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逃不過加徵關稅的後果

經濟學人認為,儘管市場對特朗普關稅政策反應平靜,但不斷上升的關稅和政策不確定性,正逐步削弱美國經濟活力,並可能推高未來通脹水平。下面是他們的詳細報道,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美國逃不過加徵關稅的後果
今年4月,特朗普釋出新一輪加徵關稅的決定,引發市場劇烈震盪。但幾個月後,類似的關稅威脅卻只引起了輕微反應。7月7日,特朗普向14個國家發出威脅信函,稱將於8月1日起對其徵收“對等關稅”,其中對日本和韓國的稅率高達25%。次日,他又表示將對銅產品加徵50%關稅,未來甚至考慮對藥品徵收最高200%的關稅。然而,除銅價短期上漲外,股市和債市基本保持平靜。市場情緒從最初的恐慌,逐漸轉向冷淡甚至無動於衷。
不少人對此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有人認為特朗普並不打算真正落地這些政策,畢竟4月那波“解放日”關稅也大多被推遲,眼下的威脅更像是談判籌碼而非實質行動;也有人認為,雖然關稅陸續生效,但實際經濟衝擊小於預期;還有觀點認為,一旦市場或經濟真的受到衝擊,特朗普自然會踩剎車,因此無需過度擔憂。這些看法雖然流傳甚廣,卻相互矛盾,而且存在誤判。
事實是,儘管特朗普在部分高調政策上有所剋制,美國關稅水平仍在穩步上升。目前的平均關稅已從去年的2.5%攀升至10%左右。如果8月的計劃如期實施,整體水平將升至16%至17%,接近4月那次引發市場恐慌的20%上限。即使在與英國、越南等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中,所保留的關稅水平也遠高於年初標準。此外,為了支付“大法案”所帶來的財政缺口,聯邦政府日益依賴關稅收入。
這些關稅已經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實質傷害。從表面看,通脹似乎仍在控制之中,但從進口價格變化可以看出,美國企業實際上承擔了大部分成本。許多公司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選擇在短期內不漲價,並寄望於未來政策緩和。而這種緩衝主要來自年初提前囤貨。一旦庫存消耗殆盡,企業勢必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推動價格上漲,預計到年底美國通脹率將超過3%。與此同時,消費與零售表現持續低迷,全年經濟增速可能僅為2024年的一半。
寄望於特朗普在出現風險時自動退讓,其實是一種自欺。市場反應越平淡,政策就越可能得以持續推進。與其說特朗普在規避“懸崖式”衝擊,不如說他正在採取一種更隱蔽但持久的“溫水煮青蛙”策略。經濟可能不會一夜之間崩潰,但潛在增長動能將被持續侵蝕,就像脫歐後的英國經濟那樣低速徘徊。
一些原先最擔心的後果,比如各國的報復性關稅,確實沒有大規模發生,特朗普也因此認為自己在雙邊談判中握有籌碼。尤其面對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小經濟體,他的確擁有一定優勢。但如果美國把關稅變成一種隨意談判的工具,反而會引導企業把資源用於遊說政府、爭取豁免,而不是提升產品與服務。更重要的是,長期的不確定性本身就會逐漸變成一種經濟成本,抑制企業投資與創新。
眼下,不少企業和國家仍處於觀望狀態,尚未全面調整戰略,因此傷害看似不明顯。但這種沉默並不意味著無害,隨著時間推移,不確定性將轉化為實質性的拖累。或許市場已經適應了特朗普的高調政治表演,但美國經濟終究無法逃避這些政策帶來的代價。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