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大街”的原版娃,為何最終卻高開低走?

作者: 小媛老師
關於作者:
美國矽谷公立小學老師
美國雙語教育學碩士
分享美式教育經驗談
座標加州,10年教學經驗
自從去年的英語新教材改版,家長們蜂擁而至,全都跑去搞“原版啟蒙”,似乎原版啟蒙是應對如今新課標、新教材的唯一救命稻草。
但是群裡有家長卻發出了疑問:我家孩子已經刷分級堅持1年了,為啥還是沒有起色?
於是家長開始猶豫、開始糾結,這原版路線是不是也不好使了?
好不好使,我們一會兒再說,但這位家長的“疑惑”出現在千千萬萬家長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直播的時候,家長會問出好多相似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出自不同人之口,但其背後的隱藏含義出奇的一致:
“我家孩子磨耳朵堅持了半年,還是不開口怎麼辦?”——只聽不說,這路線對嗎?(隱藏含義)
“我家孩子是不是要抓緊學自然拼讀了?”——別人家都在學,我家不能落下呀!先學起來再說!(隱藏含義)
“零基礎推薦哪套原版教材,Power up好不好”—— 原版啟蒙一定要趕緊開始原版教材呀,老師給我推薦一下,到底選哪套?(隱藏含義)
英語啟蒙可以說是最沒有門檻的學科,現在是個人都能支起攝像頭,拍個短影片,跟家長講解英語啟蒙的理論,難怪家長們問出的問題都出奇的一致背後反映出的卻是好像很懂原版啟蒙,但又不完全懂
所以很多家長在執行“原版路線”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
有了偏差怎麼辦?有的來直播間求助,各種搜尋各種研究,直到找到正確的路線方法。
有的直接堅持不住換路線了,改學《新概念》好了?
這也是為什麼好多原版娃會高開低走,一開始說好走原版路線呢,但中間就不堅定了,這種不堅定大多來源於家長對於“效果”的執念——為啥堅持了這麼久還是不開口?為啥考試中的語法題還是沒做對?
要知道,原版路線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任何操作中的偏差和著急,都有可能讓路線偏移,偏移了咱們拉過來,最怕的是直接不搞了,那才是最可惜的,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功虧一簣了!
花點錢是小,耽誤不起的是孩子的時間!
今天就花點時間,跟大家總結一下原版啟蒙中的幾個“偏差”,讓您遇到時不慌亂,堅持下去便會撥開雲霧見月明。
偏差1:原版啟蒙≠原版教材
前兩天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聊什麼時候開始學原版教材,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檢視→0基礎可以學“原版教材”嗎?DeepSeek的回答,讓我徹底驚呆!
今天繼續拿出來說,就是因為這個認知偏差,太多人有了,首先從名字上就感覺兩者必須畫等號,原版啟蒙不學原版教材,學什麼?
其實歸根結底,這個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教材的問題?
我們舉個小例子,一個美國7歲的孩子,想要學中文,你怎麼教他呢?
是拿來人教版一年級的語文課本,讓他開始學課本上的文字和課文嗎?我們看看一年級人教版的課文長啥樣:
別說是美國小朋友了,就是咱們中國孩子都不一定能讀懂!
所以0基礎上來直接學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誤區。
但是為什麼這個誤區一直伴隨我們左右呢?首先我們很多80-90後家長從小都是靠教材學英語的,所以我們天然對英語教材有著過度依賴;
另外就是機構課最喜歡搞教材,因為好教!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照著走就行,老師備課也容易。你讓機構自己開發一套原版路線,這其中的教研能力,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搞出來的!所以圖個省事,教材課最好教。
但是從語言學習的底層邏輯來說,對孩子的學習傷害卻很大。
零基礎到底應該學什麼?應該搞聽說和大量閱讀。這些不是機構課能做的,校內也只不上,只能靠家庭。
什麼時候學教材,DeepSeek和我們多年教學的經驗基本一致,400-500L藍思值以上,再銜接原版教材,這才是正宗的原版路線呀!

偏差2:磨耳朵一定要聽懂

原版路線的第一關,就是磨耳朵拉聽力。
有些家庭,這一關都沒挺過去,因為怕孩子沒聽懂,白聽了。
語言學習不同於其它學科,一定要每道題搞得透透徹徹,才算學到了,不然就是浪費時間。
語言學習卻不同,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在量變的過程中,又存在著一個模糊到清晰的漸變。
大家都聽過“可理解輸入”,這裡的可理解並不是要100%理解,語言學家克拉申博士對於可理解性輸入的定義是: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透過理解所聽內容和所讀內容,進而習得語言。

可理解輸入中有個著名的i+1的理論,語言輸入的難度應比學習者當前的水平(i)稍高一點(+1),既不會完全聽不懂而喪失興趣,也不會太簡單而缺乏挑戰。
所以一篇聽力語料,孩子已經100%聽懂了,反而不適合他了,而是要轉向稍難一點的材料。
如果完全聽不懂呢?0基礎當然完全聽不懂,但是透過場景,畫面和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只要他能大概聽懂就可以。
家長要做的是觀察孩子的狀態,只要孩子能看得進去,就讓他看讓他聽,他在一點點吸收。
給孩子直接翻譯是可理解輸入的大忌,因為翻譯會直接破壞孩子的思考,慢慢形成畫面英文中文理解的閉環,直接影響了孩子用英文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英語思維的建立。
正確的英語思維閉環應該是:畫面—英文—理解
偏差3:高估自然拼讀的威力

自然拼讀固然好,美國娃從幼兒園開始學,一直學到三年級。
但是對於咱們二語學習者,自然拼讀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好!
首先,學習自然拼讀有個重要前提:足夠的聽力詞彙量!你想人家美國娃,5歲才開始學自然拼讀呢,至少4000-5000聽力詞彙了,這時候學自然拼讀幫助他快速閱讀。
因為自然拼讀是聽力詞彙到閱讀詞彙的橋樑
但是國內家長一聽“見詞能讀”,恨不得零基礎就開始學自然拼讀了,不小心掉進了自然拼讀的一個深坑——會拼、會讀、但完全不知道意思!
另外就是自然拼讀學太快,現在好多英語老師都在教自然拼讀,因為有市場,正中家長們的下懷——見詞能讀,聽音能寫,所以這些課程都教的很快,但是卻只學了皮毛
這裡的“皮毛”指的是學了規則,良心一點的會帶你在單詞句子中帶你練一練,但在閱讀中的應用是遠遠不夠的。
你想人家美國娃自然拼讀還要學3年半呢,咱們原本聽力詞彙就不夠的中國娃學3個月能學好嗎?
所以不要再執迷於自然拼讀,還不如花時間先來搞聽力、大量閱讀,至少具備800-1000個聽力詞彙的時候,再學自然拼讀才有意義!
另外就是要放在解碼書中練,這裡家長可能會有疑問:先學自然拼讀還是先刷分級
這個問題我認真想了一下,就拿美國孩子來說,他們在幼兒園階段讀的分級就就是解碼書,相當於他們0基礎閱讀能力的孩子,上來不是讀分級,而是讀解碼書。讀解碼書的目的也是讓孩子練自拼的。
所以如果您問我:先學自然拼讀還是先刷分級?我的回答應該是先學自拼,但是學自拼的時候也要讀分級,這裡的分級是解碼分級!
至於RAZ、牛津是什麼時候開始刷?可以等孩子自然拼讀比較紮實的時候,至少具備500-600個拼讀詞彙的時候,再開始系統的刷分級也不晚。
這時候我們就不用從RAZ的AA級開始刷了,可以直接銜接B級別往上走也可以。
那麼B級別之前完全不碰分級嗎?大可不必,因為分級讀物也是極佳的聽力材料啊!聽分級,拉聽力可以提早做起來,這樣也不會浪費我們買的任何一套分級讀物。
這下,語言學習的思路不就出來了:先來拉聽力,聽力詞彙800-1000時開始學自然拼讀,而且結合解碼書做閱讀,再學自拼的過程中,依然要堅持聽力積累。等到具備500-600個拼讀詞彙時,再開始刷分級,從B級別開始就可以,一路向上,記得聽力詞彙繼續拉。
最後想說的是,原版啟蒙固然好,但是確實靠提前規劃,這個任務只能靠家長!
另外就是要執行,語言學習就像沙漏,蓄積足夠的沙子才能慢慢溢位,而且急不得。越著急,越容易動作變形,適得其反。
最後就是要堅持,語言學習需要落實到每一天,不然再好的方案都只是紙上談兵!
🌈 這條原版路線的方法,我在直播間每天都在分享,歡迎大家下方預約收聽
 End
課程推薦
1.閱讀指導師課程!家庭必修班+職業認證班,讓每個家長成為孩子最好的閱讀老師!3.31日前報名有早鳥價~
請點選下方圖片瞭解▼
2. 閱讀流利度訓練的天花板,有這一套就夠了,從小學一路拉到高三!
請點選下方圖片瞭解產品▼

前 期 閱 讀

💛 點下方“閱讀原文”,瞭解美國公校老師線上課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