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孩子每天上學後,整理他們房間之前是需要點心理建設的。

上初中的姐姐被子一定沒有疊,抖落一下,掉出一本漫畫書是日常,八成是國風漫。也會出現留守的頭繩、髮卡,或者單身的襪子。它的另一半呢?某天會自己出現的。房間的地上,散落著語數英物化捲紙。所謂“學習恆久遠,捲紙永流傳”。無論是空的,寫滿字的批改過的,還是留白畫滿了漫畫的,她都留著,既不高束,也不庋藏,任其凋零。書桌上,長短不一的鉛筆肥瘦各異的橡皮和修正帶互不相讓,劃地而治。床角下和窗臺上,是練習本書皮和校報的領地,各據一方,分庭抗禮。抽屜裡是佈滿訂書機、圓規、美工刀的陷阱,訂書釘和圓規上的針以及美工刀的刀片早就與母體分離,因此在整理抽屜裡散落的學習卡片和動漫周邊的時候,要切記“安全第一”,防止被誤傷。房間空氣的味道,複雜而難以描述,形狀各異的飲料瓶,酸奶掛壁的水杯和和五彩繽紛的零食包裝紙以及上面細小的食物殘渣散發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讓我想起《沒有翅膀的鳥》裡面描寫一戰戰場,那是一種腐爛而甜蜜的味道,那是正在死亡的細胞在做最後掙扎的氣息。
跟姐姐相比,小一些的弟弟的房間要光鮮許多。被子整整齊齊地疊著,衣服也都分門別類的放好,書桌上,書本練習冊和課外習題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但亮麗的外表下,透著那麼一點點不祥的氣息。被子的夾層裡會埋伏著樂高小人或者是玩具車的零件;擦過鼻涕的紙巾就躲在衣服口袋裡,一旦進了洗衣機就會變成像頭屑一樣難以收拾,讓每件衣服都有了下雪的痕跡;要是有哪一本練習冊有一塊奇怪的突起,那多半是路上撿來的樹葉或者是一塊圖畫別緻的包裝盒子夾在裡面。

《以家人之名》劇照
可以說每次整理兩個孩子的房間都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發現,哪怕做了再多的心理建設也會防不勝防,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整理他們的房間,在不斷地磨練我膽大心細的一面。
我不知道是表裡如一毫無頭緒的姐姐房間還是金玉其外亂象其中的弟弟房間哪個更難收拾,但是有一點我是肯定的,不能再這麼下去了!不是我花不起整理房間的時間,而是要讓他們養成自己的好習慣。
我想起我小的時候,我爸爸也就是孩子的爺爺是透過積分來鼓勵我養成好習慣的。練字加分、做家務加分、讀書加分。通常我的努力在期末結算時會得到百十來塊錢,可以用來買一堆自己喜歡的書或者磁帶。我有一套多個出版社、簡體繁體混雜的《丁丁歷險記》,就是經過多個學期“掙工分”拼湊起來的資金買齊的,這讓我很有成就感。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至今喜歡讀書,堅持自己做家務的習慣就這麼形成的,不妨試試沿用上一代的教育方法培育下一代。

但是也有些問題,比如有人說這種激勵法也可能過早地讓孩子接觸金錢,事事都要獎勵,從而磨滅孩子自身的驅動力,這讓我不免有些擔心。而且現在孩子面對的誘惑那麼多,動漫、手機、iPad、遊戲,用積分積累換物質還能激勵他們嗎?
為此,我先請教了家長群。果然,如同在群裡提出的所有問題一樣,早就有家長拿出了多年研習的成果出來分享。內容之詳盡、正反思辨思路之清晰,優點缺點之比較,絕對跑贏各種人工智慧體。而且提供資訊的家長還保證,整理出來的方案是經過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老師們過目的,光是請他們的費用就不菲。

《加油,媽媽》劇照
為了這麼珍貴的不勞而獲,我決定和自己的孩兒們操練起來,大不了幹不下去就喊停唄!
首先,我按照家長群專家的方法開始了積分習慣培養的第一步:確定目標。我仔細梳理了孩子日常生活,盤算每天從早到晚,都希望他們實現的好習慣和好行為都是什麼,羅列了從起床開始的各種動作細節,包括吃好早飯餐具放回廚房、刷牙要堅持兩分鐘、晚上十點要去睡覺等。第二步,設定積分,用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去代替金錢鼓勵每個行為。
在這裡,我被提醒需要注意,這跟發行任何貨幣一樣,一定要壟斷髮行權力。家長群說,如果有兩位或者更多家長可以同時發行積分,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去從不同渠道得到獎勵,相當於一種通貨膨脹,這萬萬不行。作為積分的發行方,也就是央行,我設定的分值也要合理,不能特別高也不能特別低,讓他們覺得容易拿到但是卻差一點點夠不著是最理想的設定。而且,一定要反覆講分值為什麼這麼定,為什麼閱讀加分多?就是因為這麼做是值得做的,是好習慣,而且不容易完成。當然,最後還要保證自己的權威性,賞罰分明,不能鬆懈,也不能手軟。我選擇的分值設定,是和最終獎品掛鉤的。我把學期末的總分,預估成一套孩子想要的漫畫書價格,再拆分到每個行為細節裡,按照難易程度不同,完成了積分設定。這事兒還真不簡單,光是設計和規劃分數,我就幾乎花了一週的時間。

《小歡喜》劇照
第三部,積分協議簽署。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對於堅持好習慣加分這一點,女兒和兒子都比較認同。但是對於不良習慣扣分,扣多少分,兩個孩子都比較有看法。比如衣服裡有吃完零食的包裝紙、寫作業的時候玩、嫌棄食物都會被扣分。女兒說:你這不是針對我嗎?明明知道這些都是我經常犯的毛病。我解釋說這些習慣不是什麼好習慣,利用這個機會改掉不是很好嗎?兒子又說,那如果沒怎麼加分,只被扣分怎麼辦?我讓他要多看好的一面,那些好習慣,比如刷牙,我不說你們也知道也在做,不是很容易加分嗎?如果得了負分,那就要透過努力把積分追回來,就算是負分也不會真的就欠我什麼,但是想要的獎品肯定是沒戲了。如果你在乎獎勵,那就去努力吧。
好說歹說,這項協議經過大家同意正式開始執行了。實施的第一週,兩個孩子的行為立馬有了改觀。為了能掙積分,日常的整理房間兩個孩子主動都做了,有些沒做好的地方,經過我的提醒也很開心地去完成。此外,女兒每天練吉他四十分鐘,還去樓下跑步,兒子透過練字也獲得了自己的積分。

《米小圈上學記》劇照
新行為主義心理學者斯金納等專家說,代幣獎勵是一種行為認知方法,本質上是“塑造一個行為”,然後透過不斷地強化行為,最終把行為變成習慣的過程。比如孩子不喜歡閱讀,即使並不知道為什麼,也可以讓他先產生閱讀的行為,形成習慣,讓閱讀成自然。這件事情在弟弟讀英文上就有了體現,以前他比較牴觸讀英文,現在每天為了積分讀,就會主動問,今天什麼時候讀英文,這讓我初嘗勝果。我真的希望,他們會就此改善自己行為,培養起良好的習慣,漸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總的來說,第一個月下來,他們在練琴、畫畫、閱讀、完成作業方面都比較好,自己的壞習慣也改了不少,各自獲得了不少積分。貌似繼續努力,渴望的漫畫書唾手可得。而且,我整理他們房間不那麼累了。

《小巷人家》劇照
俗話說,成功的開始是失敗的一半,開頭不難,難在堅持。每天重複地付出,長時間的積累才能見到效果這件事,他們是不知道的。雖然他們已經在做了,但是不能每天兌現獎勵,還是會有急躁情緒出現。我偶爾會聽到他們嘟囔:積分這麼少,這麼慢,什麼時候才能買書啊!
隨之,也出現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姐弟不但關注積分榜上自己的分數,還關心互相的分數。如果是你追我趕也就算了,但是有時候是他們感覺各自得失分規則不合理。因為兒子比較小,沒學樂器,所以得到積分的機會比較少。所以他有時候看到姐姐積分多不開心。姐姐因為很多小事記不住,被扣分多,所以有時也不開心。而且她還問我,她喜歡畫畫,畫畫也是好習慣,為什麼畫畫不加分?我一時語塞,只能一口咬定當初的協議內容就這麼多,以後可以考慮調整。內心裡,我確實有點其他想法。女兒太愛畫畫了,有時上課都在畫漫畫。畫畫不加分,在這裡是一種“消退訓練”,是我有意讓這個行為得不到更多的重視。

《家有兒女》劇照
執行協議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對規則的理解還是不夠。當我指出一個問題,比如練琴時間沒到,女兒不止一次糾結,練三十五分鐘和四十分鐘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練三十五分鐘就不加分,再練五分鐘就可以?為此,我特別解釋契約精神的重要性,既然我們定了協議就要遵守。
有時候計算之後,他們的確發現自己的積分因為表現不好會倒退,這難免又讓孩子洩氣。但我也透過這個機會告訴他們,只有堅持才能形成好習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我希望我解釋的,他們能明白,當然我得到更多的是頭一扭就走了。後來我發現批評或者指正錯誤的時候,也不能總用積分來說事,說得太多,適得其反。到期末的時候,女兒和兒子的課業都增加,要面對考試壓力也加大。女兒本來做事就有畏難情緒,有點拖延症,現在作業多,她都會拖延,弄夜裡很晚也做不完。我要是說扣分,她就乾脆說你隨便。兒子因為本來就是無慾無求的性格,看姐姐說隨便,他也學著說扣分隨便,不就是扣分嗎?你扣吧!

《小別離》劇照
見證奇蹟的時刻還是最後結算的時候,當一學期結束,他們發現自己經過日積月累持續努力換來的積分,比他們想象得多,是特別開心的。但兌換成物質獎勵的時候,又不免有些後悔,因為他們看得出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用積分換更想要的獎勵。現在一套書是買不成了,但是幾本還是實現了。面對現實,姐弟都說要努力去改掉不好的習慣,同時補上自己本來應該做的,還保證下個月會更好好表現。雖然我知道,孩子的承諾也不能全當真,但聽了還是開心。
現在假期來了,除了結算把積分換成一部分物質獎勵,我們還都做了一個總結。並且約定假期使用新的積分制度。在有些事情上,我做了讓步,比如練琴的時間,如果一天兩次,一次二十分鐘也可以。但是同時增加了一些獎懲條例,比如假期特別增加了很多家務的積分,只要是做家務都會給額外獎勵,但挑食會扣分。

《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劇照
現在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積分獎勵會不會改善自驅力?我覺得還是有正向作用的,而且我打心眼裡想讓這件事成為家裡良性迴圈的一部分,現在也覺得可以。孩子從一種習慣中不斷得到獎勵,去重複,慢慢也許事事都可以成為自驅的。我希望那天早點到來,雖然我不知道什麼時候。
那會不會產生可能我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應該說一學期後,除了以上談到的一些負面情緒波動,大的問題我還沒看到。
最後,作為積分發行方,經過一學期的積累,我也積攢了一定經驗。接下來,我需要保持公正的態度,聽說失敗的信用體系都是因為實在太摳或說把積分大減價免費送了造成了一種不負責任的通貨膨脹造成的,我會考慮如何增加一些獎勵,設定特別獎勵。這個小結也是拋磚引玉,給家長群的理論派,提供一些現實案例。

《少年新知》是《三聯生活週刊》旗下的原創青少年雜誌,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維啟蒙。我們希望這本雜誌能夠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實複雜的世界,讓他們意識到,看待世界不是隻有一種方法。
自2020年6月創刊,《少年新知》已經推出46期雜誌。我們的主題涉及時間、魔法、友誼、家庭、偶像、未知、運動、冬日、海洋、傾聽與表達、網路生存、像偵探一樣思考、歷史、成長的煩惱、微觀世界、寫作實驗室、清單、博物館、愛情、野外、情緒、音樂、美食、建築、物理、秋日、漫畫、流行、故事、社團、身體、AI、南北朝、遊戲、古生物、語文、蘇東坡、廚房、旅行、神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