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樹媽媽
來源:成長樹(ID:chengzhangshu99)
◐
前陣子無意中刷到一位江蘇家長的發帖,內容特別有爭議。
他說兒子高考結束,就把放在兒子房間6年的監控拆了下來了,還配文:“感謝監控陪了兒子六年”。

在帖子下面的評論區,網友自動分成了2個陣營,吵得不可開交。
有家長說:“我家也裝了!其實不是不尊重孩子,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是跟手機、電腦、遊戲在較量。”
還有網友吐槽:“一句都是為你好,可以做出多麼離譜的事”“窒息感滿滿”。
我看完想起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黃燈老師的一段話:
“我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場慢性炎症, 中小學時代服下的猛藥、抗生素、激素,到大學時代,終於結下了漠然、無所謂、不思考、不主動的惡果。學生內心的疲憊和大學時代的嚴苛壓力,成為他們精神生活的底色。”
雖然說孩子肯定要適度的提醒和監督,但時刻把孩子放在攝像頭之下,隨時隨地檢視他們的在做什麼,卻無異於在侵犯孩子的心理空間。
事實上,他可能不僅沒如我們預期的上升,反而會帶來一系列更嚴重的後果。
01
過度“關注”
是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
之前網上有過一個小調查,問孩子們的煩惱。有幾條留言挺有代表性的:
“為什麼我一被父母盯著,就做不下去題了?”“父母扒門縫偷看時,我就裝出一副認真看書的樣子,其實什麼也沒學進去。”
在環境心理學裡其實證明了這點:人,需要一定的空間距離。
當個人空間距離被大幅縮短時,人的內心就越不安全,越傾向於逃避。
一個人做什麼都很自在,可只要一被別人注視,就會覺得哪裡都不對勁兒,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客體化”,就是說人被凝視的時候,心理上就自動淪為了別人的客體和工具。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會感覺父母把自己當做一個學習的工具,而學習更多是為了父母,而不是自己。

到最後他不知道自己愛好什麼,未來有什麼追求,內心一片迷茫。
不光如此,從心理學層面來說,這種“注視”容易讓人產生被監控感,還會把別人關注的行為看成是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
這種心理暗示,就解釋了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厭煩父母,討厭學習的。
他表面上順從父母,看著很乖,但內心無比抗拒父母的“監控”和壓迫。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主宰他一切的人生之王,稍有偏池就會被指責,一來二去就產生了逆反心理,自驅力也消失殆盡。
這種不請自來的“關注”,對孩子來說,實際是一種“干擾”。
02
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咱們父母,教育都是需要保持一些空間感的,就像周國平所說:“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在《超級育兒師》裡有個叫龍威的孩子,在體育方面是個牛娃,拿到了當地青少年溜冰的總冠軍。
但這個朝氣蓬勃、充滿自信的少年談起學習的時候,就立馬萎了。

媽媽爆料說四年級往後,孩子幾乎每門功課都不交作業,考試零分。
影片裡媽媽全程著急上火,起初是幾句簡單批評,然後叉著腰指責,問了孩子幾遍還不會的時候,就用小鞭子抽他。
育兒師說,龍威寫起作業來戰戰兢兢,沒辦法接收有用的資訊,因為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害怕上了,生怕不小心犯錯會被媽媽罵。

作家尹建莉曾說:“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骨子裡是不喜歡監工的。”
過度陪伴往往造就了一個怪圈:越盯孩子越出錯,父母生氣孩子又自責,久而久之,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不高,慢慢變得厭學。
陪兩個女兒一路走來,我最深的感受是,可以盯,但不可過度。
想讓孩子找回自身的主角感,正確的開啟方式不是“用力”,而是“用心”。
01
知乎上曾有一個熱度很高的提問,“家裡有一對滿分父母,是什麼體驗?”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在這樣的家庭裡,感覺壓力特別大,絕對不能出任何差池,所以自己也從不嘗試做沒把握的事。”
如果孩子每天都憂心忡忡父母去糾正他的錯誤,去幹預他的選擇,又要時刻應對家長的暴脾氣,他怎麼把心思都集中在學習上呢?
從孩子的視角來看,每天只有被安排、被催促、被糾正,他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一切學習的動力就都來自於父母的外部驅動了。
我們不必對孩子的管教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相信他有自我糾錯修正的能力。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說:“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要改變所有的教育方式,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同事一樣尊重對待。”
如果你不會隨意責罵同事、挑他毛病、干涉他的交友、不翻他的手機和記錄本,那麼也請同樣對待孩子。
尊重是彼此的,當孩子得到尊重時,也會慢慢對你開啟心門。
其實,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做個什麼樣的人。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不是監工一樣存在的父母,而是開明共情的父母。
給孩子一個遊刃有餘的空間,喚醒他內在的自我驅動力,他才會更加專心的做好每一件事。
02
“不會寫的字,先查字典,不要喊媽。” “不會的題目,多讀幾遍認真分析,不要喊媽。” “有困難,請第一時間嘗試自己解決!”
起初,孩子們覺得有些無聊,可沒多長時間他們就把這些當成了玩具,還玩起了角色扮演的遊戲。
你要相信孩子的潛力和創造力,他有能力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和處理好問題。
03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到過“漿糊邏輯”,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就像漿糊一樣,混亂一團。
若父母用這種漿糊一樣的愛去愛孩子,會讓孩子慢慢喪失原有的能力。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30歲的海龜,分享了被母親掌控的人生。
他獨自在國外留學8年,可每次回家媽媽還是要管他如何洗手,擦手用哪條毛巾。
每次兒子交了新的女朋友,媽媽總要審問一番,然後就“雞蛋裡挑骨頭”:這個瘦了、學歷不高,那個胖了、家境一般。
一旦他和女友出現矛盾,媽媽就催促分手,還叨嘮“這個坎,你心裡肯定過不去。”
當他反抗“能不能別干預我的情感”,母親又會責罵他“真是有了媳婦忘了娘”。
每次受了女友和母親的夾板氣,他都左右為難,長期下去失去了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心理學家李雪說,“父母控制慾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會到痛苦。”
我們說了很多次“父母的愛指向分離”,不是勸大家放棄對孩子的監督,而是提醒父母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邊界感說白了,就是明確哪些事由爸媽負責,哪些事孩子可以自己做主。
但凡不涉及原則的事,就讓孩子多拿主意,無論是吃穿旅行,還是學什麼、怎麼學。
當孩子意識到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時,學習和生活,於他而言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對於孩子來說,我們父母要做到陪伴卻不打擾,關注而不控制,這樣的陪伴才會讓孩子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成長樹,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chengzhangshu99。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關鍵詞
孩子
父母
內心
對孩子
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