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日香港科技大學正式開學上課,科大百年樹人的工作開始第一篇章。由活字文化策劃、三聯書店推出的錢致榕首部作品《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就是敘述一群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短短三年中辦成香港科大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創立一流大學的理念
陳力俊 文
本文原刊: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建校僅三十三年,現已成為亞洲以至全球領先的研究學府之一,在最近世界大學評比中,《QS》世界排名第四十七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第六十四名,殊為不易。
港科大創校學術副校長錢致榕,於今年八月出版《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一書,細數在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創校經過,其中艱難與挑戰,以及創辦人的遠見與堅持,讓人瞭解這個奇蹟為什麼會誕生。書中對人與事,多直言不諱,很具參考價值。

作者常借與世界高教界知名人士互動,闡述一流大學的理念,例如在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方面。引述第十六任耶魯大學校長格利斯沃看法:“教育一定要從基礎學科著手,所有新的學科都是從基礎學科衍生來的,衍生的學科很難找到一流人才,若干年以後衍生學科沒有生命力,又要重新從基礎學科開始。”
作者闡明,搞清楚知識結構就知道基礎學科的重要。所有知識大致分成文科和理科,文科的基礎部分是文史哲,還有人類學跟考古,它們是第一層的學科;社會科學在十九世紀仿照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是從文科發展出來的第二層學科,後來又分成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來第三層的管理科學、法學等。
理科最基礎的學科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還有心理學,從這些基礎學科發展出工程科學(土木、機械、電機、化工、資訊等)、材料科學,在這第二層之上,近年又發展出環境科學、自動化、人工智慧等。這些層次不代表他們的重要性,只是知識發展的方向和結構,也為大學的科系設定提供線索。

科大因為花了一年時間才爭取到設立文學院,所以院長聘請較晚,但是我們不斷地努力,羅致大師們來協助創院,可惜校長都沒有談成。圖中宴請許倬雲孫曼麗夫婦,希望他們來科大主持人文社會學院的創立(圖片來源:《敢為天下先》)
知道追蹤與應用科技,必須要有一流的工學院;工學院的學生入學的前一、二年,一定要到理學院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因此需要一個一流的理學院。因為一流的工程師必須有深厚的理科基礎,並且未來還需要很多目前不能決定的新興科系,都要從基礎科學延伸出來。
麻省理工學院常務副校長法蘭西斯,屢強調培養人才一定要有人文精神,沒有人文精神就不是人。耶魯大學塔夫脫院長更認為,在美國,人文修養代表理解美國立國的精神、文明的精華,缺了它就愧為美國人。加州理工學院校長則認為,沒有好的文學院就不成其為大學,大學失去靈魂就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因此,大學的靈魂主要在文理兩個學院,大學的基本價值都在這兩個學院裡。沒有這兩個學院的話,這個學校只是一個職業技能訓練所,不可能是一個世界一流的大學。
因此大學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學習基礎學科,而人文教育更為重要。校園是教育的熔爐,相容幷包等理念不是口號,要在學校政策上反映出來。

1991年5月,精簡高效率的學術副校長辦公室,共有十二人負責全校四院十七系教學研究工作的規劃與管理。後排由右而左依序為辦公室主任張啟祥、協理學術副校長劉信德、作者、副校長助理李詠梅。一個月後,協理副校長農唐諾由加拿大前來加入,完成了整個團隊建構
作者透露,臺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李國鼎,於一九九二年曾邀請他來臺辦理一所新設大學,希望顯示給國人看,在自己土地上,用自己的資源,也可以找到足夠的一流人才,辦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但礙於體制與文化未能成局。作者語重心長的說:“百年大計的教育事業就更需要有卓見,有遠見的推手,而不是一個教育部門,把大學校長綁得緊緊的,使很多大學校長們變成無奈的教育官僚。”令人慨嘆。
(作者為臺灣“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相關推薦
![]() 錢致榕 著 鍾月岑 整理
活字文化 策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2024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