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同,作家、光線影業副總裁、電影《大魚海棠》《同桌的你》製片人。他所寫的《誰的青春不迷茫》一書是很多人青春的回憶。可兩年前,他突然消失在大眾的視野裡,躲到一個與世隔絕的漁村。兩年後,他多了一份淡然從容,他說,一切已經風平浪靜了。盛夏時節,在北京的一個小院,我們見到了劉同。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逃離家鄉
在我們那個城市,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永遠都是那樣的人。你不可能有機會成為另外一個。
我媽媽是說普通話的,所以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和別人交朋友,我就會用普通話說:“你好,我叫劉同。”然後他們就會看著我說:“都是郴州人,你為什麼要講普通話?你就應該說家鄉話,你是個變態嗎?”
我為了和他們合群,於是我就趕緊說郴州話,就這件事情讓我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就沒有再說過普通話了。
17 歲的時候,我去了一趟湖南師範大學,我遇見了一些非常好的朋友,一些師哥師姐。他們知道我成績不好,他們就鼓勵我說:“劉同,你是一個很有意思、很聰明、很幽默、很陽光的小孩,你一定要考上大學,不然的話我們永遠都見不到面了。”
後來我就告訴自己說:不行,我必須為了這群人,我要考回去。我就開始整個那一年好好努力學習。
我媽還跟我講說:“唉,你不要那麼辛苦,把身體搞壞了,你考不上大學沒關係的,你就隨便考個成人高考就好。”我知道我媽愛我,但是我媽真的是用瞧不起我的方式在愛我。
高考的時候我是全校第六名,我覺得我做到了!所以那一段時間是我人生我認為最難的時候,就是沒有人相信你可以。

● 少年劉同

一個人的北京
我17歲離開家鄉的時候,就是因為所有人都瞧不起我,所有人都覺得我考不上大學,所有人都覺得我讀中文系可能找不到工作。所以我離開家鄉的那一刻,我內心就發誓,絕對不會再回去了。
所以我就很努力想要抓住每一個機會,我想做得更好啊。哪怕我做完這些事情之後,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我覺得也沒關係,最起碼我經歷過了。
不被人喜歡,被同事討厭,住的條件不好,工資也很低,但對我來說都無所謂的,因為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只要能養活自己,我覺得都可以,我不在意。

● 劉同入職光線第一張員工卡的照片
我就選擇一個人待著,一個人給自己安排計劃,一個人寫東西,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創造一個世界。慢慢地我就發現,失去一些東西,你肯定會得到另外的一些東西。
所以說實話,到今天為止我並沒有覺得那樣的我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我,因為他確實讓我變得更好了,他也讓我能夠在我們家裡成為頂樑柱。現在家裡所有人都問我的意見,他讓我成長了,我覺得也挺好啊。

打碎自己

我兩年前抑鬱了。
因為我在公司做了個電影專案失利了,它讓我對跟我一起合作了四五年的夥伴特別愧疚,我覺得浪費了好多人的四五年。所以我常常要去打電話安慰他們,告訴他們電影拍得很好,口碑也不錯,只是可能票房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
但其實我每一次這樣去跟所有人溝通的時候,我自己心裡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因為我知道它不好,但是我還要假裝它很好,所以這種每天扮演另外一個角色這件事情,讓我非常的崩潰。
後來我就突然有一天意識到,我不敢接任何的人的電話,我怕任何人看見我都會安慰我或者同情我,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整個人崩潰了。我覺得全世界好像都對我很有愛,但是我不相信我自己了。
所以42歲的我真的把自己打碎了。我離開了北京,去到海南的一個漁村。我開始創作,與世隔絕,開始寫東西。

我有一張自己的網,那個網是我的過濾系統,我其實是非常擅長幫自己處理掉負面情緒的,但是你知道總有一些微小的微生物,它像漏網之魚一樣穿過這個網。它還是會寄生在我的心裡,然後慢慢就長得那麼大,所以我要重建自己,我要幫自己把藤壺撬掉。

重建自我
其實我這幾年經歷了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自我和本我的衝撞。就是我自以為的我是好的,但實際的我是差的。然後第二個階段又出現了,是他我和本我的碰撞,我知道我很差,但是別人眼裡的我很好。所以重建自我就是第三步。
我就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要重新回到過去的話,我最喜歡的我是什麼時候的我?後來我告訴自己一個很明確的答案——我最喜歡的就是剛剛北漂的我。
那時候,別人怎麼討厭我,我都不在意,因為我本來就沒有資本,我本來就沒有能力,我本來什麼都不是,所以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我只要做的比昨天的我好,我就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明天的我。

當我換了一個人生信條之後,我覺得我又回到了二十五六歲的樣子,我特別開心,別人對我的期待已經不重要了,我先管好我自己。
等一切風平浪靜,不要去和浪對抗,你在對抗的過程當中,你只會被浪打得暈頭轉向,你只會變得更碎、更凌亂、更精疲力盡。所以,不如停下來,讓你的碎片在海底全部都沉澱,然後收拾一下碎片,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把自己拼起來。


感謝17歲的自己
人生是一場倉促的逃亡,以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在逃,在逃離的過程中我也在成長。
我記得有一天我在北京的書房裡,外面下著大暴雨,我很難過。我就突然問自己,你憑什麼那麼難過呀?在湖南老家 17 歲的你,有想過今天你能夠過這樣的生活嗎?其實你過得真的很好了,而且你的生活超出了他的想象,你不應該難過的。
我想著想著就拿起了筆,我就給湖南老家的 17 歲的我寫了一封信,我告訴他現在的我是怎樣的,我就把信寄了出去,寄回我湖南的老家。然後我真的就非常瘋,第二天我就買了機票回了湖南,收了這封信。
我坐在家裡的客廳念這封信,邊念邊哭,然後我又立刻給北京的我回信,我就這樣來回寫了六七封信。

後來我才發現,其實我並不是討厭我的故鄉,我只是討厭在故鄉的那個爛泥扶不上牆,那個諂媚,那個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更好的我。所以當我後來在北京,在長沙,慢慢地找到了工作,我開始有了自信之後,我就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回家鄉,告訴他們說,你看我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差,我是可以的。
當異鄉的你和家鄉的你就某一件事情達成共識的時候,這個就叫和解。所以我覺得 17 歲的我在去年的時候真的幫了我很多。
我現在願意讓風吹向我,然後穿過我,我覺得我的心裡已經沒有牆了。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END-
● 撰稿 | 劉慫慫
● 主編 | 宋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