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連瑞士捲都不配吃嗎?”

一夜之間,“瑞士捲難題”席捲全網。
你以為碰上數學題,看完發現它是生活題。
某天,一位全職媽媽採購了一盒8個裝的瑞士捲,兒子和女兒各吃了2個,老公回家後吃了2個,最後2個被放進了冰箱。
等一天忙完,孩子也哄睡了,她拿出剩下的瑞士捲,準備吃掉,慰勞自己。
結果被老公嚴肅地批評了。
影片裡,她拿著一塊瑞士捲,不解地對著老公發問:“你說吧,我怎麼就不能吃了。”
老公冠冕堂皇地打著“為你好”、“為孩子好”的旗號,說出了他的歪理:
“作為父母,你吃飯的時候多吃點,對孩子吃飯也有好的影響。”
“這是零食,不是飯你知道嗎?”
又拔高價值,站上了道德高峰:
“你吃了這零食,孩子就沒得吃了呀。”
言下之意顯而易見。
無非是覺得她不該吃,應該留給孩子吃。
如果他說這話前,沒有自己吃掉2個瑞士捲,恐怕還稍微能有點說服力。
全職媽媽大約也是這麼想的。聽罷對方的發言,她緊接其後開口反駁。
先是為零食正名,“我吃飽飯依然可以吃”。
再為自己維權,“你讓我聽你話在家做全職媽媽,你連這點蛋糕都供不起了嗎?”
老公拒不承認自己是這意思,又講不出所以然來,只好打出普攻:“你又想多了吧?”
然後搬出為人父母的身份,看似語重心長地感慨:“把好的省給孩子吃有錯嗎?”
乍一聽挺有道理的,但是同樣作為父母,為什麼非要媽媽省這一口,而爸爸就不用呢?
這位媽媽可能也想不明白。
最後,她略帶哽咽地說:“我已經為孩子做得夠多了,我沒有那麼偉大。
然後把瑞士捲塞進自己的嘴裡。
她有沒有從蛋糕裡嚐出甜味,我不知道。反正網友們看完影片,覺得挺不是滋味的。
很多人指責這老公不靠譜,完全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典範。
前有劉星分餅,現有老公分瑞士捲。
共同點是,都不講武德。
不少人試圖分析這老公的底層邏輯。
“都是當父母的,都要為孩子省,但我賺錢養家所以我能吃,你在家沒收入你不配吃。”
自然而然地,不少人感慨,果然不能放棄工作當全職主婦,人還是要有自己的事業。
否則就會逐漸喪失在家庭裡的話語權。
這確實是當下很多全職媽媽的困境——他們對家庭的付出,沒有被看到。
說實話,全職媽媽的出現是分工的結果。
多數是因為孩子沒人照顧,所以她們放棄工作,留在家裡,承擔家務。反過來看,正是因為她們的付出,才能讓另一半全心投入工作。
但由於這種付出是隱形的,無法透過價值和金錢來衡量,導致很多人在迴歸家庭後陷入了地位不平等的境地,不得不看人臉色過日子。
這也是大家現在不想結婚,更不想生孩子的原因之一。你進入小家庭後,就很難避免在生活和家庭中尋找平衡的問題。
既然如此,索性放棄後者。
至少你在工作中付出,是可以得到報酬的;你給老闆打工,是能創造GDP的。

難怪不少人看完影片後感慨,還是不結婚好啊,買一盒瑞士捲,自己想吃幾個吃幾個。
濃情蜜意時,對方會說“我養你”;等到情消意散後,這句話就成了“我養的你”。
只多一個字,但意義完全不同了。
原本呢,雖然很多人覺得這個影片是擺拍,是劇本,是故意挑起網友情緒。
還搞得網信辦還特意上門調查。
我是覺得如果確實能讓人看到全職媽媽的一些處境,也或許是不錯的結果。
但網友們的關注點總是與眾不同。
他們把“瑞士捲怎麼分”玩成了愛情測試題。
彷彿能夠透過這種方式檢測自己的另一半是否靠譜,是否有情有義。
一時間,幾乎全網的老公都在忙著做題。
有的積極表現,只求半塊嚐個味道。
有的把孩子排除在外,實力演示什麼叫做“孩子只是一場意外”。
彷彿瑞士捲只是他們調情的工具。
還有的表示具體情況具體區別,還得看瑞士捲到底是救命的食物,還是普通的零食。
更聰明的,直接寫好劇本,準備進軍直播帶貨行業,立志要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當然,大多數人問問題的時候,肯定也沒想太多,無非就是隨口一問,讓對方說點漂亮話來討自己歡心,得到一些情緒價值
有人把這描述成主體權的出讓,我覺得多少有點過於上升高度了。感情中的男男女女相互問點沒有營養的問題當情趣,多正常啊。
但攔不住真有人把這當成了一場考試。
非要要獲得預期的答案,才能證明感情存在。
而一旦內容與預期不符,那結果就是。
一拍兩散。
仔細想想彷彿也不意外。
畢竟感情這東西看不見摸不到,人們總是需要一些輔助手段來印證它的痕跡。
網路上也從不缺少那些千奇百怪的愛情測試,和堪稱“教科書”般的擇偶標準。
那些描述中,滿分男友需要擁有超能力,如此才能隨時響應女友需要出現在門口,能在每個紀念日送上無法被預測的驚喜和禮物。
他得願意深夜出門買來突然想吃的冰淇淋,第一時間接通電話,永遠把女友放在第一位,還要能敏銳地從每句話中抓住重點。
滿分女友也不逞多讓,在外要顧全男友的尊嚴和體面,在內要照看他的生活和起居。
她要溫柔,要穩重,要大氣,要體諒男友的事業和愛好;她也要嬌俏,要靈動,要適當的脾氣,才能滿足男友的佔有慾和保護欲。
偌大的網路世界裡,所有的感情都可以被結構成0與1,好似只需要幾道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判斷出對方是不是值得相伴終身的人。
更有甚者,還會主動出擊,瘋狂試探。
比如,告訴對方自己不小心用眼線筆弄髒了襯衫,正確的反應應該是“馬上買新的眼線筆”,否則就是沒用心、不在乎。
或者,偷偷毀掉女朋友珍惜的口紅,或者剪掉她的頭髮,如果對方的反應太過激,那一定是更愛物品,而不是更愛男友。
更進一步。
還會刪掉對方的遊戲存檔,或論文資料。
好像一定要把自己和其它某些東西放在一起作比較,才能佐證自己有被在乎。
想起從前的話本里寫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吃光了山上的野菜,才等到薛平貴。
可準備接她回宮前,薛平貴還不放心,要假扮成浪蕩子試上一試,看看她是否忠貞不二。
這還不夠。就算王寶釧拼死抵抗,薛平貴還要步步緊逼,質問寶釧為何不隨他而去。
直到問題都得到滿意的答覆,薛平貴擺出深情款款的姿態,與她相認,封她為王后。
看來,薛平貴才是測試屆的祖師爺。
如今,遍佈陷阱的測試不僅層出不窮,還伴隨著時代的變化推陳出新。
最初是直白的提問:“物件和父母一起落水,先救哪個?”“副駕駛上有沒有坐過別人?”
後來就變成了單純的判斷,沒有第一時間回訊息是不關心,沒有主動道歉是不在意。
有陣子,測試的身價水漲船高,逐步延伸到“女朋友要我出彩禮,是不是不愛我”。
而現在,“我能吃幾個瑞士捲”儼然成為了最新潮的測試代表,還顯得有些消費降級。
畢竟彩禮和瑞士捲,孰輕孰重,顯而易見。
而在這種測試和試探的轟炸下,愛情淪落為一種模式化、可量產的套路。
只要按照標準答案去做,人人都能扮演百分百完美的伴侶,擁有被羨慕的愛情,但這種完美本身難道不是一種假象嗎?
可惜,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愛情也是其中之一。錯把套路當愛情,並不值得讚頌,只讓人覺得可悲。
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不少人總對感情抱有幻覺,相信“愛一個人,就要包容對方的所有”。
認為真正的感情就是無條件的妥協,就是即使生氣痛苦,也要順著你、哄著你、愛著你。
難怪網上會出現那種愛情檢測服務。
裝扮成陌生人,去試探對方會不會主動新增好友,聊了些什麼,是否有過界的表達。
這顯然很不可理喻。
所有感情都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基礎之上,所有的“無條件”都僅僅是“沒有達到底線”而已。
更何況,如今這個時代,愛情是奢侈品。
大家不願意談感情,只想去談價值、談收益,沒有人為愛情去犯蠢,因為那被認為不值得。
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試探的呢?
反正婚姻的本質是談生意,又不是談感情。最終能讓人牢牢被綁在一起的,只會是利益。
聽起來很世俗,但這就是真相。
你看結婚不就是這樣嗎?
就相當於兩個人一起開公司,是彼此形成合作性質的夥伴關係。
往後的每一件事,辦婚禮、買房、買車、養孩子、投資家庭等等,都是在合作專案。
所以說婚姻從來都是財產關係,是商業關係,和愛情實在不大。結婚更像是上市公司合併,而且是非常簡單粗暴的那種。
帶入開頭的瑞士捲事件。
背後隱藏的問題同樣是因為,雙方在家庭這個合作專案裡的利益分配出現了分歧。
一方覺得我對家庭的投資更大,我應該得到的回報更多;而另一方覺得我不是沒有投資,只是我的投資價值被踐踏了,而已。
所以說。
如果想在婚姻和感情裡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用那些花裡胡哨的題目去篩選另一半,或者賭運氣般讓對方一直愛你,都行不通。
只能是增加自己在專案中的籌碼。
雙方合作搞專案,總得兩邊勢均力敵,各有所長,才能合作得長久,合作得踏實。
現實中的婚姻也一樣啊。
而全職媽媽的困境則在於,她們做得再多,做得再好,都沒有轉化為直觀的價值。
更不被認為雙方有平等的地位。
遺憾的是,除了呼籲,除了她們自己走出來,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去改善主婦們的處境。
於是熱度過後,主婦們依舊被困在瑞士捲這樣的生活瑣事裡,守著家裡這一畝三分地。
只有賣瑞士捲的超市,贏麻了。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4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還會拉微信群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