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結束了,我的周圍悲喜交加。
期中考本身是為了查漏補缺,並不會對孩子的升學產生決定性作用。但是大家對這個考試還是很重視的。所以考後怎樣和孩子覆盤以及確定期末考目標,就成為一件事了。
目前我看到的談話分為三種。
一種是情緒化的反應和直接的獎懲。
考的不好,就罵罵咧咧冷嘲熱諷,再加上懲罰;考得好就很開心,對外吹個牛,然後獎勵孩子一頓好吃的。
這種做法我不幹。既影響親子關係,也沒什麼用。具體為什麼我在BetterRead的公號文章《物質獎勵怎麼用?》裡談過。我們家的獎勵只適用於短期專案,不適用於考試和學習這種日常行為。
第二種是控制情緒,鼓勵孩子,並提出一個比較籠統的期末目標。
這種談話的主旨是成績不代表一切,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期末目標一般是排名,希望孩子再前進幾名。
這種做法我也不認同。
泛泛的談話也許可以讓孩子鬆口氣,但是排名卻是看似簡單實際上不可控的。因為排名是相對的,就算你控制的了自己孩子,就算孩子控制的了自己的分數,控制不了同學的分數啊。
看上去很開明,實際上給孩子本來已經沒多少自由空間的世界增加了不確定性,這是鼓勵還是打擊呢?
第三種是要求孩子對於錯誤進行事無鉅細的分析,然後定出詳細的目標。
有一位老師自媒體發出來的來試卷分析表,要求孩子對每個學科、每個題型和知識點的錯誤都進行全面分析並寫出具體糾正的辦法。
這對於有統計軟體也有資料分析需求的老師來說很實用,對學生家庭就不一樣了。
不是過一次考試,你就要觸及靈魂的反思和改變啊。
且不願意說孩子願意不願意做,關鍵是來不及啊。
小學時間還比較充裕。中學幾乎是每週都有考試。期中考之後,很快又會迎來日常小測,兩個月後則是期末大考。如果每門功課每張卷子都要這麼分析,哪個孩子有時間,那個孩子吃得消?
這三種方式我一個都不用。
最近我家初二的老大朵拉也結束了期中考。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在考試前有一個預估。我會提前觀察她的備考行為,猜測她的考試成績。心裡有數了,看到分數就不吃驚。
我預估她的成績一般。
因為她週末沒有花太多時間複習。據朵拉解釋,因為她平時在校住宿,學習時間特別長,所以希望週末在家多休息。
這個理由我覺得也有道理。但是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很典型的初二綜合症。
初一學生往往動力滿滿。一則有新鮮感,二則初一的內容比較簡單。
初二就不同了。學習的內容和難度都上來了,新鮮感也沒了。孩子往往容易疲憊,缺乏動力。
我能理解變化背後的原因。但是複習時間少成績就不會好啊。想歸想,我沒有多說。我就等著。
最終結果沒有出乎意料,她的兩門主課非常好,但是兩門副科下滑明顯。本來我應該遺憾的。可能是有了心理準備。我腦子裡想的居然是;孩子沒有辜負我的期待。
這是一個很實用的建議:要想情緒好,不是去管好孩子,而是去管好自己的預期。事前有預估了,看到成績就不容易心梗,會更理智。
第二步就是定具體的目標——在某些領域儘量少失分,在某些領域可以提分。
定具體的目標,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把抽象的結論和衝動的情緒轉移到具體的行動上來。這樣不僅可以省時間,也避免影響親子關係。
你可能會問,分數為目標和排名為目標有區別嗎?少失分和提分有區別嗎?
有。
中國的考試採取的是排名制、總分制以及扣分制。
排名制的意思是,你的絕對分數沒有排名重要。因為教育資源的分配取決於你的成績和別人的差距。分數低沒事,只要別人比你分數更低就行。
因為涉及到別人,排名不可控。但是分數是自己的,要更可控一點。而且分數還有騰挪的餘地。
因為考試是總分制。也就是說決定排名的是所有科目的分數加起來的總和。西邊不亮東邊亮。在甲學科丟分了沒事,乙學科拿分多就好了。
我國考試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扣分制。你做對了不扣分而不是憑空增加分數,做錯了要扣分而不是得零分。所以你不應該大幹快上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小心謹慎越不失分越好。
因此,平時考試大家會更重視基礎題防止失分,有時候會放棄壓軸題。因為分數是不分高低貴賤的。你花一分鐘仔細檢查基礎題,所得的收穫可能大於你花一分鐘思考壓軸題。
理解了總分制、排名制和扣分制,就該做第三步了。
第三步就是覆盤。
覆盤我採用的方法是倒推。也就是說,覆盤是為了定期末目標和行動計劃。
比如,我們可以把總目標設定為期末總體失分比期中少10分。倒推回來,我們就要看這10分從哪裡出?
因為是總分制,是什麼學科什麼難度的分數都無所謂。我只關心做這件事的難度和分值。為此,我們可以讓孩子把所有科目的考試錯誤進行分類:
失分少的題型和知識點
失分多的題型和知識點
短期內能提分的題型和知識點
短期內不太容易提分的題型和知識點
為什麼要落實到題型、知識點而不是具體科目呢?這是為了日後改進方便。
如果落實到科目,未來複習可能會覆蓋到該科目的所有題型和知識點,這樣任務就太多了。另外,落實到具體題型,可以提出有更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多少算是失分少,多少算是短期呢?
失分多少這個由孩子來定。學霸可能認為1-2分就是失分少,普娃可能認為1-4分都算失分少。
短期長期就很容易了。期末能達到就算短期。所以短期就是兩個月以內。
以上估計比較粗也比較主觀,但是對孩子來說好理解好操作。這樣就給孩子留出了很多空間去思考自己的得失。
對的,期中覆盤和期末目標制定應該孩子自己做。做得粗點沒事,做得不好也不要緊,重要的是他們自己做。這是孩子規劃自己人生的開始。
這些都做在表格裡填寫好了,解決方案實際上就出來了。
首先關注短期內容易提分且失分多的領域,其次是短期內容易提分且失分少的領域,然後是長期內易提分且失分多的領域。最後是長期內容易提分且失分少的領域。
還有一個關注點:儘量不失分——這次考試很幸運沒有失分,但是也存在危險的題型和知識點。
這五件事的重要性不一樣。主要看你的總目標是什麼。
如果以期末為期限,我們主要關注兩個短期任務和“儘量不失分”的任務。剩餘的兩個長期任務,相對沒那麼重要。
如果是以中考為目標,那長期任務在未來一年內還是要解決的。
至於如何落實,關鍵是要給出具體的行動,而不是抽象的要求。
比如,儘量不失分,即考試的時候儘量留出20分鐘檢查。所以,要先劃分出每個題型的考試做題時間,平時相關題型要限時專項訓練,且考試的時候要帶手錶。
又比如,長期內易提分且失分多的領域,要先去請教老師和同學,求得方法,然後反覆試驗。期末提1-2分就是勝利,長期再看如何應對。
由於錯誤是不一樣的,針對的方法也不同。
比如有的題型和知識點是因為對知識點不熟悉,所以需要去背誦記憶。有的題型和知識點是練習太少,所以要去做專享訓練。有的純粹是因為考試時緊張突然大腦一片空白,那就要鍛鍊心態並且加強對題型的熟悉度。
這些也要填在表格裡。
表格裡沒有“為什麼錯”,就是為了避免把重點放在自我檢討上。因為態度問題是主觀且無解的,相當於一棍子把人打死,幾乎無路可走,也談不上改進。
上課聽老師講題以及自己在填寫解決方法時,孩子自然會思考為什麼錯,如何改進。
你也許會問,孩子願意去那麼細緻地思考、填表並且真正執行落地嗎?
這個我不擔心。
其實在中學階段,孩子總體上都重視學習。這不僅是因為老師和家長耳提面命,更因為學習本身就是社交。孩子為了獲得同學的認同,會主動去努力學習。
問題是,孩子需要具體的方法,也需要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
另外,覆盤後,目標和任務經過層層分解,已經減少很多,壓力也更小,操作也更容易了。
第四步是聊天。
具體問題有解決方案了,再來談根本上的問題。
我想知道兩點:一,孩子在初二壓力更大的情況還有沒有學習動力?二,以後她能不能抽出更多時間複習?
因為朵拉是住宿生,能真正自主的時間也就是週末了。
朵拉是沒有任何文化課外班的。她週末主要做三件事:給小學生上公益英語課、自學物理以及去排球俱樂部訓練。
我問她,這三個是不是可以調整或者放棄一項呢?
朵拉說,期末前會暫停一兩週,但是平時還是想繼續做。
她說,排球可以鍛鍊身體,而且她打算中考體測就考排球。這個我很支援。
她說,上公益課覺得特別快樂,尤其是喜歡備課,也不想放棄。
在過去的兩年多里,朵拉每週都堅持給小學生上英語課,並自學八門課,考取了專業人士的TESOL教師資格證。沒有強烈的激情是很難做到的。雖然上課時間只有45分鐘,但是每次備課至少3個小時。
BetterRead相關文章:
我說我也支援,但是需要重新設計課程和教案,確保你能提高效率並且讓課程對你的學生更有用。她說要想想辦法。
第三個就是物理課了。
每週末朵拉都要在Coursera上自學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物理課。這門課的主要使用者是高中以上學歷的成人,還涉及初高中數學知識。所以朵拉上得比較艱難。
BetterRead相關文章:
其實朵拉挺喜歡學校的物理課。雖然物理網課花時間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我很想知道為什麼還要繼續上。
我問:“你現在學的網課對於學校的物理學習有用嗎?”
朵拉說:“沒用。網課學的是力學。”
我說:“那對你下學期的課有用嘛?”
朵拉說:“也沒用。網課學的是高中和大學的知識。”
我說:“那你想參加物理競賽嗎?”
朵拉說:“不想。”
我說:“那你為什麼還要學呢?”
朵拉告訴我,網課有很多實驗演示影片,是在學校看不到的。“我們學校畢竟是初中,沒有條件做那麼多實驗,”朵拉說:“網課讓我看到物理更多的可能性,讓我更喜歡物理。”
我說:“你的想法很好。那我們要實現期末目標,首先要幹什麼呢?”
朵拉想了想說:“我得限時專項訓練了。那先給我買個計時器用的電池吧。”
就這樣,我們以一塊電池結束了談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