多內地在港上市公司已經或者計劃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在智慧駕駛和新能源產業方面,馭勢科技、地平線、黑芝麻、寧德時代均在其列。
公開資料顯示,寧德時代香港研究院一期將啟動近百個研發專案,並計劃招聘200人從事科研工作。
優勢互補
香港與全球其他經濟中心不同,背靠祖國內地,近在咫尺的廣東經濟發展動力強勁,縱深夠大,香港與內地可以優勢互補,實現高水平互動。
業內人士分析稱,在製造方面,香港更可能會聯動大灣區的製造能力,形成“研發+金融+大灣區製造”的模式。
目前,香港正在透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產學研融合,加速半導體產業的“新型工業化”程序。
資金方面,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推出多項投資基金,如2021年成立約220億元的“香港增長組合”、2022年成立50億元的“策略性創科基金”和50億元的“大灣區投資基金”,主要是投資科技產業,為通訊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援。
而在產學研轉化上,更是立法透過《科研成果轉化條例》(2024),允許高校教授保留80%專利收益,而此前這一數字僅為30%。
去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學與OPPO廣東行動通訊有限公司簽署框架協議,建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覆蓋人工智慧技術在手機影像中各個層面的應用。
事實上,在此前雙方合作的聯合實驗室中,部分研發已經走向商業化,比如AI長焦超解析度技術已應用於多款產品,在手機上增加了全焦段HDR影像演算法的部署。此外,雙方的合作還覆蓋了前沿技術領域,比如基於生成模型的影像復原與細節增強技術及互動式影像編輯和影片編輯技術等。
企業方面則計劃在未來五年向聯合創新研究中心撥款不少於3000萬元人民幣,以擴大雙方聯培博士和博士後的規模,推動在影像演算法方向的技術開發和探索,同時進一步深化在AI影像領域的產學研合作。
香港特區政府持續支援大學基礎科研活動,透過向研究基金注資、教資會促進研究發展、“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研發專案等方式,可以鞏固香港科研優勢,強化大學“從0到1”的突破能力。
新型工業化的未來
香港的新型工業化要實現,需要全球範圍內的優秀企業和人才在香港落腳,並願意留在香港建功立業,發展壯大。
2010年,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的金域醫學(603882.SH),開始考慮國際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香港。
第二年,金域醫學收購香港當地成立較早的獨立醫學實驗室——震球醫學化驗所,並於2014年成立香港金域,成為進入香港的內地首個第三方醫檢機構。經過十餘年發展,香港金域已經擁有4間醫學實驗室。
除提供高質量的醫檢服務,金域醫學進軍香港市場更注重透過技術研發、孵化和轉化,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醫學檢驗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以及一體化協同整合服務平臺。
金域醫學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進軍香港對於企業的發展而言,水到渠成。香港可以幫助公司拓寬全球醫檢服務、產學研創新轉化渠道,發掘香港以及境外市場機遇。
還有不少生物醫藥公司考慮登陸香港。
隨著香港醫療健康生態圈的蓬勃發展,香港目前並沒有本土的藥物監管和新藥審批機構,大量的創新藥物仍需要在其他地區進行審批之後才能引入香港市場。
香港研發的首款抗癌處方藥物,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發的,是一款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口服藥劑(藥用口服砒霜或ARSENOL®),可用於治療一種死亡率高的血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香港企業自主研發上市的腫瘤創新藥,仍寥寥無幾。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也跟新藥審評審批制度不完善有一定關係。
不過,香港方面已在著手進行新藥審評審批方面的改革。
2023年11月,香港實施了全新的“1+”新藥審批機制。在該機制下,已取得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註冊許可的合資格新藥持有人,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臨床資料,以及經本地專家認可,便可申請註冊該藥在香港使用,這也大大縮短了新藥在香港上市的時間。
香港的長遠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藥械)註冊機構,即可不參考其他藥物監管機構註冊許可,而直接根據臨床資料在本港審批藥物,同時也開啟審批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藉此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以提升醫療水平,並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臨床測試的產業發展,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香港特區政府在2025年至2026年財政預算中透露,2025年上半年會提出“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成立時間表及邁向“第一層審批”的路線圖,並制定支援藥械研發的策略和措施。
在2024年首屆“灣區之星”生物醫藥源頭創新大會上,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會長盧毓琳對第一財經記者等在場人士表示,香港成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藥械)註冊機構,意義重大。香港亟須建立一套監管體系,缺乏此體系,便無法與其他機構進行有效對話。香港必須構建一個國際公認的醫藥監管平臺,需滿足全球的嚴苛標準。
盧毓琳亦認為,香港不僅將完善香港的醫療體系,還將在研發和臨床領域加大投入,以推動大灣區的整體發展。“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們有香港科技園、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這些都是支援香港生物科技產業不斷發展的基礎。”
微信編輯生產隊的驢(拉磨版)
推薦閱讀

審判醫院院長!組織221名紀檢、醫療系統代表“零距離”目睹全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