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啥叫
“量化”
?
按百科釋義來說,就是“用數量形式表示評價結果的一種方法”。
舉個接地氣的例子,當老鳥們難以用理論解釋某些新人“我為啥畫不好”這類籠統的問題的時候,就都會好像事先都商量好了似的,說:
“你先多畫再說”。

先“多畫”,而不
過分
糾結前後兩張圖的質量變化,透過在一個週期裡數量上的積累,謀求一個比較大的進步,其實就是練習的量化意義。

你如果問我支不支援量化這種練習思路?

我只能說,在某些條件下……

in depend
算了不賣關子了,對號入座吧各位:
適合量化練習:
-
幾乎沒有繪畫基礎;
-
有一定基礎,但最近幾乎沒有練習;
-
基礎不錯,已經有了一套自己認可的方法,但一時扭不過來。
對應以上這些情況中,量化練習能起到的作用:
-
快速入門,快速積累一大堆問題
(供後續解決)
; -
恢復因練習量缺乏而丟失的手感;
-
適應新建立起來的“好習慣”。
反之,你不能指望量化練習產生這樣的作用:

我們無法透過重複練習來獲得“原理”性的知識(重複練習是幫助你把原理落地);
我們也無法透過重複已有的“習慣”來生成另一個“新的方法論(新的好習慣)”。新的好習慣的創造,基於你對自己的瞭解,也就是“對症下藥”,這和努力重複你已有的習慣無關,和觀察、分析、學習、思考有關。
類似於:
你不可能透過無數次重複已有的跑步習慣,來讓自己的跑步姿勢變得更好——更好的姿勢需要“獲取”(觀察、分析、學習、思考),然後透過重複(量化練習)這個好姿勢來適應它,把它變成本能。

總結一下,在我看來:
量化練習
能“獲取經驗”和“適應習慣”,不能“理解問題”和“創造習慣”
。
注意,接下來的部分完全是寫給
前者
的。

量化練習的設計要點
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想要進步的方向,自己來設計適合自己的量化練習。
但你得先了解設計量化練習的一些要點。

在操作上,量化練習無非就是:
透過“重複”讓(具有強迫性)——自己的身體習慣某個工具&操作流程;——自己的頭腦適應某種思考方式;以提升效率和內化習慣為本能。
那麼,對於量化練習的普遍要求
(甚至並不限於美術)
是:
① 要先有一個適合的練習方法;
②
練習數量要比較大;
③ 練習頻率要高,不能中斷;
④ 對某些要點的執行要帶有強迫性;
⑤ 不要過分關注短期內“質”的變化。

在下一個小節中我會給你一些建議來幫助你達成以上幾點。
本質上,《預科作業X.0》(點選公眾號首頁下方中間按鈕可以找到)就是一種量化練習。
很多人透過這個作業成功上手了所謂“基礎之前的一些基礎”,原理就在於量化練習起到了作用。
熬過來的同學會發現,堅持完成就會自然而然獲得提升,而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並沒有什麼人給你額外的指導
——因為量化練習你只有完成一大堆的量才會發現你的能力悄咪咪地進步了,如果你過於完美主義,非要對比前後兩張練習,那它們可能一點變化都沒有。
於是,你也就明白為啥我要給《預科作業》系列設計那麼大的練習量,而且還要分天數來完成(而不是隨便什麼時候練)了——這樣的計劃能使你在一個週期內保持③連續的②大量練習,這是量化練習的前提。

另一方面,④強迫執行某些要點也非常重要。
任何技能,都有一些非常關鍵(或者相對於其他點來說更關鍵)的要點:
比方說,你要畫好陽光氛圍底下的東西,找到“明暗交界線”就是關鍵點;再比方說,要打準臨摹的型,剛開始的幾條長線分割特別重要,也是關鍵點。
在量化練習裡,其他無關緊要的點不太上心都沒事,但這些關鍵點要死死卡住——我的意思是,在這些點上要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水平,在做量化練習的時候,你得把這些點擺在邊上,確保自己無時無刻都關注它們。

如果在此基礎上,能設定一些用於檢查質量的驗證則再好不過了(下一篇再說)。
其次,你得
⑤稍微忽略短期的質量變化
。
我以前強調過“覆盤”的重要性,但注重覆盤和不糾結於短期質量變化並不矛盾。
覆盤,是看看自己在之前的練習裡“什麼沒做好”,總結一些經驗教訓,在下一個練習裡注意這些點;
不糾結短期質量變化,是要能理解有些問題不可能“懂了”就能“立馬改過來”
(雖然要儘量去改)
,理解時間和技能進步的基本規律,因此不要強求立竿見影的結果。
當然,不糾結的目的,是
不希望你因為沒能看到前後兩張圖的差異,而丟失動力影響了量化練習的數量和頻率
。

回到第一點
①要先有一個適合的練習方法
當然是前提,但這個話題稍微有些大,我需要在下一篇公眾號裡來講
(比如《預科作業》本身就是練習方法,你如果要給自己設計其他方面的量化練習,就得自己學會設計練習方法)
。

執行量化練習的小建議1
有人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
多畫我知道,但得多少量才叫“多”?
以前,我一般給學員灌的雞湯是“你摸著良心畫,什麼樣的數量良心不痛,什麼樣的量就夠了”……
但是,是不是還有更確切一點的標準呢?
有。
畫到身體很累了為止,第二天手都酸。

我沒在開玩笑,簡單說,就是你把量化練習當成
體育
。
我看過一些關於一般人每天最少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運動量的文章,有很多專家給出各種量化建議,比如測心跳什麼的。但有個影片說得不錯,它說至少你要運動到輕微出汗,說明差不多達到了一個最低標準。
以往我做量化練習的時候,都會明顯感覺“手痠”指數比常規狀態更高,或許這可以是一個基本標準……
當然,你可能畫幾筆就停了,然後第二天仍然覺得手痠……排除你幹了另外一些可能使手發酸的事情之外,就只能認為你對進步真的沒用那麼大的慾望了

,這個就真無解。


執行量化練習的小建議2
關於練習頻率,我前陣子用的一個方法倒是很好用
(比打卡更有效)
,在這順便分享給你們。
就是以日期的形式給自己的練習命名。

我的做法是這樣,先建一個專門用來存每天練習的資料夾,然後每天的練習以日期命名,類似於 20220201.psd ,如果有多張練習,就命名為 20220201-1.psd 、 20220201-2.psd 這樣。
這樣,你的練習在資料夾裡就會呈現一個按時間排序的列表,而且你會清晰地知道已經幾天沒畫了,以及一個週期內你究竟畫了多少。

這是我的,
你可以看到我16,18,19號是沒有練習的,
我有時會把psd裡的步驟截圖存成jpg步驟,
這會比較方便以後覆盤。
一般如果是完全沒有基礎的新手,檔案在日期上斷了三天以上,可以說量化練習就很懸了(因為還沒上手之前中斷練習,或者練習量不夠,手感停下來很快就會丟失)。


最後,扯一個看似和量化練習無關的話題吧。
你應該聽說過這樣一種觀點——“不要悶頭練,去上班吧,在公司裡你進步會很快”。
對於新人來說,我覺得這種觀點是對的

。
不僅僅是公司裡有人能對你提出指導,點出你的問題,
也因為你收了錢(拿了工資),就不得不在公司裡重複做量化練習——
首先公司會給你一個標準或者流程(由之前的老鳥總結出來的),
然後公司還得在你能力範圍內給你安排合適的活兒(確保不出簍子),
然後沒完沒了地讓你重複
(因為你熟練了就會提高效率)
……
雖然過程異常枯燥,但本質上這就是量化練習,用一套流程強迫你去適應它,順便你提升了能力。
唔。

不過,
話說回來,回到這篇文章開頭提到的
“量化練習不能解決的問題”
,可能也就能解釋為何你如果真想進步,就不能只畫工作圖了吧。
今天就到這,改天聊。

關鍵詞
就是
時候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