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市場丨老齡化下的養老財政支出變局——財政可持續性探索之二

老齡化,財政支出,基本養老保險
在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退休人口增加、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這可能導致基本養老金的收支壓力上升,進而導致財政補貼被動增加和政府債務壓力加大。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估算老齡化對財政支出和我國政府部門槓桿率的影響。
我國以財政補貼形式為養老保險基金提供轉移支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的23%來自於財政補貼。2023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中基本養老相關支出規模約1.9萬億元,佔社會保障支出的48.4%,佔財政支出的7.0%。
當前我國養老財政支出變化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近年來保費收入和養老金支出的差額均為負值,即養老保險收支存在缺口。2023年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保險費收支差額分別為-0.1萬億元、-0.6萬億元和-0.3萬億元。二是財政補貼規模大於養老保險收支缺口,並保留了一定的滾存結餘。2023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滾存結餘規模分別為6.4萬億元和1.5萬億元。三是人均繳費金額和養老金領取金額增長較為平穩,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退休人員數量迎來階段性高峰,養老金收入和支出的缺口可能進一步放大。
我們透過養老保險收支缺口估算該部分的財政支出變化,考慮延遲退休的影響,並假設財政補貼以一定的倍數覆蓋收支缺口。估算發現,2026-2030年,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貼支出年均約3.0萬億元,較2021-2025年增加1.1萬億元;2031-2035年,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貼支出年均約4.7萬億元,較2021-2025年增加2.8萬億元。若財政補貼僅覆蓋收支缺口,或動用歷史滾存結餘,實際補貼支出將低於上述水平。
若財政補貼支出增量規模需要以政府債務的形式來彌補,在基準情境下,至2030年、2035年財政補貼支出增量將會使政府部門槓桿率較2025年水平分別增長3.4個百分點、7.1個百分點。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