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巴黎奧運會上,中國臺北代表團獲得兩枚金牌,伴隨那面梅花旗升起的旋律,卻令許多人感到陌生:
這奏的啥?
答案有二:《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歌》;或《國旗歌》。
一個旋律,為何有兩個歌名,這還要從中國國歌的演變講起。
華夏大地上第一首法定國歌,是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頒佈的《 鞏金甌》,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六天後武昌起義爆發,大清便亡了。
《 鞏金甌》於是成了全世界存在時間最短的國歌,歷史在中國走向共和的前頁狠狠黑色幽默了一把。
民國建立後,《五族共和歌》、《 卿雲歌》、《 中華雄立宇宙間》相繼成為北洋時代的短命國歌,而隨著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訓詞為歌詞譜曲,做成《三民主義歌》為新的國歌: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諮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不難看出,孫先生的訓詞意識形態濃厚,甚至可稱為《國民黨黨歌》,這在蔣介石統治的“黨國時期”沒有問題,但隨著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2000年進一步丟失島內執政權淪為在野黨後,這首“黨歌”便在諸多正式場合引發了不少尷尬。
今年賴清德就職典禮上一個重要流程便是奏唱《三民主義歌》,但記者拍到在歌曲前兩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時,賴清德緊閉雙唇,直到第三句才輕聲吟唱起來。
但我們在奧運會上聽到的,並不是這首歌。
這源於舊中國一個舉世無雙的傳統:
升國旗不奏國歌,而奏為升旗儀式量身打造的《國旗歌》。
《國旗歌》原名《青天白日滿地紅》,歌詞作者為《良友》雜誌主編梁所得,第一版歌詞刊發於1929年:
江海滔滔,山嶽高崇,中華自古為世之雄;
願毋自棄,誓不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先烈建民國,守成不易,後死責任重;
同心同德,同一標幟:青天白日滿地紅!
青天白日滿地紅 ,青天白日滿地紅,
我國旗萬世飛揚天空,青天白日滿地紅!
《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歌詞後幾經變更,抗日時還當過國軍童子軍的軍歌。
抗戰時中國人民創作出許多軍歌,其中傳唱最廣,影響最深的,莫過於《義勇軍進行曲》。
據葉劍英元帥回憶,二戰時不少反法西斯同盟國電臺都將《義勇軍進行曲》當作中國國歌播放,很多外國人都不知《三民主義歌》的存在。
這也不怪外國友人,與激昂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相比,《三民主義歌》從歌詞到旋律都有點死氣沉沉。
1940年,抗日戰爭正值如火如荼之際,遠在大洋彼岸的紐約,黑人歌王保羅·羅伯遜在他的演唱會最後用中文高歌《義勇軍進行曲》,並說將此曲獻給英勇抗戰的中國人民。
論國際影響力,《三民主義歌》和《國旗歌》綁在一起都遠遠無法和《義勇軍進行曲》相比。
在國內的正面戰場上,也有不少國軍(如國民革命軍200師)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軍歌。
當時的抗日前線,經常能見到“升青天白日旗,奏義勇軍進行曲”這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一幕。
如今各種國際賽場上時不時會發生中國臺北隊站上領獎臺升“梅花旗”奏義勇軍進行曲的“烏龍事件”,但瞭解歷史後,你可能覺得這場景並不烏龍。
抗戰結束後,《青天白日滿地紅》被定為慶祝勝利的歌曲,傳唱開來。
1947年3月2日,此歌被進一步定為《國旗歌》,並立法規定,升國旗時一律奏《青天白日滿地紅》而非《三民主義歌》。
當時中國剛取得抗戰勝利,國軍士氣與威望皆達頂點,國府期望透過音樂來揚我軍威。
國軍許多官方軍歌都在這個時期正式確立,如《海軍軍歌》、《陸軍軍歌》等。
被立為國旗歌后,此歌歌詞也迎來最新版: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巴黎奧運會上臺灣同胞們唱的正是此版。
只不過,同與之相生相隨的那面旗幟一樣,《國旗歌》亦命途多舛。
僅僅在中國大陸上空響徹兩年半後,蔣介石集團便在國共內戰中兵敗如山倒逃到臺灣。
在改朝換代的風陵渡口,歷史又一次以國歌為素材講了個冷笑話。
與此同時,《義勇軍進行曲》被眾望所歸定為新中國國歌並傳唱至今,其演奏時長已超過《 鞏金甌》、《五族共和歌》、《 卿雲歌》、《 中華雄立宇宙間》、《三民主義歌》、《國旗歌》之總和。
隨著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對岸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外交雪崩,至80年代,由於“一箇中國”原則,“晴天白日旗”與“國旗歌”遭到絕大多數國家、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遮蔽,臺灣地區開始以“中華臺北”與“梅花旗”的名義參加奧運,加入國際組織,由於“國旗歌”亦被遮蔽,對岸不得不把歌名改為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歌》,歌詞也變為:
奧林匹克,奧林匹克,無分宗教,不論種族。
為促進友誼,為世界和平,五洲青年,聚會奧運。
公平競賽,創造新紀錄,得勝勿驕,失敗亦毋餒。
努力向前,更快更遠,奧林匹克永光輝。
努力向前,更快更強,奧林匹克永光輝。
其實就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正能量廢話,不過由於奧運奪金時只奏樂無領唱,所以這版歌詞並沒什麼存在感,島內也幾乎無人知曉。
前幾日我文章裡講過,這次巴黎奧運會對於“臺灣符號”進行了全方位遮蔽,其嚴格程度堪稱上不封頂:
但當中國臺北奪金後,臺灣觀眾唱的卻是《國旗歌》而非《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歌》,現場並未有人制止。
原因有二,首先,沒收旗幟、橫幅、紙牌相對簡單,唱歌時想捂住人嘴卻難上加難。
更重要的,《國旗歌》的歌詞創作於1929年的大陸,並沒有半點“臺灣元素”,從意識形態來講,這首歌不但沒有宣揚臺獨,反而是不折不扣的反臺獨神曲。
且讓我們逐字逐行品鑑一下《國旗歌》。
歌詞起手“山川壯麗,物產豐隆”還比較中立,臺獨分子若硬要說山川是阿里山,物產是臺積電也能矇混過關。
第二句“炎黃世胄、東亞稱雄”則直接點了臺獨死穴。
眾所周知,自2000年陳水扁上臺以來,綠營一直不遺餘力的“去中國化”,妄圖從血統、歷史、文化等領域與大陸全方位切割,蔡英文當選後更是登峰造極,2017年煞有介事跑到南島搞了場“尋根之旅”,竄訪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等地時還強調他們都同屬“南島語系”。

這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臺灣固然有原住民,他們血統與母語也確屬“南島系”,但原住民只佔總人口2.5%,剩下那97.5%的根她不尋,偏偏數典忘祖跑去與幾個南島小丑抱團,不單我們看著可笑,在島內也被罵的狗血噴頭。
今年馬英九訪問大陸的重要一站,便是前往黃帝陵祭拜,其目的就是告訴臺灣同胞自己是“炎黃世胄”,與綠營的“南島尋根”針鋒相對。

“毋自暴自棄,毋固步自封”更像是拍著
臺灣同胞
肩膀安慰他們的兩句話。
前面提到,自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蔣方代表被逐出各種國際組織,對岸經歷了外交滑鐵盧,國際上開始普遍接受“一箇中國”原則,並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
當時臺灣島內有超過200萬49年後追隨蔣介石來到臺灣的“外省人”,這些人生在大陸,長在大陸,完全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外交的四面楚歌對他們心靈形成一波又一波衝擊,正在這一時期,《亞細亞的孤兒》、《龍的傳人》、《中華民國頌》等作品相繼問世,反映著那一代臺灣人的心路歷程。
也正是從這時起,臺獨勢力悄然抬頭,一股擺爛思潮開始在島內湧動:
既然在國際上代表不了中國,那我們就只代表臺灣吧!
典型的自暴自棄、固步自封。
關鍵時刻,第一個對臺獨亮劍的,正是蔣中正。
在他的命令下,臺獨分子們遭到應捕盡捕,應判盡判,蔣公更是放出狠話:
“誰搞臺獨,我就要誰腦袋!”
老蔣對自己的定位從來都是中華民國總統,而不是臺灣島主。
小蔣繼位後,大體也延續了反臺獨方針,並於1986年在金門立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
大陸這邊也於1999年在廈門樹立起“一國兩制統一中國”,與對岸隔海相望,遙相呼應。
雖理念不同,但兩岸都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有趣的是,前面提到《龍的傳人》與《中華民國頌》在大陸傳唱度也很高,《龍的傳人》最後一句“巨龍巨龍你擦亮眼”在兩岸有不同解讀,而《中華民國頌》在大陸則變為《中華民族頌》,從歌名到歌詞只改一字,便讓立意得到昇華,當年陳水扁推動“臺灣正名化”時對《中華民國頌》很不滿意,對著鏡頭一邊哼哼歌詞一邊陰陽怪氣:
“青海的草原…臺灣有草原嗎?
喜馬拉雅山…臺灣最高也是阿里山吧?”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搜,阿扁的唱功實在不敢恭維。
可見,這些歌頌中華的“愛國歌謠”,如今已成臺獨急於估清的負資產。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正是告誡臺灣當局切莫數典忘祖。
2016年,剛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搞了場啼笑皆非的“紀念二戰臺灣籍士兵”,竟將日軍軍服與解放軍、國軍並列:

蔡英文給出解釋,二戰時臺灣尚處於日佔時期,日本從臺灣島也徵調了不少兵員,這些人與臺籍解放軍、臺籍國軍一樣值得紀念。
真不知先輩孫中山、蔣介石、還有無數犧牲的國軍抗日先烈看到此景棺材板是否還壓得住。
“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再次點題,告誡臺灣當局與同胞們,切不可因美日允諾的一點蠅頭小利而忘掉民族大義。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這兩句話取自孫中山先生的《黃埔訓詞》,是兩岸同胞互相勉勵之辭。
與“去中國化”運動宣傳的恰恰相反,兩岸不僅在血統、文化、歷史同根同源,就連政治理念也一脈相承。
黃埔軍校建立日,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如火如荼之時,1921年參加了共產黨一大的毛澤東,3年後與李大釗、瞿秋白等共產黨人又出席了國民黨一大,國民黨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還仰賴了共產黨的扶助。
那之後國共兩黨便親密無間,共同北伐,直到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即便如此,西安事變後,兩黨再一次擯棄前嫌,共抗日寇,一起書寫了十四年波瀾壯闊的抗日曆史。
就算後來內戰爆發,隔閡日深,兩岸人民直到今日也都尊孫中山先生為國父。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不僅是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對國共兩黨的諄諄教誨,更是對全體中國人的苦心勸導。
這些年透過不斷地煽風點火與尋釁滋事,綠營終於把臺灣海峽打造成全世界最兵兇戰危的地區之一,兩岸自馬英九八年蜜月期結束後,也愈發離心離德,臺灣同胞出於恐懼戰爭對大陸敵意日隆,大陸網友由於和平統一的期望日漸渺茫,喊打喊殺,“留島不留人”的聲音也逐漸佔據上風。
本是同根,相煎何急。作為同根同源的同胞,同心同德、和平統一永遠要優於兵戎相見、同室操戈。
巴黎奧運會羽毛球決賽上,當麟洋組合戰勝梁王登上領獎臺後,全場迎來最劍拔弩張的時刻。
臺灣同胞高唱《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同時,人數佔優的大陸觀眾則默默高舉五星紅旗,麟洋組合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照片”:

統一大業完成前,中國臺北應該還會參加若干次體育賽事,當他們再次站上最高領獎臺,人數佔優的我們應如何應對,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若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會顯得攻擊性太強,一聲不吭則氣勢太弱,無法彰顯兩岸同氣枝連的主題。
經過深思熟慮後,我在此獻上一策:
與臺灣同胞合唱《國旗歌》。
從“山川壯麗,物產豐隆”平緩開始,到“炎黃世胄,東亞稱雄”時第一次拔高聲調,提醒在場臺胞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東亞稱雄的偉業若沒有兩岸同心協力,只靠臺灣一小島只是妄談。
唱到“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可深情注視與你相鄰的臺灣同胞,眼神中帶著關愛與鼓勵,最好再夾雜些怒其不爭。
至“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再次拔高聲調,與臺灣同胞形成響徹屋頂的大合唱,告訴世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最終目的也是江山大同。
唱到“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可高舉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這幾位兩岸都高度認可的抗日先烈,提醒臺灣同胞誰是真正的敵人,切莫數典忘祖。
至“同心同德、貫穿始終”再一次拔高聲調,曲終扣題。
最後一句歌詞當然要改。
前面提了,《國旗歌》歌詞歷經多次修改才在1947年成型,80年代因為奧運會又量身定做了另一版歌詞。
新形勢下,《國旗歌》歌詞顯然需要再一次修改,以下便是我為這首歌定下的最終版本: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五星閃耀遍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五星閃耀遍地紅。

往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