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為什麼現在的大學資源很好卻改進緩慢?這些都是可以不斷討論的熱門話題。《敢為天下先》作者錢致榕以旅美物理學家身份,積極參與中國高校改革和教育的諸多實踐,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應邀出任籌建中的香港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一起,以三年時間創造了建成香港科技大學的奇蹟。
三十年過去,85歲高齡的錢致榕教授並未停止自己在中國高等教育問題的實踐與思考,在今天重啟三十年前參與建成香港科技大學的親身經歷,為的是回應和參與當下“爭一流”的大學教育和大學建設諸多問題的討論。書中既以豐富生動的故事再現了一個一流大學從無到有的軟硬體搭建過程中的諸多細節,同時透過作者和中美各大學諸多校長的溝通和交流,探討了建成一座理想的大學需要什麼理念和條件等問題。

文|呂明方
本文原刊“寧靜訪談錄”2024年12月5日
呂明方先生是H50(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創始主席,方源資本(亞洲)有限公司合夥人。他先後出版多部隨筆散文集,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原來的下一站》《梧桐四季又一年》《時間留在了空間裡》等。

街上的梧桐樹葉已經開始泛黃而至凋謝,紛紛的落葉捲起瞭如塵的微風,跟隨在行走的大人與孩子的腳步後隨意的起舞,組成了江南初冬別緻的風情。
冬夜長長,夜深人靜,褪去白天工作的種種煩擾,自是燈下閱讀的好時光。
上個月中,長居舊金山的錢致慶博士Calvin微信我,他家兄出版了一本新書,要個地址寄我分享,但沒有告訴書名和內容。期待中我很快收到了新書,是高能物理學家錢致榕博士用兩年時間完成的新書《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三聯書店2024年8月北京第一版)。

《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錢致榕 著,鍾月岑 整理,活字文化 策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2024年8月
世界真小。
2002年1月,我受命出任香港藍籌股上市公司“上海實業控股”CEO時(那時香港的恒生指數成份股即“藍籌股”僅33只股票,22年後如今已擴充套件到83只股票),物理學家、港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就是我們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至今仍是,他從1996年開始,一做就做了28年),彼此相熟,給我幫助也良多。
吳家瑋校長1937年生於上海,長於香港,18歲赴美留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後,先後在西北大學、伊利諾大學、加州聖迭戈任教,45歲時出任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為美國史上首位華裔大學校長。50歲時他應邀成為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一做做了10年(1991-2001)。

港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
18年前(2006年),他出版了回憶錄《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誌》(商務印書館香港2006年7月第一版)。我讓公司秘書去買了數本,特別請吳家瑋教授簽名送贈每位董事,他特別高興。如今,兩本著作參照閱讀,完整了我對於港科大作為一間研究型大學的進一步認識,感悟到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滿滿的家國情懷,內心甚是感恩。
回憶起來,與錢致慶博士Calvin的認識,源於在寶鋼集團(後合併為寶武集團)旗下我們曾同為擔任外部董事。Calvin兄弟姐妹七個,個個都在臺灣唸完大學,其中五個在臺大畢業,然後全部留美取得博士學位。Calvin在家排行老五,今年已是83歲了,身體健碩,思維敏捷,很健談,我們至今時有電話交流。他臺大畢業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獲得碩士、博士,是環境與土壤方面的專家,以地下原位鈾礦溶劑開採工程設計理論與應用,獲得第一個美國國家專利。他曾長期在美國杜邦公司工作,獲杜邦公司“杜邦院士”與“拉瓦希獎章”等榮譽,後任杜邦資深科技顧問,美國國家環保局科學指導委員會資聘委員。他不辭辛勞,常回內地和臺灣提供專業技術幫助,直至今年下半年開始才漸漸減少了奔波勞碌。
這次閱讀錢致榕教授的大作,我孤落寡聞中才知他們家族根基深厚,系出被稱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的江南錢氏。江南錢氏的開山鼻祖錢鏐(852—932)開創了吳越國,有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錢鏐就是奠基人。自唐末以來錢氏家族枝繁葉茂,人才輩出,蘇軾曾評價錢氏家族,謂“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

江南錢氏有杭州(臨安)錢氏、無錫錢氏、湖州錢氏等江浙不同的分支。清代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錢大昕,當代的錢其琛、錢正英、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鍾書、錢復、錢穆等等如雷貫耳的大名,皆為錢氏家族後裔。錢三強之父為錢玄同,當年錢玄同曾與陳獨秀輪流編輯《新青年》雜誌,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在錢玄同鼓勵催促之下寫成的一篇醒世名作。錢偉長為錢穆的侄子,因其父親早逝,錢穆便將錢偉長帶在身邊撫養,自是佳話。
錢致榕、錢致慶他們兄弟姐妹已是臨安錢氏一脈的第34代後人,跟隨父親錢謙1946年時舉家到了臺灣。錢致榕教授當年曾幫助設立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時,一次過長江去對岸的儀徵時偶遇族人長輩,幸得贈一部長輩儲存下來但有所缺失的錢氏族譜計14冊,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的費心費力梳理族譜,可見其做事用心之堅韌堅持的風格。Calvin告訴說,如今錢氏族譜經家兄修訂可漸至完成。
著名史學家許倬云為錢致榕的新書序文中寫道,“港科大成立不過三紀,就能夠在世界大學排名,尤其亞洲大學排名中,名列前茅。如此成就,確實可佩······我和港科大的緣分,也是因為致榕的建議,想約我加盟,陰錯陽差,未能成行。然而,卻因為致榕的關係,港科大自創校以來的諸項籌劃和發展,我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如果沒有致榕在領導班子中,也就不會有港科大的今天。”

科大因為花了一年時間才爭取到設立文學院,所以院長聘請較晚,但是我們不斷地努力,羅致大師們來協助創院,可惜校長都沒有談成。圖中宴請許倬雲孫曼麗夫婦,希望他們來科大主持人文社會學院的創立(圖片來源:《敢為天下先》)
當年曾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第26任香港總督尤德(1924.6-1986.12)和行政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鍾士元爵士(1917.11-2018.11),在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中英聯合宣告》並決定1997年香港迴歸之後,1986年便計劃將用1988年至1991年三年時間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學,訊息傳出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彼時的中外專家們都認為,即便是在實力雄厚的美國,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學也至少要花15年時間。目睹香港精英連續多年每年外流十多萬人,香港科大不大可能吸引國外一流學者逆流去香港效力。
然而,1991年10月2日,香港科技大學居然在清水灣準時開學了。首期教員近百人,學生七百人中,其中三成為博士生。
開學典禮上,在總督、校董、其他來賓等入場後,身為港科大靈魂、來自世界各名校的56位教授,在所有人的注目下,由錢致榕教授帶領魚貫登上主席臺,在特設教授席入座。作為創校學術副校長這個突出的細節安排,使教授們深刻感受到,“科大是我的大學,我們是學校成敗的核心,我要讓她和我一起成長!”

香港科技大學開學典禮
以後數年,港科大每年持續吸引數百位高水平教授來到香港,1996年、1999年達到原定的三千及七千名學生。十年後,港科大名列亞洲名校前列,如今在400所世界有名的年輕大學裡面,她的排名為第三名。
“我於1988年9月1日第一個到港科大全職報到(那時吳家瑋已經被認定為校長兩年,不過還沒去香港),立即捲入創校的工作,與同人們共織一個讀書人的夢想,經過一千兩百多個日夜的共同努力後,科大如期開學。為了避免在華人社會常常發生的人亡政息的現象,又花了一個學期,訂定教員聘任提職等典章制度,協助成立了港科大全校教職工協同治校的權力機構——科大教務委員會(英文叫The Senate)。覺得創校任務完成,我在1992年3月1日,辭去創校學術副校長職務,離開香港回到美國巴爾的摩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執教。這三年半的時間是我人生難忘的一段瘋狂忙碌的快樂時光。”
“2022年我終於退休,決定把我們當時想到的問題、凝聚的理念,和做的事情寫下來。紀念當時愉快的合作,也供數百所想衝向一流的大學參考。”那一年,錢致榕教授83歲。
今年85歲的錢致榕教授畢業於臺灣大學和耶魯大學,在離開港科大32年後重返校園的第一場演講,是與港科大同仁師生分享他的新書。吳家瑋創校校長也特別坐在後面一起回憶當年。當年年輕的助理教授葉玉如,7年後升任生化系主任,再10年後成為國際知名的分子神經科學家,任理學院院長,兩年前(2022年)她已被任命為港科大的新任校長。

港科大創校學術副校長錢致榕教授
重返校園的當天,香港掛起了八號風球的颱風警告,全港放假,大家原本都以為活動要取消了。幸得開場前八號風球取消,活動順利進行,眾多師生,包括創校諸教授,得以一同來到現場聆聽分享。大家都開玩笑說,是錢教授氣場太強大,把颱風都給逼走了。
錢致榕教授在書中語重心長的寫道,內地從1991年的1075所高校,增加到2021年2756所大學。由於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政府對高校的投資也大量增加。比如80年代,內地高校經費非常拮据,即使幾個最著名的大學,年預算也很少超過100萬元。政府開始以各種方式增加對高校投資,期望提高中國高校在世界學術界的學術地位,先後有重點投資大學(10所)、211計劃、985計劃,和後來的雙一流計劃等。至今已經有25所大學年預算總額都超過100億(其中5所在100億至400億之間),和40年前相比,增加一萬倍。但是我們的大學教研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了多少呢?目前由於盲目追求論文數量,很多名校已經變成世界論文工廠,各專業變成一條條的論文生產線。論文篇數是上去了,但是教學和育人的工作,就相對地受到忽略。
在《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一書中,錢致榕教授對建立香港科技大學最初三年的工作與經歷,做了極完整且深入的描述,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力與用心。其中有許多特別精彩的篇章,細心地記錄了當年港科大院系建置,意外介入基建設計,提前建好中央實驗平臺等四大學術服務中心,科學研究的規劃、經費及募款等等的酸甜苦辣,身為創校學術副校長,處變不驚,心無旁騖,心態從容,樂以忘憂,每天工作十數個小時,自勉“我來為種樹,我去花未開;誰曰無佳卉,留待後人來。”
當一切努力與因緣俱足後,他終於可以大聲說出“我們建成科大了!”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錢致榕教授談及辦學和管理理念時,也一再疾呼,“學生是大學的目的,教授是大學的靈魂。”
在他當年辭任返回美國時,同仁為他舉行的歡送會上,有許多感人的場面。吳家瑋創校校長與他三年多的日夜合作,感慨萬千,抱著他哭道:“你走後我怎麼辦?我一定不容許任何人忘掉你的功勞。”

創校校長吳家瑋與錢致榕
港科大建校初期,有許多前瞻的細節,全球第一個全光纖佈局的校園,第一個全校職員和教員一人一臺電腦的安排,第一個擁有數字化和中文圖書館檢索系統的大學,任何一個人從他的宿舍走到任何一間教室不超過15分鐘,等等。
錢致榕教授身為創校學術副校長,自己在辦公室是站著辦公,有教員前來談事情也是站著談,這樣確保高效地談15分鐘可以得出結論,最後5分鐘就讓秘書過來把複述的結論打印出來,然後立刻蓋章簽字生效。
港科大所在地原來的地址是“香港新界西貢大埔仔”,英文名則是“Tai Po Tasi,Sai Kung,New Territory,Hong Kong”,讀來十分拗口,創校校長便請港科大籌委會的秘書長麥法誠(Ian Macpherson)設法去與交通署、郵政局聯絡幫助,後改為“香港九龍清水灣”(Clear Water Bay,Kowloon,Hong Kong),讀來簡潔明瞭,令人閉上眼晴就可以想見學校周圍的青山綠水,好美。這看上去似乎是一件件小事,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理念與文化,眼光與精神。

1989年初,發現即將動工的建築設計,不能滿足現代研究型大學的需要。受馬會委託帶領建築師重新設計學術大樓。1991年9月1日重新設計後的學術大樓如期完工。10月2日準時開學,圖中主樓由左至右(由北至南)為圖書館,及文、理、工、商學院。教員辦公室都面對清水灣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此言出自《錢氏家訓》。也許正是代代相傳的家風家教,造就了代代後人無愧天地的人格人品。
![]() 錢致榕 著 鍾月岑 整理
活字文化 策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2024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