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的關稅大棒,也擋不住中國製造

作者 |布語

編輯 |劍書
1806年,為了降服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宿敵,拿破崙在柏林頒佈了著名的“大陸封鎖令”:
有歐洲國家,不準和英國進行貿易。
在敕令中,拿破崙指責“英國不承認全體文明國家所普遍遵守的國際法規則”,因而要“宣佈不列顛諸島處於封鎖狀態”。
此後幾年,法國的封鎖取得了效果。英國貨物出口銳減,一度陷入經濟危機。
然而,拿皇萬萬沒想到的是,封鎖令對法國的傷害更大
英國的海上反制措施,讓法國工業從海外市場獲得原材料,變得艱難無比。1804-1805年間,一磅棉花是4.5法郎,到1810年竟漲到11法郎,翻了一倍多。
很快,大量法國工廠倒閉,就業工人數從1810年的26.4萬人,銳減到19.8萬人。最難的時候,法國人不得不用菊萵苣代替咖啡,用葡萄汁代替食糖。
更讓法國頭痛的是,走私活動開始瘋狂出現。
由工業革命鍛造出來的英國“工業克魯蘇”,輸出龐大的產能,瘋狂推高英吉利海峽兩岸巨大的價格差。
俄羅斯帶頭,對封鎖令陽奉陰違,導致大量英國商品繞路俄國,源源不斷流入了歐洲市場。風浪越大魚越貴,壁壘越高,利潤也就越豐厚。
為了強迫俄羅斯遵守封鎖令,1812年,憤怒的拿破崙親率大軍遠征莫斯科,結果遭遇慘敗,這也成為法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其主導的歐陸體系隨之崩潰。
作家茨威格在記述這段歷史時,提到一個細節:
在從莫斯科敗退的嚴寒中,由於工業品短缺,很多法軍士兵連禦寒的冬衣都沒有。
拿破崙開啟了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發起經濟封鎖的先例,但他也用失敗證明了一個道理:
市場的力量不是強權能輕易左右的。
200多年後,太平洋彼岸的78歲金髮老人,想出了跟拿破崙如出一轍的手段。
這一次,對手成了中國。
按照白宮最近確認的資料,目前美國對中國的加徵關稅已經到了145%,這個數字是要奔著徹底脫鉤去了。
沒想到,第一波受到暴擊的,卻是美國的普通消費者
受害者們已經扎堆出現。在社交平臺上,眾多美國網民發起了“關稅附加費大對賬”,集體訴苦:
一筆411.71美元,其中就包含了44.09美元的“關稅附加費”,相當於在原價基礎上,直接漲價了12%。
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加稅的額外成本,未必是全部由出口方來承擔。不少美國企業寧可漲價買中國貨,也不願意採購本國的替代品。
為什麼?原因是沒得選。
前段時間,有個美國農民格雷格在Titok上發了個影片,說就算關稅加到天上,自己還是更願意買中國貨。
背後的成本賬很簡單。播種機,美國產的4萬美元,中國同款關稅後才7千美元;除草機,美國產的2.8萬美元,中國算上運費才9千美元;碎木機,美國產的6萬美元起步,中國只需要1.5萬美元……關稅得再加200%-450%,兩者價格才能到同一水平。
更何況,中國製造的售前售後服務,更是在激烈的市場中拼殺出來的,一口一個“親”,給方案、做設計都賊快,從不挑三揀四,跟美國企業簡直天上地下。
這價差還不是最懸殊的。在光伏領域,中國產的182mm的單晶矽片(光伏主流尺寸),2023年底的均價是每片2.7-2.8人民幣,摺合美元也就0.38-0.40美元。而就在短短十幾年前,美國、日本動輒要賣20-25美元一片,價格被打下來了幾十倍。
中國製造的強悍,其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在懂王和他的MAGA團隊看來,透過加關稅讓製造業迴歸美國,太簡單了。甚至鄙夷中國人是隻會生產廉價商品的“鄉巴佬”(peasants),只要把關稅提上來,很快就會沒生意做。
但這群草臺班子忽略了,中美在製造業上的成本差距,可能比拿破崙時期的英法還要誇張
幾十年的產業空心化,讓美國已經喪失了規模化生產許多商品的能力,很多關鍵零部件、原材料也依賴進口。整體算下來,先不說質量如何,成本就比中國要貴上幾倍不止。
2017 年,一個名叫Purism的美國團隊曾經發起眾籌,宣佈要獨立製造一款不受任何巨頭控制、完全“美國製造”的手機。結果,東拼西湊造出來之後,售價高達: 
 2000美元
要知道,最新款的iPhone 16基礎版售價也不過799美元,依託的正是全球190多個供應商的成本最佳化體系。
今天,中國在工業能力上已經堪稱是怪物級別,不僅種類齊全,產業鏈的成本優勢也非常明顯,在全球的主要經濟體內找不到對手。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國企業在遭遇關稅戰後,第一反應是:
對美漲價
就在4月3號,美國宣佈對中國加徵34%的關稅後,江蘇崑山有一家企業硬氣宣佈,所有出口至美國的貨物,漲價34%。這家上市企業,主要出口一種名為香蘭素的香料,對於食品和化妝工業極為重要。目前中國生產全球70%的香蘭素,很難找到替代品。
不接受漲價,只能等著斷供了。隨著關稅戰的加碼,懂王丟出去的迴旋鏢,最後痛的是誰,真不好說。
現在,特朗普明顯已經慫了,鬆口宣佈對所有沒有采取反制措施的國家暫緩90天徵收對等關稅。
這一下,更是在事實上為這場關稅戰開了個大口子:
口貿易。
打了七八年關稅戰的中國企業,早就對貨物“洗澡”門兒清,透過各個國家的組裝、再加工,進入美國市場。
你可能會說,懂王已有防範,在向東南亞、拉美一些國家施壓,要求他們提供“原產地證明”,否則將不會給予關稅豁免。
但這一招,上一屆拜登政府不是沒用過,所謂的“友岸外包”策略,找一堆美國的盟友承接自己的製造業需求,還要把中國排除在產業鏈之外。
問題是,懂王上任兩個多月來的所做所為,實在過於敗人品:
在俄烏戰爭上轉向,惹怒歐盟;
在加拿大問題上大放厥詞;
在關稅上開地圖炮,得罪全世界;
……
任何想要配合制裁中國的國家都會心中疑慮:下一個捱揍的,會不會是自己?
更重要的是,這兩年不少中國的製造企業,已經在海外高度本地化了,做到真正的全球化佈局、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銷售。就拿家用電器行業來說:
美的在全球43個主要生產基地中有22個佈局海外;
格力在巴基斯坦、巴西等國都有生產工廠;
海爾擁有21個海外工廠,甚至美國也有基地;
中國製造,已經深度融合到全球的產業鏈體系中,升級為“全球化製造”在廣大的亞非拉甚至歐洲,都有無數企業和勞動者融入了中國製造的龐大網路。
你可以禁止貨物“洗澡”,不可能把當地生產的本土產品一棒子打死吧?這等於是砸掉全球飯碗,死路一條。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企業已經在浩浩蕩蕩的全球化潮流中,積累了足夠的韌性與智慧。
2018年貿易戰爆發以後,不少企業更加積極出海,扛過第一輪風暴,鬥爭經驗變得更加豐富。
十幾年前,美國市場的波動可以決定眾多外貿企業的生死,但如今,情況不一樣了。
從最早的“三來一補”工業,到勞動密集型的世界工廠,再到如今在很多高階領域彎道超車中國製造從一窮二白到成長為參天大樹,絕非可以輕易撼動。
市場經濟的偉力就在於,只要有一絲雨露和陽光,商業文明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野蠻成長。
這是中國在發展中學到的最重要一課。作為西方的先行者,美國卻似乎忘了這一鐵律。
參考文章:
1、星海情報局:這場關稅戰,中國為何有底氣“奉陪到底”?
2、愛範兒:在美國造iPhone,根本不現實

2024已經結束,2025充滿不確定。智谷盡全力幫助你找到有確定性的方向、趨勢、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週的萬字調研和研究,濃縮出高標準的內部研判。每週3分鐘,穿透資訊噪聲,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新春訂閱,贈送未來一年12場閉門直播。
新春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掃碼加入,圈內等你,每週三更新。
限時開放2周,趕緊加入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