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無需“致命開關”,即可限制出口型F-35戰力

據戰區網站2025年3月12日報道,針對近期歐洲媒體報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多國政府駁斥了F-35聯合攻擊戰鬥機存在可由美國當局遠端停用的隱蔽"致命開關"的說法。然而要阻止外國F-35發揮作戰功能其實並不需要專門的"致命開關",只需切斷對飛機的支援就能達到同樣效果,失去美國控制的維護物流鏈和計算機網路後,任何F-35機隊都會迅速陷入癱瘓狀態。即便少數戰機能在短期內繼續飛行,其作戰能力也將大幅縮水。
關於F-35存在遠端停用功能的說法並非新聞,但在美國政府突然決定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和情報支援,以及特朗普任內美國對北約支援引發新質疑的背景下,該話題再次浮出水面。過去一週,比利時、瑞士、德國和英國等歐洲媒體均發表了涉及F-35"致命開關"可能性的報道,促使多方作出官方回應。比利時國防參謀長弗雷德里克·範西納將軍3月5日宣稱"我們沒有跡象表明這種可能性存在。F-35不是遙控飛機,該專案依賴全球物流支援,備件在使用國之間流通。"瑞士聯邦國防部3月7日則表示:"例如透過電子裝置外部干預'遠端控制'或'封鎖'F-35A戰鬥機是不可能的。瑞士在自衛使用武器系統或導彈時無需獲得同意,可以自主、獨立、隨時實施。"因此迄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現役F-35配備能透過實體或虛擬按鈕完全停用戰機的專門功能。
但實際上,F-35戰鬥機受到美國出口管制和其他政府控制的嚴格約束。全球幾乎所有現役F-35都在關鍵環節依賴美國政府和美國承包商的專有支援。F-35聯合專案辦公室(JPO)發言人宣稱F-35從概念設計、研發到持續運營維護,始終作為聯合/多國平臺運作,建立在與全球盟友的牢固夥伴關係之上。該專案依據成熟協議確保所有操作者都具備全面有效維護和操作能力。
JPO宣告未明確提及的是:透過掌握關鍵資料權,洛克希德·馬丁及發動機製造商普惠公司對F-35的維護做到了實質性控制,這包括限制在美國及其他指定國家承包商設施外進行的維護工作,比如出於出口管制,戰機多個關鍵電子元件(尤其是黑匣子)被密封,必須返送指定設施維護,使用者國完全沒有自主維護權利。F-35專案的高度保密性(包括對單個飛機元件的嚴格管控)使問題更加複雜。甚至北約合作伙伴也受到某些F-35特殊訪問專案(SAP)限制,SAP是美方認定特別敏感的國家安全資訊設定的高度隔離安全協議。
即使在和平時期正常運作的F-35維護鏈也難以保障F-35戰機(包括美軍自用型號)的妥善率,當前備件供應機制具有重大缺陷,關鍵常規性零件短缺是美軍各型F-35戰備率持續低迷的主因之一。鑑於戰機的複雜性和零部件的高精度要求(維護隱身塗層需要專業設施裝置),透過合法替代渠道、"灰色"市場甚至走私獲取F-35備件都極為困難,幾乎不可能實現,這側面印證了任何突然失去全球受控零部件支援的F-35使用者,其戰機的維護處境將極速惡化。即便某個F-35使用者透過庫存備件和拆解拼裝維持部分戰機短期飛行,其作戰能力也將嚴重受限。
F-35的自主後勤資訊系統(ALIS)及其繼任者(正在部署的)作戰資料整合網路(ODIN)也長期存在問題。ALIS/ODIN不僅是連線備件供應體系、管理F-35物流的雲端網路,更是載入"任務資料檔案"(MDF)的埠。MDF是包含敵方防空情報等敏感任務規劃的資料包,是F-35提升生存能力的核心要素,由該系統生成的"藍線"(戰機突防路線)綜合了從敵方防空圈到隱身效能、電子戰能力、感測器與武器使用引數,以及F-35間協同戰術等海量因素。失去這種任務規劃支援,戰機與飛行員將難以發揮最大潛力,更易被探測和擊落。該系統還是任務結束後情報資料下載分析的通道,這些資訊不僅用於提煉情報價值,更是更新威脅資料庫(保障F-35生存能力)的關鍵來源。
然而隸屬第350頻譜戰大隊的民用單位F-35合作伙伴支援中心(PSC),由使用國全額資助,為夥伴國和外軍客戶程式設計、測試和部署任務資料MDF,但根據美國政策,這些國家不得在美國本土外進行獨立測試。若某個國家被排除在F-35專案,美國當局可能還會切斷其天基通訊網路等關鍵服務。失去超視距通訊系統、資料鏈及其支撐網路後,聯合攻擊戰鬥機的作戰效能將遭受更嚴重打擊。ALIS/ODIN也可能成為對F-35進行網路攻擊的載體,因此多國多年來致力於建立防火牆保護網路內主權資料,說明各國對ALIS/ODIN高度中心化設計非常擔憂。
但話說回來,反正這些F-35的使用國所有目標定位能力、超視距通訊、穿透性/軌道情報監視偵察(ISR)以及預設戰時使用的彈藥都由美國提供,對於MDF和ALIS/ODIN系統的擔心也就無關緊要了,反正都是美國控制。對部分北約盟國而言,參與核武器共享計劃直接與F-35掛鉤,但相關核彈僅在使用前才會從美國監管下投放,還是得聽美國的。以色列國防軍是迄今唯一透過談判獲得特殊待遇的F-35使用者:其F-35I可脫離ALIS/ODIN網路執行、安裝國產軟體套件並實施完全自主的基地級維護,儘管仍需外部供應備件,但以軍似乎擁有補充獲取渠道,甚至還有極特殊的一架驗證機,這個屬於親爸爸待遇,別人學不來的。
作為當前唯一大規模生產的空戰平臺,洛克希德·馬丁預計到2035年歐洲將部署至少600架F-35(希臘去年成為最新採購國),全球市場也在持續擴張。而失去F-35機隊將引發歐洲各國深層連鎖效應,國防能力的巨大動盪。比如美國在盟友配合下於2019年將土耳其逐出F-35專案,土空軍已付款的F-35A及相關裝置遭扣留,土耳其企業也被剔除出供應鏈。儘管美土仍在談判重返可能,但土耳其一度陷入空軍武器困境,直到自主研發的"可汗"隱身戰機首飛後美國才鬆口給土耳其進行F-16V升級。
F-35雖是外購依賴的典型案例,但此類問題在歐美軍工整合數十年後普遍存在,歐洲多國與美國的軍工依賴其實是雙向的:英國航空航天系統(BAE)2023年42%收入來自美國,本土僅佔26%,這會導致其進一步被美國捆綁。先進武器系統(尤以隱身戰機為甚)依賴單一或寡頭供應鏈實屬常態,系統越先進,失去外來支援後退化越快。歐洲航空業打造五代機的努力也姍姍來遲,英國正與日意合作研發第六代"暴風雨"戰機,距離列裝至少十年,法德西三國聯合研製的同代機型進度更激進,但仍需多年。隱身戰機研發費用歷來複雜昂貴,量產更是巨大挑戰,這倆貨能不能走向實用化還不好說。現北約成員國瑞典是少數堅持裝備自主的範例,但也沒做到全套國產化,這既不現實也不經濟。隨著美國對烏對北約政策轉向,歐洲對美國軍備的信任危機正在發酵,儘管F-35沒有明設"致命開關",但其核心架構已將多數使用者深度捆綁,該機的供應鏈與即時後勤體系本就隱患重重,ALIS/ODIN對關鍵功能的繫結更令形勢惡化,這種情況下對於美國人的擔心怎麼想都不為過!美國人可真幹得出來這種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