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也是中國人最具有“儀式感”的日子。

(圖:星島頭條)
就在昨天,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2024世界非遺大會上。
我國申報的春節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cctv)
這訊息一齣,不少網友戲謔道:“這下隔壁泡菜國的朋友們一覺起來豈不是天都塌了。”

(圖:抖音)
截止目前,我們國家已經有44項非遺文化申請成功,總數居世界第一!
為此通仔還特意去查了一下,沒想到咱們香港竟也還藏著不少壯觀的“非遺”。

香港首個世界級非遺
作為香港的“首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於2009年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網路)
"篤篤篤篤,撐!"
這粵劇的鑼鼓聲可謂是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成長。

(圖:網路)
很多港人兒時的記憶中,都少不了在電視前跟著名伶哼唱粵劇曲調,或是跟隨長輩到戲棚看戲。

(圖:大公文匯)
粵劇又稱廣府大戲,起源於清初。
清乾隆年間,佛山是粵劇發展的中心。
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粵劇逐漸傳入香港,並在香港生根發芽。

(圖:中國文化研究所)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廣州的粵劇藝人紛紛南下香港演出謀生。
時至今日,粵劇在香港已有百年曆史。

(圖:網路)
在香港開埠初期,中環一帶的街頭戲曲表演便成為了市民們重要的娛樂方式。
而華人聚居的上環、西環區,更是娛樂事業的繁榮之地。
1890年,香港島上環迎來了第一間戲院——普慶戲院的誕生,此後粵劇在香港日漸流行。

(圖:網路)
有趣的是,早期的粵劇舞臺曾是男子的天下。
由於當時的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演出。
甚至在1921年之前,男女觀眾都不得同座欣賞粵劇。

(圖:橙新聞)
直到1933年,立法局才修例准許男女合班,自此開啟男女同臺演出的歷史,為粵劇注入了新的魅力。

(圖:香港旅發局)
說起粵劇在香港的輝煌時期,不得不提經典電影《胭脂扣》。
影片中,梅豔芳協助張國榮學唱粵劇的場景深入人心。

(圖:《胭脂扣》劇照)
自此之後,粵劇藝人紛紛組班演出,改編了許多古代文學鉅著為粵劇劇目。
如《牡丹亭驚夢》、《蝶影紅梨記》、《紫釵記》等。
這些作品風靡一時,成為了無數戲迷心中的經典。

(圖:網路)
如今,粵劇在香港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港府會透過舉辦粵劇節、粵劇工作坊、粵劇進校園等活動,積極推動粵劇的傳承與發展,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目光。

(圖:星島頭條)
除了粵劇之外,香港還有不少有意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各地遊客慕名前來
從一個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港人承襲了嶺南文化並加以發揚,衍生出具本地特色的習俗及生活方式,代代相傳。
其中,南音、天后誕、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扎作技藝、驚蟄祭白虎等都屬於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非物質文化辦事處)
要通仔來說,其中最有意思的,還得是“驚蟄祭白虎”!
這麼看大家可能不知道是啥,但一提到“打小人”,大家就不再陌生了吧。

(圖:香港01)
打小人就是“驚蟄祭白虎”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項香港人用來驅除黴運的習俗,則在2014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圖:香港01)
每年的驚蟄,在銅鑼灣的鵝頸橋底,就會發現橋下人海如潮。
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慕名前來,好多人正在排著隊“打小人”。
現場熱鬧到甚至需要很多警員拉起警戒線來維持秩序。

(圖:香港01)
這些打小人的婆婆都是執證上崗的“打小人專業戶”。
婆婆會給你一張紙,需要寫下你想打的人的名字。

(圖:香港01)
隨後婆婆們就會念咒語,一邊用鞋底板打小人:
“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無法呼吸!打你的小人腳,打到你轉身就得逃”)

(圖:網路)
有不少朋友好奇,為什麼要在驚蟄這天來“打小人”呢?
原來是在驚蟄這一天,標誌著氣溫回升、萬物復甦。
像蟲、鼠、蟻等害蟲也開始活躍起來,連被視為“災星”的白虎也據傳會在此日開口咬人,預示著不祥之兆。

(圖:香港01)
為了祈求消災解難、擺脫厄運的困擾,古人便在這一天舉行祭白虎的儀式,並同時進行驅逐小人的儀式,以祈求一年的平安與順利。

(圖:香港01)
如今,“打小人”已不再是真正的驅邪儀式,而是成為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多到數不清
另外,香港還有不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洲太平清醮,便是其中一項。

(圖:星島頭條)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長洲島便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為期三天的慶典活動涵蓋了酬神祭幽儀式、舞龍舞獅以及紙紮神像等活動。

(圖:東網)
而中秋節的坑舞火龍,則是香港島大坑村獨有的民俗奇觀。

(圖:香港旅發局)
相傳在19世紀80年代,香港島的大坑曾發生瘟疫。
為消災解難,村民們紮起火龍,插滿香枝,在中秋之夜舞動火龍繞村遊行,以祈求瘟疫消散、闔家平安。

(圖:大坑火龍文化館)
如今,這一活動已成為中秋佳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賞。

(圖:大坑火龍文化館)
大澳龍舟遊湧,則是端午節期間大澳漁村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每年端午節大澳的三個傳統漁業行會舉辦的傳統“龍舟遊湧”宗教活動。

(圖:香港旅發局)
行會成員會在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著龍舟到大澳四間廟宇“接神”,並返回各行會供奉祭祀。
端午節當天更是熱鬧非凡,當天的遊神活動是一個傳承歷史超百年的獨特祭祀活動。

(圖:香港旅發局)
此外,涼茶、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香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圖:香港01)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香港歷史的見證,更是香港文化的靈魂。
它們讓香港這座城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依然保持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那麼大家最喜歡香港的哪一項非遺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