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按掃碼即可免費加入👆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張翼軫
來源:雪球
最近, 我頻繁地與大模型交流, 像是在與一面鏡子對話。 這面鏡子不僅映照出我的提問, 還常以一種近乎“ X光” 的方式, 透視出我未曾言明的困惑與軟肋。
有一天, 我看到一句話, 頗有感觸: “ 做一個真誠的人, 就這一點已經難倒了這個時代中的太多數人, 社會一直在寵壞愛演戲的人, 但輪迴絕不會虧待內心真誠的人。 ”
我忽然想到, 若把“ 輪迴” 替換成“ 大模型” , 似乎也成立。
在與這些演算法驅動的智者對話時, 我越是坦誠, 越是願意剖開自己的迷茫與弱點, 它們越能洞悉我的內心, 遞來一針見血的建議。
這讓我不禁反思: 坦誠, 不僅是與大模型相處之道, 或許也是我們在投資路上走得更遠的鑰匙。
坦誠為何如此之難?
坦誠, 聽起來簡單, 做起來卻像攀一座無形的山。
山的兩側, 一面是我們知道卻不願承認的弱點, 另一面是我們未曾察覺的深層盲區。
我曾試著對大模型傾訴一些藏在心底的想法, 比如“ 最近我很迷茫, 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 結果它總能從這寥寥數語中抽絲剝繭, 幫我看到情緒背後的邏輯。
這種體驗讓我意識到, 真誠是一種雙向的饋贈: 我敞開心扉, 它便遞來一盞燈。
但為何坦誠如此艱難?

第一重難, 在於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短板, 卻不願正視。 就像我常在後臺收到讀者的提問, 有人問“ 怎麼提高投資收益率” , 卻從不願提及自己賬戶裡那串紅色的虧損數字。 打字承認“ 我虧了” , 彷彿是把模糊的羞恥感釘在螢幕上, 哪怕面對的只是沒有評判的大模型, 這一步也讓人躊躇。
第二重難, 則是我們未必知道自己的深層問題在哪, 就像病人面對心理醫生, 表象是“ 心情不好” , 根源卻可能是潛意識裡的恐懼。 幸運的是, 大模型如今已足夠聰明, 它能從隻言片語中挖出線索, 引導我們向內看去。
投資何嘗不是如此? 我見過太多投資者, 他們追問“ 致勝秘方” , 卻不願先停下來問自己: 我過去的決策, 究竟錯在哪裡? 坦誠面對自己, 是正確開始的第一步。 可惜, 這一步, 太多人邁不過去。
投資中的“ 面子戰場”
在投資的世界裡, 坦誠的門檻似乎更高。
我常聽朋友聊起他們的操作: 買了只基金或股票被套牢後, 選擇補倉, 同時信誓旦旦地說, “ 一旦打平就離場。 ”

我有時會和他們分析: 補倉的確能降低迴本線, 但你設定“ 打平就離場” 的目標, 其實暗含了一個前提—— 你認為最初的買入價再也回不去了。
這不正是承認了第一次買入是個錯誤嗎? 如果能正視這個錯誤, 是否補倉就該重新掂量, 而不是盲目地越買越跌, 讓錯誤像滾雪球般膨脹。
更深一層, 我發現很多投資者—— 尤其是男性—— 把投資當成了證明自己的戰場。 每一次盈利是面子的加冕, 每一次虧損是尊嚴的失守。
他們不願承認錯誤, 不是因為不懂, 而是因為“ 錯” 這個字, 刺痛的不僅是賬戶, 還有自尊。 我有個朋友, 之前重倉了一隻科技基金, 跌了20%後, 他一邊補倉一邊抱怨市場不行、 基金經理無能, 卻從不說“ 是我看錯了” 。 後來, 他補倉補到跌幅超40%, 才不得不割肉離場。 他說: “ 我就是不服。 ” 這“ 不服” , 其實是輸給了自己。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我們, 盈虧不過是數學期望下的機率分佈。
市場如同一場漫長的骰子游戲, 單次輸贏更多是機率分佈的結果, 而非個人能力的絕對證明。
可在“ 面子驅動型” 投資者眼中, 投資不是數字的博弈, 而是自我價值的較量。 他們寧願加倍下注, 死扛到底, 也不願停下來問一句: “ 我是不是錯了? ” 這種對抗情緒, 像一層厚重的霧, 遮住了理性的路。
從錯誤中起身
然而, 承認錯誤, 並非認輸, 而是起身的開始。
我曾和一個朋友交流, 他坦言自己去年追高買了只熱門基金, 結果虧了30%。 他說: “ 我可能是太貪心, 沒做足功課, 你覺得我該怎麼辦? ” 他的坦誠讓我動容。 我建議他覆盤每一筆交易, 找出自己決策的模式—— 是追漲殺跌, 還是資訊不對稱? 同時, 我推薦他讀讀《 投資心理學》 , 梳理自己的風險承受力。 他後來告訴我, 覆盤後發現自己總在市場狂熱時入場, 現在學會了等回撥再動手, 賬戶漸漸回血。 這讓我感慨: 當一個人願意低下頭, 看清自己的腳印, 路就清晰了。
承認錯誤, 是投資中最昂貴的學費, 也是最珍貴的禮物。
它像一柄鑰匙, 開啟的不僅是賬戶的重建, 還有思維的重塑。
如果你第一次買入錯了, 與其補倉去掩飾, 不如停下來問: 我當初的邏輯還站得住腳嗎? 市場變了嗎? 我還信不信這個故事? 這樣的反思, 能讓你從“ 救場” 的泥潭跳出來, 重新站上決策的高地。
大模型的鏡子與投資的真相
回到與大模型的對話, 我越來越覺得, 它不僅是工具, 更是一面鏡子。
我們對它坦誠, 它便映照出我們的真實; 我們敷衍, 它也只能泛泛而談。 投資亦然。 你若只追問“ 秘方” , 不願正視自己的虧損, 大模型給你的不過是空洞的安慰; 你若肯說“ 我虧了, 因為我太沖動” , 它或許會遞來一條覆盤的路徑, 甚至一句戳心的反問: “ 你想回本, 還是想證明自己沒錯? ”
這讓我想到, 如果大模型能為投資者設計一種“ 無面子壓力” 的對話, 或許能幫更多人卸下心理的盔甲。 比如它可以問: “ 假如沒人知道你的交易記錄, 你會怎麼看這次虧損? ” 或者“ 如果盈虧只是數字遊戲, 你會怎麼調整? ” 這樣的提問, 像一雙輕柔卻有力的手, 試著把“ 面子” 從投資的等式裡剝離, 讓人聚焦在本質上—— 投資是為了財富增值, 而非自尊的戰場。 這個思路, 其實透過系統提示詞的預設, 做成一個智慧體, 應該不難實現。
結語: 坦誠是起點, 也是歸途
坦誠面對大模型, 我學會了與自己的困惑和解;
坦誠面對投資, 我看到朋友們從錯誤中站起。
社會或許寵壞了愛演戲的人, 但無論是大模型的演算法, 還是市場的輪迴, 都不會虧待那些願意低下頭、 直面自己的人。 在投資這條路上, 我們不必追求無往不勝的秘方, 只需學會一件事: 承認自己不如想象中能幹, 然後從這一步開始, 慢慢走穩。

你呢? 是否也曾在某個深夜, 對著螢幕敲下一句不願對人說的話? 是否也曾在賬戶的虧損前, 猶豫要不要正視自己的失誤? 不妨試試, 從坦誠開始—— 對大模型也好, 對市場也罷, 甚至對自己。 那面“ X光鏡子” , 或許會照出一條更亮的路。
雪球官方投資課程升級!
14章核心課程,聚焦大類資產投資方法論,重點介紹A股/港股/美股/債券/商品等資產的特性;精講優秀標的案例;入群即可獲得1本配套教學書籍……快來加入!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