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世界打樣,中國帶頭報復美國,美股暴跌!

4月2日,美國政府宣佈對中國輸美商品徵收34%的“對等關稅”。
4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釋出《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宣佈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
隨後,美股期貨指數便開始了暴跌。
目前納斯達克指數已經由前期的20110點跌到15906點,跌幅高達20.9%,已經進入技術性熊市。
這次中國沒有和美國進行任何溝通,更沒有想過妥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出臺了報復措施,這無疑是給世界做了“榜樣”,做這個“帶頭大哥”了。
按照正常道理,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是非常明確的,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特朗普肯定要對世界打貿易戰的,按理說,利空早就提前消化了,無論是美國股市,還是歐洲股市都不該有如此巨大的跌幅才對。但是,為什麼世界股市還出現瞭如此巨大的跌幅呢?
答案很簡單:特朗普對世界加徵的關稅比例遠遠地超出了大家普遍的預期。
特朗普早就喊著要對世界實施“對等關稅”了,但是幾乎所有人都對“對等關稅”這個詞出現了誤解。
按照正常人的理解,我對你加徵多少關稅,你就對我加徵多少關稅,這才叫“對等關稅”。比如,中國對美國所有商品加徵了10%的關稅,那麼美國對中國所有商品加徵10%的關稅,這才叫“對等關稅”。
如果按照這種理解,那麼特朗普對世界加徵的關稅影響將會小很多,因為絕大多數國家的平均關稅都已經低於10%了。
我們以印度為例。
根據印度前外交國務部長沙希·塔魯爾的分析,印度對美國商品的實際平均關稅稅率為9.5%,而美國對印度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為3%。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顯示,印度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為12%,而美國僅為2.2%。
我們就按高的算,印度對美國的平均關稅為12%,美國對印度的平均關稅為2.2%。如果按照正常理解,美國要對印度實施對等關稅,那麼最多也就給印度加徵10%的關稅。但實際上美國卻對印度加徵了26%的關稅。
事實上,特朗普的加稅比例一出來後,全世界都蒙圈了,因為加徵的關稅遠遠超出了各國的預期。
根據歐盟貿易資料,2025年歐盟對美國的加權平均關稅約為2.7%,而美國對歐盟的加權平均稅率為2.5%。按照正常理解,即使特朗普對歐盟實施對等關稅,那麼最多也就是加徵5個百分點了不起了。然而,特朗普卻對歐盟加徵了20%的關稅。
設想的只有5個點的關稅,實際卻成了20個點,這自然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了,於是歐洲股市也跟著暴跌了。
後來,大家才知道特朗普口中的“對等關稅”根本不是正常人理解的對等關稅,而是“對等貿易關稅”(這個詞是我發明的)。
所謂的“對等貿易”就是指:我買你100塊錢的商品,你就必須買我100塊錢的商品。
“對等貿易關稅”就是:我買你100塊錢的商品,但是你卻只買了我50塊錢的商品,那麼我就對你加徵[(100-50)÷100]×100%=50%的關稅。
美國貿易辦公室公佈關稅計算公式以後,全世界所有的經濟學家全部傻眼了——腦洞得有多大才能想出這樣的計算公式啊?
實際關稅遠遠超出所有人的預料,這當然會導致股市的暴跌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難道特朗普的貿易團隊真的如媒體所說的是“草臺班子”?
想想也不可能啊,那些人哪個不是在經濟領域從事多年的,怎麼可能犯這種低階的錯誤?
真相只有一個:特朗普對世界加徵超高額的關稅,要麼是想逼迫一些國家直接投降,要麼徹底阻止其它國家的商品進入美國。至於那個資料怎麼來的並不重要,只要有個依據就行,只要根據那個“依據”計算出來的結果和他設想的差不多就行,至於那個“依據”對不對,合不合理,根本不重要。
面對美國的超高關稅,有些國家已經直接投降了,有些國家還在觀望,有些國家喊著要報復但還沒有行動(也不知道敢不敢行動)……在這種關鍵時刻,世界就必須要有一個“帶頭大哥”了,否則就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投降”了。
於是,中國出手了。
那麼中國為什麼要做這個帶頭大哥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特朗普早就鐵了心對中國進行貿易戰,就算中國“投降”都不行;
從2018年對中國加徵第一次關稅到現在,特朗普已經對中國加徵了6次關稅,美國對華商品的平均綜合稅率從2018年前的3.1%累計升至54%,其中2025年新增的34%關稅覆蓋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包括香港、澳門地區)。
所以,就算中國想“投降”,美國也不允許的。
既然中美之間沒有任何妥協的可能,那麼我們自然沒有必要再觀望了,直接報復就對了。
第二,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影響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
按照正常人的理解,美國累計對我們加徵了高達54%的關稅,這就意味著美國人原本購買一件中國商品需要100美元,現在則需要154美元,這個價格實在是太高了,就算美國沒有替代,這也必然會導致中國商品的銷量大幅度下降。
事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能秒懂。
比如我是菜農,菜販子到我這裡進貨,我只賣1塊錢一斤,然後菜販子運到城裡,算上運輸費、損耗費、利潤等再轉賣給商家,這時菜價就已經達到3塊錢一斤了;商家拿到菜後,再考慮損耗、房租、人工、利潤等,他再賣給老百姓的價格就達到了5塊錢一斤。
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也是如此: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的價格是比較低的,但是由於美國的人工、倉儲等費用非常高,到美國人手中的價格就非常離譜了。
比如前段時間火爆網路的“三蹦子”就是這樣的——國內4300元人民幣的三蹦子,在亞馬遜上售價4000美元(約2.9萬元人民幣),價格倍數達 6.7倍。
原本中國賣給美國商人一件商品是100美元,現在美國對這件商品加徵了54%的關稅,美國商人就要花154美元購買這件商品。但是,這個價格與後續的高額人工、倉儲費用相比就不值一提了。最終的結果就是:在經過重重加價後,原本美國老百姓購買到這件商品需要600美元,但在美國對我們的商品加徵54%的關稅後,美國老百姓購買這件商品只要650美元,而不是600×154%=924美元。
中國出售到美國的商品大多都是價格比較低廉的中低端製造,那些商品的附加值相對比較低的,與美國高昂的人工、倉儲等成本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就算美國對那些商品加徵100%的關稅,影響也是有限的。
那麼,關稅對哪些商品的影響比較大呢?
高附加值的商品。
比如,汽車。
比如,一輛汽車出口到美國是10萬美元,美國進口商進口了這輛汽車後,就算加上高額的人工、倉儲、運輸費用等,最終到美國的消費者手中可能也只有12萬左右。但是,如果美國對這輛汽車加徵50%的關稅,那麼美國進口商僅進口這輛汽車就需要15萬美元,最終到消費者手中可能就要18萬美元了。這樣一來,你這個汽車肯定就是完全賣不動了。
對於美國這種高人工成本、高倉儲成本的國家來說,高關稅對低附加值的商品影響比較小,但對高附加值的商品影響則比較大。但好在中國的高階製造根本就進不了美國的市場,什麼華為手機、新能源汽車等,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相反,歐洲、日本、韓國等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恰恰就是那種高附加值的汽車等。
根據DeepSeek提供的資料,2024年歐盟向美國出口了約100萬-150萬輛汽車、日本137萬輛、韓國140萬輛,而中國僅僅只向美國出口了11.6萬輛。所以,你別看特朗普對中國加徵的關稅是最高的,但實際上特朗普的貿易戰對歐盟、日、韓的影響遠比中國要大。
這就是為什麼歐洲、日韓股市出現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
至於中國股市由於放假沒有開盤,但是我預計不會有多大的跌幅,原因就是上面所說的——美國的貿易戰對我們的影響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
PS:最後想說幾句心裡話,現在寫文不容易,大事件發生後,熬夜也要寫文給大家提供我對事件的理解(雖然不一定對),但要點選沒點選,要讚賞沒讚賞,我不需要大家的讚賞,但是希望大家能轉發支援下哈。
—–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文章,請點選下面的公眾號名片,關注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