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2024年,核藥毫無疑問是新藥研發領域備受矚目的“明星”——海外藥企紛紛重金佈局,臨床研發和投融資熱度不減,臨床端也期盼核藥能夠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希望之光。
“實際上,核藥的範疇很廣,但核藥前加上靶向二字,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和意義。”晶核生物創始人、CEO餘海華博士介紹,靶向核藥利用靶向分子攜帶高能量放射性同位素,可以選擇性殺傷和治療腫瘤,有潛力成為中晚期腫瘤的重磅療法之一。
2021年,餘海華博士和其他3位經驗豐富的藥物研發科學家一同建立晶核生物,專注於視覺化診療一體靶向放射性核素療法(TRT)的研發。
今天,晶核生物宣佈完成A+輪融資,這是公司繼2024年7月A輪融資之後半年內完成的第二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三一創新和中金資本旗下中金諾思格基金聯合投資,老股東高榕創投繼續追加投資。高榕創投於2022年領投了晶核生物天使輪,並在後續融資中持續加持。
餘海華擁有超15年新藥研發經驗,曾任GSK資深科學家及華益核藥平臺負責人,曾負責和參與多項診斷及治療核素藥物研發。CTO王羽博士擁有20多年美國新藥研發經驗,曾任Endocyte核藥研發負責人,主導推進引發全球TRT熱潮的Pluvicto專案,該專案後被諾華以21億美元收購。
近期,餘海華和我們分享了TRT藥物背後的創新機制,以及晶核的研發旅程。

以下是餘海華博士的分享(經編輯):

TRT療法:新的“兵家必爭之地”?
“因為看見,所以相信”,靶向核藥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所謂靶向放射性核素療法(TRT),是將靶向配體(如多肽或小分子)與放射性核素偶聯後,精準遞送到病灶,產生的射線能量快速殺死病變細胞,因此能夠滿足癌症患者對晚期轉移病灶進行治療的迫切臨床需求。
此外,TRT療法能夠實現“診療一體化”,這一點對於臨床治療意義重大。治療前可透過核素顯像技術對腫瘤進行定位和評估,治療過程中可以有效監測藥物的分佈和療效,實現了診斷與治療的有機結合。

如此變革性的治療方式,吸引大型跨國藥企紛紛進入該賽道。從諾華、BMS,到禮來、阿斯利康、強生等等,都正透過收併購或戰略合作加碼創新核藥研發。
其中,諾華兩款TRT新藥的成功上市和出色表現,令行業為之一振。尤其是治療前列腺癌的藥物Pluvicto,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銷售額達10.41億美元,已躋身重磅藥物行列。
這也加速引爆了全球靶向治療型核藥的市場。根據MEDraysintell資料,2022年全球核藥市場規模約為70億美元,其中診斷藥物佔據主要市場;隨著越來越多的治療性藥物上市,2030年全球核藥市場有望達到300億美元規模。

“歸根結底要看臨床價值”
靶向核藥受到巨大關注,歸根結底要看這種全新的療法,究竟能為臨床帶來多少價值?
核藥開發的過程中,核心要考慮兩個問題——診斷+治療。晶核在開發TRT藥物時,針對一個靶點或者一種適應症,採取的策略是“一個配體、兩種用途”。

治療前,配體與診斷核素透過Linker偶聯後抵達病灶,隨後利用PET-CT或SPECT等醫療器械檢測訊號,能夠精準對病患情況做出診斷,例如病患腫瘤發展的階段、病灶的大小、轉移範圍等等。此外,也可以完全動態瞭解到藥物從開始注射到最終藥物衰變的整個過程,進而分析藥物進入人體之後跟腫瘤之間有沒有作用反應,完全視覺化地評估用藥效果。
這意味著TRT新藥在進行臨床入組時,能夠精準判斷某位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或者說可以完全匹配藥物與患者之間的一對一關係,因此TRT藥物入組的精準性是革命性的。
與此同時,相同的配體和Linker,可以切換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即把診斷核素切換為治療核素,抵達癌細胞後高度精準射殺癌細胞,實現精準治療。
至此,TRT藥物實現一配體兩用,可見即可治,最終達成診療一體化。
對比現有靶向療法,新一代TRT具有靶點選擇廣、機制明確性強等優勢。此外,TRT還展現出“交叉火力”效應(消滅周圍未被靶向的癌細胞)、差異化細胞殺傷機制、不易耐藥等多重優勢。
藥物科學家也在探索TRT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一些“冷”腫瘤對PD-1、PDL-1沒有響應,透過核藥的能量照射之後,有可能轉化為“熱”腫瘤、實現免疫應答。放眼前路,我們還有非常多的工作可以去做。

加速研發背後:團隊與創新技術平臺
晶核成立以來快速構建了完整的核藥研發鏈條,並且一年半內實現管線從零到IND,多條管線快速推進,這得益於創始團隊紮根產業、彼此互補的研發經驗。
晶核CTO王羽博士2013年起涉足核藥領域,主導推進Pluvicto專案;藥化SVP王彥軍博士,曾於Progenics 、Siemens分子影像中心負責靶向放射藥物開發;生物SVP何進秋博士,曾供職於Roche、GSK等,領導及參與30多個新藥開發,他將ADC的很多研發理念借鑑到核藥領域。
豐富的診斷性核藥與治療性核藥的研發經驗,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以及希望在新興重磅賽道上實現中國創新的願景,讓我們共同走到一起。
成立以來,晶核也不斷選拔與培養核藥人才,逐步構建了一支從臨床前到臨床的階梯式隊伍。
目前晶核已構建了靶向核藥開發的專有技術平臺,包括J-Linker多功能偶聯平臺、配體篩選平臺、同位素標記平臺和影像評價平臺。其中,透過J-Linker多功能偶聯平臺,可以有效提高藥物在疾病部位的暴露量,並降低其它器官的暴露量,進而為晶核生物研發管線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更寬的安全視窗。


差異化管線,快速進入臨床試驗
依託創新平臺,晶核已經打造多條差異化靶向放射性核素療法管線,包括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管線。我們也憑藉豐富經驗將產品快速推進至臨床試驗,展現出行業領先的研發效率。
其中,晶核生物首條實體瘤管線JH02臨床前研究資料顯示,相較國外同類型產品,JH02具有顯著優勢,包括更高的安全性、更優的治療效果以及更簡單的生產工藝,同時該藥物在中低表達的模型有較明顯優勢。
JH002於2023年6月、7月分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的默示許可,開展用於治療PSMA前列腺癌的臨床試驗。這讓晶核生物成為國內首家在TRT領域管線中美雙報獲批的企業。目前JH02的I期註冊臨床已經完成全部入組工作。
此外,晶核生物針對多腫瘤適應症診療一體分子JH04已經完成了診斷的IIT(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臨床研究入組,治療IIT正在開展,IND申報正在快速推進中。
接下來,我們也將進一步推進JH02的臨床工作、JH04的IND申報及臨床開發,以及後續多個全球創新管線臨床前研究和IIT研究。公司也將繼續推進全球化佈局,包括海外臨床及專案海外權益的合作開發。

總體來說,核藥管線在全球範圍仍屬於早研階段,我們希望能夠在TRT創新發展的“快車道”上繼續跑出加速度,最終站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創新核藥的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