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網上說連花清瘟能防癌,我也不會驚訝的。
近段時日,甲流宛如一場來勢洶洶的風暴,強勢席捲大眾的視野,成為街頭巷尾熱議不斷的焦點話題。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疾控中心最新資料顯示,目前流感病毒陽性率持續上升,99%以上皆為甲流。
正當大眾被甲流攪得人心惶惶之際,一篇標題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文章——《循證研究證實,連花清瘟防治甲流優於達菲》橫空出世,且在《醫師報》《新京報》等一眾頗具威望的媒體釋出,連花清瘟以及其背後的以嶺藥業,再度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大有成為抗擊甲流的“神藥”之勢。
然而,質疑聲也隨之滾滾而來。諸如文章裡的部分闡述,與官方檔案字斟句酌後的實際措辭相較,仿若兩個畫風;網路世界裡,更有博主犀利發聲,質疑文章觀點有玩弄“文字遊戲”的嫌疑。
值得玩味的是,醫師報公眾號在釋出不久後,就將標題中連花清瘟防治甲流的功效形容,從“優於達菲”,改成了“優勢明顯”。

而當我們翻開連花清瘟問世後的漫漫歷程,便會驚覺這款藥的神奇之處恰似鬼魅身影,每次有公眾揪心關注的流行病肆虐登場,它都能精準“卡位”,從非典的硝煙,到口罩的驚濤駭浪,再到當下的甲流困境,甚至禽流感、手足口病的侵襲,乃至抗霧霾,真的哪裡都有它的蹤跡。
但即便頂著“神藥”光環,連花清瘟及其背後的以嶺藥業,近年來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2023年,以嶺藥業營收同比下滑17.67%,歸母淨利潤同比跌42.76%;2024年前三季度,其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又分別跌25.76%和68.46%。
股價的表現更殘酷。在2022年末觸及了51.89元的歷史高位後,以嶺藥業股價後續不斷下滑,按最新收盤價16.1元計算,兩年左右時間已經累計跌去近7成。

迷霧重重的疑雲撲面而來,既然連花清瘟被傳得如此神通廣大,市場卻為何毅然決然地用腳投票,將其無情拋棄呢?

權威與質疑
讓我們看看這篇關於連花清瘟的“小作文”,都講了些什麼。
這篇文章首先是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就是防治甲流的根本就在於抑制殺滅流感病毒。文章稱,此前國內多家權威科研院所研究證實,連花清瘟可以明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3N2、H1N1、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種病毒。
緊接著,文章又回顧了2009年甲流爆發期間,連花清瘟對防控疫情做出的貢獻。當時,應用連花清瘟膠囊預防河北省廊坊市聚集性疫情,嚴謹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密切接觸者及周圍人群20553人預防用藥,連花清瘟組症狀出現率1.2%,其他藥物組為6.8%,未用藥組為8.8%,顯示出連花清瘟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頗為耐人尋味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網路空間彷彿被一隻無形之手迅速攪動起來,不少大同小異、論述“連花清瘟治甲流”的聲音如同潮水一般湧來。
而這些聲音的成分也頗為複雜,既有著像《醫師報》這般在醫學細分專業領域深耕多年、頗具權威性話語權的專業媒體;又有《新京報》這樣廣泛覆蓋社會各個層面、長期以來在大眾心中積澱下深厚公信力的綜合性媒體;就連專注於資本市場動態、在金融領域擁有強大影響力的“金融界”,竟也跨界涉足,參與到這場圍繞連花清瘟與甲流的輿論熱潮裡。


一時間,連花清瘟彷彿被置於輿論的聚光燈下,周身籠罩著一層神秘莫測的光環,甚至成為了當下應對甲流的最有力武器。
不過,當我們以審慎的目光,回到那篇引發諸多關注的“小作文”時,不難察覺其中不少描述,與客觀實際存在偏差。
就拿文章中所宣稱的“在各省防治指南中,絡病理論指導下研製的創新中藥連花清瘟均被列為推薦用藥”這一點來說,倘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於2024年12月中旬釋出的《2024年北京冬季流感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比較,便能發現其中差別。

事實上,在北京上述方案中,全文僅在“中成藥治療”一項中出現了兩處對“連花清瘟”的簡略提及。同時,它並非獨佔鰲頭,而是與眾多其他中成藥一同並列呈現。不僅如此,方案還明確且細緻地給出了選用標準,像是“表寒裡熱證和熱毒壅肺證可辨證選用”,以及“發熱、咳嗽為主症的患者酌情選用”等細則。


這和“小作文”裡聲稱的“均被列為推薦用藥”相比,差異著實不容小覷,因為前者遵循科學、嚴謹分類與精細指導的原則,後者卻似乎帶著某種誇大的口吻。
無獨有偶,網路世界裡也同時湧現出其他質疑聲音。
有博主公開發文指出,前述文章宣稱連花清瘟通過了最嚴格最科學的雙盲實驗,這話本身並無大錯,可若是進一步探究就會發現,上下文其實是說“緩解感冒症狀透過雙盲”,這背後可能是因含有麻黃成分,而麻黃本身就具備減輕症狀的作用。
這位博主還進一步補充道,聲稱連花清瘟對甲流病毒有滅殺作用,這話在一定條件下確實沒問題,但“這個之前那些年很多人科普過了,病毒在一些環境內本來就脆弱,你對他們吐口吐沫,他們可能都能全死光了,但這得不出吐沫就是有效的抗病毒藥的結論”。

這些質疑聲音,與近期部分權威媒體著力營造出來的“連花清瘟抗甲流”濃厚氛圍,恰恰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反差,恐怕也讓公眾在思考連花清瘟實際作用時,不得不停下腳步,重新審視。
當然,正如開頭所提到的,醫師報上這篇文章署名“欣聞”,其實已經委婉表達出釋出這篇文章的理由,但縱使如此,卻還是堅持不住而改了標題,也足可見這篇文章本身爭議有多大。

永不缺席的“神藥”
連花清瘟和甲流,並非頭一回搭上關係。
早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時,連花清瘟就被列入衛生部《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版)》,成為臨床防治甲型H1N1流感用藥。
彼時,北京佑安醫院等9家三甲醫院就聯合開展了“連花清瘟治療甲型H1N1流感循證醫學研究”。研究結果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論證會的一致認可:H1N1病毒核酸轉陰時間,連花清瘟與達菲相當;體溫起效及體溫緩解時間,連花清瘟優於達菲;連花清瘟可有效緩解咳嗽、咽痛、乏力症狀。
如果細看連花清瘟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每次有那種大家都特別關心的重大衛生事件,這款“神藥”總會冒出來。
2003年“非典”暴發後,以嶺藥業創始人吳以嶺帶領研發團隊迅速行動,僅用15天就完成了連花清瘟膠囊的提取、濃縮、乾燥、成型等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的研究工作。
據瞭解,該藥融合了漢代張仲景的“麻杏石甘湯”、明代吳又可治療瘟疫擅用大黃的特點,以及清代吳鞠通的“銀翹散”三個古代抗疫名方。其中,銀翹散中的金銀花、連翹也是連花清瘟名字的出處。由於是國內第一個防治非典的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獲准進入國家藥品快速審批綠色通道,於2004年5月9日獲准生產上市。
2005年,連花清瘟的效用“離奇”地拓展至禽流感領域。彼時,農業部動物流感重點開放實驗室研究證實連花清瘟膠囊對禽流感病毒H5N1、H9N2有明確的抑制效果,並被國家衛生部列入《人禽流感診療方案》治療人禽流感推薦用藥。
後來,霧霾天引起關注時,連花清瘟又再挺身而出。
當時的報道是這樣寫的:
國家重點實驗室曾經做了這樣一項研究,他們用汽車尾氣造成動物的肺組織損傷,然後給予連花清瘟膠囊,結果發現血液中炎性因子的含量降低了,肺組織炎性因子的蛋白表達和mRNA的表達降低了,這表明了連花清瘟可以減輕汽車尾氣引起的呼吸道炎症損傷;
河北省人民醫院也證實連花清瘟膠囊對PM2.5導致的肺部炎性損傷具有對抗作用,從而改善各種呼吸道不適症狀,“所以霧霾天一定要服用連花清瘟膠囊,消除咽部乾澀疼痛、咳嗽、咯痰等症狀”。

甚至,連手足口病,連花清瘟都有用武之地。
環球網此前的一篇文章顯示:“多項基礎研究證實,連花清瘟具有明顯抗EV71病毒的作用,同時能有效地抑制柯薩奇的增殖,抗病毒作用表現為直接滅活病毒,阻斷病毒吸附細胞和抑制病毒進入細胞之後的複製增殖。”

當然,最讓連花清瘟聲名遠揚、被大眾所熟知的關鍵節點,無疑是2020年之後那段特殊的口罩時期。其間諸多細節,想必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在此就不做贅述,畢竟“死去的記憶”不要隨便開啟。
細細想來,這20多年間,從肺炎到流感,從禽流感再到霧霾天引發的不適,連花清瘟似乎總是頻頻亮相,給大眾一種它“治百病”的印象。憑藉著連花清瘟這一拳頭產品,以嶺藥業也曾在市場上乘風破浪,業績一路高歌猛進。
資料顯示,2020-2022年期間,以嶺藥業營業總收入從87.82億元躍升至125.33億元;歸母淨利潤更是表現亮眼,由12.19億元大幅增長至23.62億元,近乎實現翻倍增長。同期,以嶺藥業的股價也水漲船高,一度觸及51.89元的歷史峰值,成為資本市場上備受矚目的焦點。

然而,商業世界總是風雲驟變,投資市場更容易原形畢露。步入2023年後,這款曾經的“神藥”以及背後的以嶺藥業,悄然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

更多“神藥”在路上
隨著那段特殊時期逐漸成為過往記憶,市場環境發生深刻變革,連花清瘟的熱度與銷量不復往昔,難免呈現出下滑態勢。
從財務資料層面來看,2023年財報清晰地勾勒出以嶺藥業當下面臨的困境。其呼吸系統類產品作為曾經的營收支柱之一,年度營收僅錄得33.05億元,相較於過往,同比大幅銳減51.9%,在企業營收結構中的比重也滑落至32.03%,令人矚目的是,這一佔比甚至被心腦血管類產品反超,後者以45.63%的營收佔比佔據主導地位。
很顯然,主力產品連花清瘟的市場疲軟,如同多米諾骨牌的首張牌,引發連鎖反應,直接拖累了以嶺藥業的整體業績表現。2023年全年,以嶺藥業實現營業收入103.18億元,與上一年度相較,同比降幅達到17.67%;歸母淨利潤更是不容樂觀,僅實現13.52億元,同比驟降42.76%,企業盈利能力遭受重創。
步入2024年,以嶺藥業面臨的市場窘境並未得到緩解,陰霾依舊籠罩。
根據中報資料,公司呼吸系統類產品的營收為12.84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30.88億營收下降58.42%,營收佔比也降至27.88%。這直接導致2024年上半年,以嶺藥業總營收同比下降32.19%,僅為46.04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66.97%,為5.30億元;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67.24%,為5.05億元。
到了三季度,以嶺藥業的業績頹勢還在持續。
財報顯示,以嶺藥業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3.65億元,同比下降25.76%;實現歸母淨利潤為5.5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68.46%。這一業績資料直接創下了公司近幾年最差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以嶺藥業在2023年年報和2024年半年報中均強調,“社會庫存高企導致的市場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了公司的業績。這點從以嶺藥業的存貨可看出稍許端倪。
以嶺藥業財務資料清晰顯示,2020年至2023年期間,公司存貨價值呈持續上揚態勢,分別達到15.80億、16.73億、20.22億、24.59億,這無疑從側面反映出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對公司運營層面的衝擊。

更為棘手的是,以嶺藥業當下不僅面臨著核心產品銷量的顯著下滑困境,在產品端盈利能力層面同樣遭受衝擊,毛利率呈現下滑勢頭。2024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已經跌至53.39%,相比早幾年同期的超過60%的資料,跌幅明顯。

毛利率的下滑與原材料價格關聯頗深,以嶺藥業相關檔案顯示:
“部分中藥材如蟬蛻、黃連等藥材價格同比漲幅明顯,整體看,公司所需中藥材價格同比22年及去年同期來看仍處於相對高位,全年毛利率跟中藥材價格和產品結構直接相關,具體還需再觀察。”
如何走出困境?以嶺藥業的答案,就是加大研發,希望炮製出下一個連花清瘟。
事實上,以嶺藥業這幾年在研發投入上確實砸了些錢,2020至2022年以嶺藥業研發費用保持高速增長,分別為6.54億元、7.92億元、10.32億元。直至2023年起,可能是受業績壓力拖累,以嶺藥業的研發費用才出現收窄,為8.53億,同比下降17.33%;2024前三季度同比再降3.67個點,為5.72億元。
再看看他們的成果,以嶺藥業表示,計劃每年申報1-2個品種。
去年,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通絡明目膠囊”已獲批上市;
目前,治療持續性變應性鼻炎的“芪防鼻通片”和治療慢性膽囊炎的“柴黃利膽膠囊”申報新藥已獲受理;
近日,又新增1個治療感冒氣虛證的連花玉屏顆粒,正在申請開展臨床獲受理。
一通操作下來,沒準下一個像連花清瘟般的“神藥”,真的快來了。
參考資料:
子夜吶喊《是誰在鼓吹用連花清瘟防治流感?》
挪威TALK《連花清瘟又開始幹甲流了》
環球老虎財經app《以嶺藥業的連花清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