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忠誠的邏輯

封面圖 | 《堅如磐石》劇照
馮叔的新書《人生的邏輯》已於1月初上市。雖然書已出版,但馮叔筆耕不輟,仍在繼續寫作他觀察到的各種「世間的邏輯」,比如今天推送的這篇《忠誠的邏輯》。期待馮叔繼續加油,也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就可以看到《人生的邏輯Ⅱ》出版了。
1
忠誠是一種美德,也是人與人交往時,彼此都期待對方能恪守的品質。
我們會在心理上依賴對方的忠誠。有了忠誠,彼此就有安全感,然後就可以協調步調,一起去完成一項任務,達成一個目標。
人對組織忠誠,組織也同樣會獲得一種安全感,組織的領導者就能感覺到可以有效地聚集眾人的力量去做成一些事情。
然而事實上,獲得忠誠並沒有那麼容易。不僅如此,往往是在期待很高的時候,卻有了被背叛的風險,這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很特別的規律。
大致而言,人們的忠誠有好幾種。
一種是對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忠誠,一種是政治上的忠誠,還有一種是社會當中普遍存在的江湖中人的忠誠,還有商業上因彼此信任而建立起來的信用上的忠誠。
2
我們能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很多人願意為一個神,或是一個他崇拜的偶像去獻身,甚至認為只有為他獻身了,才算是表達了對他的忠誠。
在一些宗教裡,忠誠是用生命來表達的。在一些特別的宗教中,這樣的忠誠被推到極端,極端到甚至讓人尊敬,讓人感動。
911事件是一起特別的悲劇事件,但是,發動它的組織者,本拉登這夥人,卻不是靠錢來完成這件事的,他們靠的就是這些劫機者對他們的宗教和組織的忠誠來完成的。
當時,本拉登的組織給了執行任務的18個人一筆經費,22萬美金,他們拿著錢在德國學習飛機的駕駛。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被明確告知學習起飛,不學習降落,因為他們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必然會死亡。
明知道必死,由於他們對信仰和組織的極端忠誠,他們完成了襲擊。不僅如此,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沒有把訊息透露給任何人,包括他們的愛人、情人、家人,都沒有透露,嚴守了秘密。
此外,在他們即將登上飛機去執行這個必死的任務時,他們不僅沒有恐懼,反而是將沒花完的4萬多美元經費寄回給了組織。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他們劫持了幾架飛機,製造恐怖襲擊,世貿雙子座大樓被撞倒塌。
這群人對他們的信仰和組織的極端忠誠,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傷亡。但是,在他們的觀念裡,這是忠誠,極端的忠誠,就是不講代價,不講條件,只講犧牲,只講奉獻的單向奔赴。
在宗教史裡,有許多信徒之所以得到後人的無限褒獎,就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比如,耶穌,他就是用他的死來表達他對上帝的忠誠。在許多宗教和意識形態裡,死亡是對忠誠的最好的表達。
這時候,死亡就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死亡,而被稱為「犧牲」。死亡,通常是一箇中性的描述,指生命的結束。而犧牲是褒義的,常常是說為了某個理想某件事而光榮地死去。
宗教會把忠誠行為發展成一個單向的犧牲行為,最後用生命來完成這種表達。
3
類似於宗教,世俗社會當中非常強的意識形態,也會讓人產生這種忠誠行為。
在封建社會,臣民要對皇上忠誠。辛棄疾在一首詞裡寫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說的就是透過輔佐君王,換取自己的榮譽。
在傳統的認知裡,天下事都是君王的事,作為一個臣民,一定要對君王忠誠,替君王辦事,辦好了才能贏得世人的尊敬。在那個認知系統裡的家國情懷,實際上是要替君王辦事,這是臣子的使命。
所以,政治上的忠誠就表現為對權力的依附和絕對的服從。
這種絕對的服從,必須要做到這幾件事。首先,毫不懷疑。其次,絕對服從。第三,不怕犧牲。要奮不顧身,有什麼事,只要上面招呼,就趕緊幹,不分對錯,只要他讓幹,咱就幹,哪怕是要我的命,我也要去做。
如果你還在打自己的小九九,那就不是在政治上的絕對忠誠。
我曾經和朋友聊起過政治上的投名狀與江湖上的投名狀的不同。我說到,有些人碰到領導以後,吹捧領導時變得很無恥。
邊上一個領導說,那不叫無恥,叫智慧。
我問,為什麼叫智慧?
他說,如果我是領導,底下的人對我的評價都很客觀,帶著一種平等的審視,說我的優點,也說我的缺點,我會有不安全感。不僅如此,我知道他也是在群眾當中想樹立一種獨立的人設。如果他不這樣,他選擇的是無條件肉麻地吹捧我,而且讓別人看到他吹捧我到了簡直不要臉的程度,那麼他就是在向我表達忠誠。而且他也不準備再回到我手下那群人當中了。這就說明,他是要絕對忠誠於我,他沒有退路,臉都不要了,就沒有道德上的退路,更沒有社會基礎的退路。
所以說,忠誠也要透過言語來展示,尤其是當你不能用生命來表達的時候,你就必須用肉麻、無恥和不要臉的言語來表達。
對上位者,或者統治者而言,在政治上希望別人忠誠,一方面是看他有沒有因為忠誠於自己而得罪他周圍的人,如果他能夠因為忠誠於自己而得罪很多人,以至於被認為是無恥的,那上位者會認為他對自己是忠誠的。
另外一方面,上位者會透過讓下位者感到恐懼的方式來獲得忠誠。
只要發現下位者有任何跟自己的想法、期待有偏離的地方,就處罰他,或者對他施以重刑,或者殺掉他。甚至是完全超越法律,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他。
這樣的話,底下的人對於上位者就會產生恐懼,因為恐懼就不敢出格,就會在形式上把外在的、能夠讓人直觀感受到的表現忠誠的行為做到極端。
所以,忠誠可能是自願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因為恐懼而表現出忠誠。當你恐懼一個權力的時候,你會閉嘴,也會去附和,然後讚美,也會去做一些形式上表現忠誠的事情。
據說在某一個國家裡,把人分成三種,一種叫核心階級,第二種是動搖階級,第三種叫敵對階級。如果你忠誠,就口糧管夠,讓你長得胖胖的,有吃有喝有地位。如果你是敵對階級,就減你口糧,餓死你。實際上,這就是權力者用分配生存物資和生存條件的機會,來篩選忠誠者。
所以忠誠是有回報的。這也是我們幾千年的政治博弈當中,始終都在強調忠誠的一個原因。
4
再來看一下江湖上的忠誠。
江湖上的忠誠其實是一種軟約束,不像政治上的忠誠有那麼多制度,甚至是法律來給予強制化的安排。
江湖上的忠誠有幾個不同的來源。
首先是來源於內心的一種情感。比如,我們是發小,我們是同事,我們曾經共患難,然後我們建立了一種情感的連線。在這種情感連線中,我們對彼此的為人、道德、能力給予高度的肯定,於是你說的事情我都願意去做,這就表現出某種的忠誠。
電影《堅如磐石》裡面的人物就是這樣。
剛開始,那個老闆和幾個人一起創業,最後只有一個留在他身邊。這個人跟其他幾個人肯定不同,這個人最理解他,也最忠誠,相較於其他幾個,對他的行為更肯定,對他的事參與也更積極,於是一直留在他的班子裡。
情感、道德實際上是一種紐帶,是江湖上產生忠誠感的一個依據。其次是利益。
改革開放後,在民營企業發展的初期,也就是《公司法》頒佈之前的野蠻生長時代,很多民營企業的老闆都特別在意員工的忠誠。對於特別忠誠的員工,會給一些特殊的利益安排。這些員工,也會對老闆言聽計從,表現出更多的忠誠。
在很多江湖故事,江湖片裡,都會展示這樣的情節。小弟們忠誠於大哥,除了情感因素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利益安排。他們一定有一個期待,希望自己因為忠誠而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物質利益和好處。
在江湖的忠誠裡,還有一種原因,血緣。可以看到,很多江湖大哥身邊,都有因為血緣關係集合而來的團體。有時候血緣關係會擴大到地域關係。尤其是在過去長期的農業社會里,血緣、地域關係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道德標準和倫理關係,進而形成一種忠誠的聯結。
在這種關係中,如果你不忠誠,那麼你在親戚圈子、地域圈子,或者熟人圈子裡就站不住腳了,別人就不理你,不信任你了。這就增大了背叛的心理成本和道德成本,背叛者就會生出強烈的負罪感。
在民間、江湖裡的忠誠故事當中,有很多都是因為血緣、地緣的紐帶形成人際關係鏈條,因為這種鏈條進而形成相對穩定的忠誠關係,這種忠誠關係在民間社會實際上被普遍接受。
江湖中的忠誠,既不像政治關係當中的這麼緊密,也沒有宗教關係中的內心驅動。
政治關係中的忠誠,除了有道德、倫理、意識形態的誘導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會用法紀來約束。
江湖的忠誠既沒有政治關係中的強制力和篩選的過程,又沒有宗教關係中由內心生出的強大而執著的信任與追隨,於是江湖的忠誠總淪落為短期化、情緒化、故事化、碎片化、偶然性的行為。
舉例來說,雖然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也建立了政權,有非常多的政治運作,但是,他們這群核心骨幹的人際關係邏輯始終是江湖式的。
他們也想建立一套制度,但是制度不斷地被以血緣、地緣建立起來的關係網所破壞,於是,他們既沒有建立起政治上的忠誠的依附關係,也不能把依靠血緣、地域關係建立起來的江湖忠誠關係長期化、穩定化。所以,建政不久就爆發了「天京事變」,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領導層也就破碎了。
5
當我們觀察忠誠的時候,可以看到,其實忠誠是需要由幾個事兒來構成的。
怎麼表達忠誠?很有意思,我們透過對蛛絲馬跡的觀察,可以看到在一個組織關係或者人際關係中,雙方是不是忠誠。
在一個嚴密的組織當中,你想要對上級忠誠,有時候會表現為告密和出賣。
比如說,在一個人群當中,上面的組織要求我們表達對權力的忠誠,那我就對我周圍的人進行觀察,如果發現周圍有人沒有做到上面要求的事,我去告密,出賣了組織中的其他人,那上面的人就會認為我是忠誠的。
在文革的時候,我們會被教育,哪怕子女都要揭發父母。
告密成風的地方就是組織的領導者對於忠誠的渴望最強烈的時候,也就是說,他有最強烈的不安全感,才要求大家不斷地透過告密來表達忠誠,然後他再對告密者施以獎勵。
當一個人走上告密之路時,他是在對權力表達忠誠,也表明他對權力給予的額外利益十分渴望,以及他對晉升的鑽營和努力。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告密,告密本身在表達忠誠,也出賣了別人,同時還獲得了忠誠的獎勵。這種激勵,無論是江湖,還是政治運作中都十分普遍。
另一個就是不要臉,這也是一種忠誠的表達。前面講過,當一個人為了表達對某個權力者或者江湖大哥的追隨決心時,不惜得罪周邊所有的人,不惜做出一些讓周邊人感覺到很噁心甚至不齒的行為,但他義無反顧,一往無前,毫不猶豫,這種不要臉的精神會被視為是忠誠的表現,而且會得到回報。
第三,表達忠誠還有一個方式,替權力的上位者,或者江湖的大哥去幹一些髒活。
權力系統中的上位者,或者江湖大哥,總有些事不能自己去做,甚至也不能假手於系統的正規組織去做。
在這種情況下,下位者自覺不自覺地在暗中把這個髒活幹了,會被視為是忠誠。
在電影《堅如磐石》裡,黎志田就替鄭剛乾髒活,除掉掌握他犯罪證據的人之後,替他處理屍體。幹了髒活,就變成了上位者眼中最忠實的人。當鄭剛感覺到黎志田居然沒有把屍體處理好時,就認為他幹這個髒活時還留有後路,於是認為他不忠誠,兩個人就翻臉了。
還比如,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年蔣介石為了向孫中山表達自己的忠誠,替孫中山除掉了陶成章,由於幹了這個髒活,蔣介石贏得了孫中山的信任,最終得到孫中山的提拔和支援,創辦了黃埔軍校。
第四,無限度、絕對地吹捧。當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領導、上司、大哥、權力的上位者進行無限度的、無恥的吹捧時,上位者會認為他是忠誠的。
我看過一本專門研究集權社會詞彙表達的書。書中有一個觀點,集權社會最渴望的是大家的忠誠,於是就創造出很多極端的詞彙,看大家用不用,看大家怎麼用。我們知道,有些國家裡,吹捧的詞彙,幾乎把人類能想象的詞彙都快用盡了。這時候,權力也高度集中,使用這些詞彙的人被認為是忠誠的。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人類社會的演進當中,忠誠這樣一種情感,一種價值取向,一種行為,一種道德評判,其實始終是存在的。忠誠的行為讓人讚美,但有時候,忠誠的背後,也讓人感到荒唐、滑稽,甚至是那麼的絕望。
📢馮叔的新書《人生的邏輯》上市啦!還沒入手的你,不要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