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整治後院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訪問巴拿馬運河,圖源自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官網。
Trump發出不排除武力收回巴拿馬運河的威脅後,巴國上下一時陷入忐忑與混亂。
2月2日,美國新任國務卿魯比奧赴巴拿馬訪問,一邊強勢施壓,一邊予以安撫,生動演繹“胡蘿蔔加大棒”的老派外交策略。
前文提到過,巴拿馬現任總統穆利諾是該國政壇的親美派代表,趁此良機,他向魯比奧瘋狂示好,努力強化巴拿馬的親美形象。
穆利諾有多麼卑微呢,我們且看下面兩張圖片——
作為外長的魯比奧伸著手對穆利諾講話,後者雖然是一國元首,卻表現出一副“受教”的樣子。
穆利諾請魯比奧進入會議室。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在與魯比奧會談期間,穆利諾提出瞭如下條件:
1、堅決否認美方“收回巴拿馬運河”的主張,但除此之外都可以談;
2、不再續簽與中國的合作協議,現有協議將到2026年自動終止;
3、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宣佈將“最佳化”美國船隻的優先通行權;
4、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太平洋側)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大西洋側)由中國香港長江和記實業旗下子公司掌控運營權,巴政府表示將向該公司派遣專門的監察小組進行“徹底調查”,極端情況下有可能毀約;
5、公開支援Trump發起的“史上最大規模強制遣返行動”——巴拿馬的達連地峽(Darien Gap)是大量非法移民步行前往美國邊境的起點,當地政府表示正加強管控;
6、巴拿馬境內原本有大量針對美國及赴美非法移民的地下犯罪組織,巴政府也表現出積極態度,稱願意與美國共享涉及洗錢和有組織犯罪的機密資訊。
在會見完魯比奧並獻上一系列“禮物”後,穆利諾對內宣稱“武力衝突的現實威脅不復存在”。
不過遠在華盛頓的Trump似乎並不買賬,他仍堅持“收回運河” ——如此言論對於巴拿馬來說很像是利劍高懸。

巴拿馬運河對美國聯通東西海岸十分重要。
Trump此番上任為何選擇巴拿馬開刀祭旗呢?
除了前文提到的運河地緣政治角色關鍵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服務於Trump的《美洲大戰略》,即強力整頓後院。
很多朋友忘記了一件事,在Trump第一任期伊始的2017年6月,巴拿馬曾率先與臺斷交,並同大陸建立外交關係。
當時為了避免美國干涉,巴拿馬方面對於斷交一事高度保密,最早訊息來源是當地媒體報道,蔡當局氣憤地宣稱其“以極不友好之做法欺矇至最後一刻”。
考慮到巴拿馬是中美地峽最重要的國家,隨後多明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中美洲和加勒比國家相繼效仿同大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在美方看來,這一連鎖反應正是由巴拿馬引發的。
2017年6月14日,臺駐巴拿馬外事機構舉行了降旗和告別儀式。巴國於清朝宣統年間與我國建交,後被北洋政權和蔣政權繼承,臺方吹噓為“百年邦誼”。
臺駐貝里斯外事機構。中美地峽包含了貝里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等七個國家,1990年代時中美洲七國皆未與大陸建交,曾經為臺方的重點突破區域。
截至目前,島內共有12個所謂“友邦”,其中位於拉美地區的有7個,太平洋島國3個,歐洲1個(梵蒂岡),非洲1個(史瓦濟蘭)。
再具體一下,在拉美的7個“友邦”中,南美洲國家只有1個(巴拉圭),剩餘6個全部位於中美地峽和加勒比海地區。
眾所周知,中美地峽和加勒比地區長期被美國視為自家後院,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對巴拿馬強勢施壓也帶有整肅後院的意味,警示它們在外交政策領域不得違背華盛頓指示。
中美地峽在地球上的位置。
古巴島、海地島、波多黎各島和中美地峽、南美大陸圍成的海即加勒比海。
說來有趣,美國在兩岸問題上強勢施壓別國,記恨巴拿馬隱藏斷交訊息,卻不曾回想自己當初的做法。
文章後半段,便讓我們回憶一下美臺斷交往事。
1978年12月15日夜,美方駐臺代表安克志來到小蔣官邸,要求緊急會見蔣經國。
深夜來訪,顯然是有大事。
面對貴客登門,蔣經國的侍從秘書十分為難,只得硬著頭皮來到其臥室,報告美國人門外求見。
見面後,安克志開門見山向蔣通報:
“美國政府決定1979年1月1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以上資訊將於明天一早官宣”。
小蔣非常氣憤,當即提出“最嚴正的抗議”。
12月16日上午,《人民日報》以“號外”的形式宣佈同美國建交,臺灣方面則發表宣告譴責“美國背信毀約”。
1979年是臺灣對外關係史上的一次滑鐵盧。
大家都清楚,1949之後臺灣孤懸海外,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美國。
那個年代臺灣的學生和精英階層普遍以“留美”“移民美國”為人生目標,直到今天,島內“有頭有臉的人物”也大都有留美經歷。
斷交之後,島內一片混亂,1979年臺灣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移民潮。
為了穩定人心,小蔣在除夕談話中反覆提到“渡過難關”——這個詞給那個年代的臺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臺灣的“新聞局長”是大家熟悉的宋楚瑜,那一年他只有37歲,在記者會上表達“嚴正立場”時,宋楚瑜器宇軒昂、高大英挺,一夕間爆紅全臺。
蔣經國與年輕的宋楚瑜
就在島內人心惶惶的時候,臺灣某知名民歌歌手發表了一首歌——《龍的傳人》。
歌詞大家都很熟悉: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
它的名字就叫長江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
它的名字就叫黃河
……
多少年炮聲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龍巨龍你擦亮眼
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憑藉著對近代中國苦難經歷的宏大敘述,這首歌在這一特殊時期被臺當局選中,大力推廣。
推廣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宣揚“中華正統”,另一方面也是用以激勵人心。
事情的發展非常滑稽,就在《龍的傳人》大紅大紫的時候,1983年,該臺灣歌手潛赴大陸發展,打了臺當局一個措手不及。
由於覺得臉上無光,臺灣宣傳部門把這首《龍的傳人》當作禁歌給全面封殺,頗有一點“自絕於龍的傳人”的意味。
此後這首歌在大陸逐漸流傳開來,並於1985和1988年兩度在春晚演唱,風靡一時。
七十年代的臺灣
時間再回到蔣經國會見安克志的那天晚上。
當美國人通知蔣經國即將斷交的時候,陪伴在小蔣旁邊的幕僚有兩個人:一個是“新聞局長”宋楚瑜,另一個是“外交次長”錢復。
錢復祖籍杭州,出身名門,初中畢業於上海大同中學;其祖父錢鴻業、父親錢思亮及兄長錢純、錢煦,俱為政界名流或學界翹楚。
在臺灣,他是眾人皆知的“蔣家親信”,與連戰、陳履安和沈君山並稱臺灣“四大公子”。
錢復與小蔣
錢復給老蔣做翻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錢復曾是島內重要的外事操盤手。
在經歷了臺美斷交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後,錢復總結出一條適用於臺灣的對外交往“定律”:兩岸政策是臺灣外事政策的上位政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