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到不可替代,就能掌握定價權。

當美國人敲下對華加徵關稅的回車鍵時,他們可能沒想到:
在太平洋彼岸的內蒙古大草原上,一個平日裡默默無聞的產業大佬,會如此迅速地給予其反戈一擊。

2025年4月2日,將載入史冊。
這一天,美國總統宣佈國家緊急狀態,全面加徵關稅。
而就在同一天,中國上市公司金河生物釋出公告稱,將針對美國市場,適時調高金黴素預混劑售價。

這一決定的背後,是金河生物創始人王東曉,對全球金黴素供需格局的精準算計。
這位從建築工地走出的抗生素大佬,用一紙漲價公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新姿態:
不是被動接受規則,而是主動塑造規則。
一家平時默默無聞的中國企業,關鍵時刻,頂著驚濤駭浪,對美國加徵關稅反戈一擊。究竟是誰給了它這麼大的底氣?
答案就三個字:金黴素。
金黴素作為一種核心促生長劑,是美國養殖業的剛需,年消費量超5萬噸。
但全球每年的金黴素產能只有11萬噸,這其中,90%以上來自中國,美國本土幾乎沒有規模化生產。
這意味著,美國這5萬噸的年消費量,大部分依賴從中國進口。
事實上,僅金河生物一家,就獨佔全球一半市場,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更是超過70%,客戶包括嘉吉、泰森等巨頭。
既然需求量這麼大,美國人為啥不自己生產,或者多找幾個供應商?
不是不想,是轉換成本太高。
曾經,荷蘭DSM等跨國巨頭,試圖在抗生素領域遏制中國企業崛起,但最終因為成本和技術鎩羽而歸。
尤其金河生物,憑藉“玉米深加工—發酵—製劑”全產業鏈佈局,成本較行業平均低15%-20%,形成令對手望塵莫及的價格優勢。
如今,美國每年出欄的牛和羊中,大多依賴金黴素防疫,而金河生物幾乎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這也是金河生物敢於漲價的原因。
硬槓美國關稅,也讓資本市場對金河生物刮目相看。
4月7日,被關稅陰霾籠罩的A股,一片慘綠,但金河生物股價逆勢漲停,創2021年8月以來新高。
在不少人看來,金河生物打響了中國企業反擊美國關稅的第一槍。
而扣響扳機的人,最初只是一名出身貧寒的建築承包商。

1990年,38歲的王東曉,做了這輩子最重要的一個決定:
跨界進入抗生素髮酵行業。
在那之前,出身內蒙古農村的他,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從建築工地臨時工幹起,逐步積累經驗並創辦了企業。
建築行業,讓王東曉賺到了第一桶金。
但這個內蒙硬漢,並沒有止步於此。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養殖業,並從獸藥行業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機。
20世紀90年代,中國養殖業快速發展,對飼用抗生素的需求旺盛,而金黴素作為飼料新增劑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但彼時,國內飼用抗生素依賴進口,價格高昂不說,供應也很不穩定。
王東曉一拍桌子:中國人自己也能造!
於是,他賭上全部身家,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建起了金河生物的前身——金河飼料新增劑廠。
王東曉之所以敢這麼賭,一方面是市場需求大,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地理條件。
托克托縣毗鄰鄂爾多斯煤田,煤電成本低廉,周邊又是玉米產區,澱粉供應穩定,而澱粉是金黴素的主要原料。
再加上北方寒冷乾燥的氣候,有利於發酵工藝,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雖然擁有天時和地利,但金黴素並非普通的飼料新增劑,其技術門檻並不低,尤其是發酵工藝。
光是菌種的選育,就是一門複雜的技術活兒。
王東曉不信邪,沒有技術,他就帶領團隊日夜攻關,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終於掌握了金色鏈黴菌發酵技術。
同時,還透過自主研發,優化了發酵工藝。
由於技術過硬,金河生物早在1994年,就透過美國FDA認證,成為中國最早打入國際市場的獸藥企業之一。
此後,金河生物更是連續多次獲得FDA認證,在全球市場樹立了技術標杆。

憑藉這些技術優勢,金河生物在全球市場上攻城拔寨,逐漸成為金黴素領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2012年,金河生物在A股上市。
這次上市,開啟了金河生物一個全新的時代。
藉助資本的力量,王東曉一方面積極擴產,並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飼用金黴素生產企業的掌門人。
另一方面,以金黴素為核心,透過併購和多元化拓展產業鏈,進入了動物疫苗等領域。
經過十幾年擴張,今天的金河生物,已經構建起三大板塊業務、六大領域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一個全球金黴素產業帝國,初具雛形。

以一己之力,對抗超級大國的政策。
這樣的敘事,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大概只有華為、位元組這等規模的全球科技巨頭,才能辦到。
金河生物打破了這種認知。
儘管已是行業冠軍,金河生物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總營收只有區區20多億元。
它也並非媒體的寵兒,在美國加徵關稅前,一直默默無聞,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家企業。
它的總部,也不在北上廣,而是地處內蒙古大草原,一個90%的中國人都叫不上名字的小縣城:托克托縣。
然而,就是這個小縣城,走出了一家率先反擊美國關稅的企業。
金河生物的反擊,為我們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商業法則:
哪怕在看似冷門的行業,只要你做到極致,做到不可替代,就能掌握定價權對,不合理要求說不。
為了做到不可替代,王東曉在過去幾十年,走了看似隨意,實則精心設計的三步棋。
第一步,打造技術壁壘。
透過大量的研發投入和專利佈局,金河生物在菌種改良、核心發酵工藝等領域,構築起了技術壁壘。
其微生物發酵法已申請國際專利,對手短期內難以複製。
第二步,全產業鏈控制。
金河生物充分利用當地煤電、玉米主產區的地理優勢,形成從玉米深加工到發酵,再到製劑的垂直一體化佈局。
這種產業鏈閉環,使得金河生物將生產成本降至行業最低。
第三步,產量碾壓。
2000年,國家啟動西部大開發,王東曉抓住機遇,啟動金河工程,打造全球金黴素生產基地。
截至2024年10月,金河工程六期工程投產,新增6萬噸產能,總產能達11.5萬噸。
這座智慧化工廠,單位成本比行業平均低15%,人均效率提升3倍。

除了這三步棋之外,王東曉還有一個神來之筆:他在美國設立控股子公司——法瑪威藥業公司。
此舉使得金河生物繞過中間商,直接對接終端客戶,不但規避了貿易商加價環節,還將關稅成本轉嫁給下游。
所有這些佈局,都為金河生物反擊美國加稅,積攢了足夠的底氣。
在4月2日釋出的調價公告中,抬頭通知的物件正是美國子公司——法瑪威藥業。
王東曉和他的金河生物,用一場漂亮的關稅反擊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的新形象。
在全球化博弈的棋盤上,金河生物的故事,或許只是開始。
當中國企業用技術築起高牆,在細分領域做到不可替代,它們也正在悄悄改寫全球商業規則。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