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85年,一群風塵僕僕的中國人,出現在了法國達索公司的會議室裡。
這些中國人,來自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其中一個年輕人,剛剛從西工大畢業不到5個月,因為有航空器設計的天分,被所長親自點名進了代表團。
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找達索,買達索引以為傲的電傳飛控。
而買飛控的起因,要從四年前那場關乎未來50年中國空軍命運的會議說起。
70年代末,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軍隊也開始睜眼看世界。
結果一看不要緊,世界軍事技術竟然進步如斯!中國還在用殲-6玩機炮格鬥的時候,人家已經開始玩超視距打擊了!
用後來一位空軍政委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停下來,世界卻在飛!”
1981年底,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寫了一封建議信,提議搞新一代殲擊機,中央考慮良久,終於同意,給批了可憐的5億元。
因為錢少,必須集中財力在最有希望的專案上,所以沒法搞實機競標,只能搞“方案競標”。
1982年2月,航空工業部開了一場方案評審會,參與評審的是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和南昌的洪都650所,沈飛拿出了殲-13方案,而650所拿出的是強6改殲方案。
本來吧,這次競標沒什麼懸念,畢竟沈飛是共和國長子,那麼多專家領導都是沈飛出來的,而且拿強擊機改出來的飛機再強,怎麼能和一直搞殲擊機的沈飛相比?
所以一開始大家都認為,沈飛獲勝毫無懸念。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
成飛611所總體室和氣動室主任、後來的殲10之父——宋文驄。
宋文驄其實並不是來競標的,而是作為評審專家身份來的。那時候成飛效益不好,有時候宋文驄還要出去賣麵條貼補家用,沒想到麵條還沒賣完,一個電話就被叫到北京開評審會了。
但在會議間隙,時任航空部軍機局副局長的王若松問宋文驄:你們611所是不是也有可供參考的方案啊?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嘛!
宋文驄措手不及,手頭連個模型都沒有,怎麼介紹?
無奈之下,宋文驄只能借了幾張投影膠片,把自己夢想中的鴨翼+機腹進氣方案畫在了膠片上。然後往投影機上一卡,從資訊時代的空戰怎麼開啟始講起,提出新一代殲擊機應該摒棄過去國土防空截擊機的高空高速思想,而應該是一種具備高瞬間盤旋、高滾轉能力的敏捷型戰鬥機,而且要具備超強的近距離格鬥能力、中距攔射能力,要擁有先進的雷達和航電系統,能夠執行制空作戰和對地面、海面目標的精確打擊多種任務等等。
而這些,都是殲-13的軟肋。
宋文驄15分鐘的發言,讓整個評審會都炸鍋了。
空軍海軍代表強烈支援宋文驄的發言,認為這就是我們想要的飛機!但航空工業部的很多專家都認為宋文驄的方案太過激進,很多基礎技術沒有解決,怎麼可能造出飛機來?步子太大了容易扯到蛋!
會議爭論不下,最終航空工業部領導拍板:誰的方案都不要!各家回去完善自己的方案,準備第二次評審!
就這樣,15分鐘,中國空軍的命運,被徹底改變了。
回到611所的宋文驄,開始緊鑼密鼓準備第二次評審,但問題來了,新機確實有很多技術是空白!
雖然宋文驄在失敗的殲–9專案(也是鴨翼)上積累了大量經驗,光風洞實驗進行了上萬次,但飛控始終是搞不定。
鴨翼佈局的確可以極大提高機動性,但這種佈局導致鴨翼與主翼之間的氣動關係複雜,一個翼面的變化會影響另一個翼面的氣流,這使得飛控系統精確需要處理這種複雜的耦合效應,確保飛機的穩定操控。
殲–9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過去的機械傳動,搞不定複雜的飛控,所以必須搞電傳飛控。
時間太緊,為了避免殲-8“把所有系統都搞定的時候,飛機卻落伍了”的尷尬,宋文驄決定,找外援。
《十號工程全電傳飛控系統兩個關鍵部件研製紀實》這樣寫道:“航空部和主機所在10-5的合同中,把飛控系統級的概念設計任務分配給外方”。
找哪個外方呢?601沈飛已經找了西德的MBB公司學飛控,那611成飛就只能去找法國達索。
一方面,那個時候法國對中國態度比較友善,軍事技術合作也比較多,1979年就邀請了中國空軍代表團參加巴黎航展,1982年還把自己剛問世不久的幻影2000戰鬥機給中國試飛員試飛(其實是想賣飛機,可惜咱們那時候太窮)。所以從法國引進技術,受到的政治阻礙會較小。
另一方面,當時的達索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戰鬥機生產商,不僅幻影3幻影5經受了數次中東戰爭的考驗,而且還是全球第二個突破電傳飛控的國家,而且法國正在研發陣風(1986年首飛,也是鴨翼佈局),技術上應該更有優勢。
於是,也就有了開頭的一幕,成飛一群年輕的工程師,出現在了達索公司的研究所裡。不久,他們成功搞定了殲-10的電傳飛控。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檔案,批准殲-10立項研製,宋文驄擔任總設計師。
1998年3月23日,殲–10原型機終於迎來了試飛。
但是說實話,幾乎所有人心裡都沒底,特別是對於飛控,誰也不知道飛控系統能不能正常工作,能不能有效控制從前從沒有嘗試過的鴨翼。
殲10副總設計師戴川說:“這種飛機試飛,沒有不摔的。”
試飛院雷強則向宋文驄立下了軍令狀:就算是摔,我也給你摔到跑道上!
顯然,這就是在賭命。
14時41分,雷強操縱殲10原型機,點火、滑出、加速、拉桿,飛機躍出地平線,刺向藍天。
18分鐘後,殲–10平穩落地,機場上一片歡騰,宋文驄衝上去抱住雷強,無數人潸然淚下。
在當晚的慶功宴上,設計現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就連平時喜怒不形於色的宋文驄也激動地說:
“我以後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貳
宋文驄是幸運的,他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殲–10A成功服役,看到了殲–10B以“眼鏡蛇機動”驚豔亮相珠海航展,還看到了殲-10C在“紅劍-2015”中初露鋒芒。
宋文驄也是不幸的,他造了一輩子飛機,一直到2016年去世,也沒能看到自己造的飛機在空戰中,將敵機斬落馬下。
這真是一種遺憾,畢竟,哪個鑄劍師不想看到自己鑄造的寶劍能痛飲敵寇之血呢?
有人說,中國和平了幾十年,戰鬥機沒有實戰記錄,也很正常。
其實吧,並不正常。
別忘了,戰鬥機這種東西,不僅可以自用,也是可以往外賣的!
比如達索公司,為什麼能從幻影3、幻影5、幻影2000,再到陣風,一直不斷迭代不斷升級改進?就是因為法國軍火遠銷世界多個國家,達索能從使用者的實戰經驗中得到技術反饋,進而改進自己的設計。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的殲–10明明不差,卻在服役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沒人買呢?
這就要從中國軍火貿易長期的尷尬境地說起了。
在最早的時候,教員同志曾經說過:我們不當軍火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1978年以前,中國的對外軍事援助都是無償的,都是國家下達任務,各有關單位負責執行,非常有計劃經濟色彩。
比如現在越南的很多中國產武器,就是當年中國免費援助的。
可這種白送沒有收益,老是這麼賠本也不行啊!改革開放後,全國嗷嗷待哺,各個地方都需要外匯,可當時中國能換來外匯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於是鄧小平提出,“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
次年春,中國向埃及出口了44架殲-6和6架殲教-6飛機,總交易額達1.67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外匯儲備的14%。還有軍迷津津樂道的向中東狗大戶出口東風-3導彈的故事,一口氣賺了35億美元。
不過呢?50年過去了,中國的軍火出口,放在全世界來看,卻少的可憐。
看看2024年全球軍火出口排名吧:
第一名,美國,423.29億美元(佔全球37.92%)
第二名,俄羅斯,137.5億美元(12.32%)
第三名,法國,76.98億美元(6.9%)
第四名,韓國,56.91億美元(5.10%)
第五名,義大利,56.9億美元(5.10%)
第六名,德國,54.24億美元(4.86%)
第七名,瑞典,42.54億美元(3.81%)
第八名,以色列,41.63億美元(3.73%)
第九名,挪威,32.93億美元(2.95%)
第十名,中國,32.16億美元(2.88%)
說實話,這個排名,和中國的工業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完全不符,比不上美國就罷了,怎麼連俄羅斯、韓國和挪威都比不過了?韓國那點地方能造出什麼好武器?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個結果?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對於軍火貿易這一塊總有一種道德潔癖,總覺得賣軍火好像在販賣戰爭似的,影響大國形象,所以對軍火貿易既不宣傳,也不開放准入,只能由幾個有牌照的公司統一專營,結果就是大量原本有能力的民營公司,很難去接觸軍火出口渠道。
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可能還是因為中國軍火的形象原因。
80年代初,中國剛剛開始軍火出口,就趕上了兩伊戰爭。
說實話,當時的中國軍火,還真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基本就是一些仿製蘇聯的武器,比如D30火炮、59和69中型坦克、仿製蠶式反艦導彈、殲-7戰鬥機以及一些輕武器等等。
巧了,兩伊戰爭也並不是什麼高技術戰爭,雙方是拿著五六十年代的武器,打的是一戰水平的戰爭,倒是沒太大問題。所以兩伊戰爭期間,中國前前後後賣了超過50億美元的武器,賺得盆滿缽滿。
但問題在於,在隨後的海灣戰爭中,中國這些老舊武器面對存在代差的多國部隊,基本上是一邊倒的屠殺狀態。
一時間,伊拉克的沙漠裡到處都是飛了炮塔、熊熊燃燒的69坦克,這些慘烈場景隨著西方媒體的報道傳遍了全球。
至此,中國軍火的名聲徹底臭了。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兩伊戰爭對中國軍火形象的傷害,不是一天兩天,哪怕到現在,也依然存在,就像當年中國倒爺坑騙俄羅斯人導致他們現在對中國商品仍然心懷懷疑一樣。
後來隨著中國軍事技術的進步,中國軍火基本告別了八九十年代不堪的形象,一些坦克、火箭炮、輕型戰鬥機開始推向國際市場,但在市場上的表現,仍然算不上好。
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現在在國際軍火市場的主要客戶,都是哪幾類?
第一類,一些和中國有全天候戰略伙伴關係的國家,比如巴基斯坦,面對印度的軍事壓力,巴基斯坦能依靠的只有美國和中國,但美國武器太貴且有政治條件,能夠幫自己低成本建設國防工業體系的國家,只有中國,所以中國有接近一半的軍火都賣到了巴基斯坦。
不過呢?巴基斯坦經濟很差,有時候還要靠中國貸款,才能買中國武器。
第二類,和中國有能源合作的國家,比如哈薩克、土庫曼、蘇丹等等,這些國家普遍缺乏硬通貨,在國際上很難買到需要的武器,所以往往採用油氣資源來置換中國軍火。類似的還有泰國,泰國的中國軍火有不少都是用大米換來的。
第三類,被西方國家制裁的國家,比如緬甸、委內瑞拉等等,這些國家受限於制裁,無法找西方買軍火,所以只能找中國。
第四類,一些需要用軍火貿易作為“投名狀”的國家,比如沙特、阿聯酋等等,雖然中國媒體總喜歡把他們形容為人傻錢多的狗大戶,但事實上他們並不傻,長時間與西方的交流讓他們的眼光其實非常高,他們之所以買中國軍火,也不意味著他們覺得中國軍火有多好,而是他們認為這是在向中國交“保護費”,僅此而已。
排除掉這四類國家,單純從商業角度來說,認為中國軍火真的物有所值、願意花真金白銀來買中國軍火的國家,有幾個?
不說別的了,就連伊朗,也能對中國軍火挑三揀四。就連泰國想買軍艦,也只是找中國買了個071E的船殼,再去找美國人加裝武器系統。
所以我們看到,近些年中國雖然也的確出口了一些火炮、坦克、裝甲車等等,但一方面也真的沒有賺什麼錢,另一方面這些軍火在國際軍貿圈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起不到為中國軍火樹立形象的作用。
真正有價值的軍火買賣,其實還是軍艦(潛艇)、戰鬥機等等“大件”,金額高、利潤大,而且對打響名氣很有好處。
可偏偏這種“大件”的出口,實在是太難了,中航和中船的銷售人員磨破了嘴皮子,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就是沒人買。
比如塞爾維亞,明知道中國會給優惠價格,但仍然採購了陣風戰鬥機。
比如埃及,前腳中國殲-10C還飛越了金字塔,後腳就採購了陣風戰鬥機。
比如阿根廷,都派飛行員來中國試飛梟龍戰鬥機了,但最終還是變卦,從丹麥買了一堆二手的F16戰鬥機。
為什麼他們寧可要二手機,都不要中國新機?
一方面是看不起中國軍火的固有成見在作怪,再加上西方媒體一直在渲染中國軍火是低價低質,給中國軍工產品貼上劣質、落後的標籤,造成很多國家都對中國武器有先天的不信任。
軍火這玩意是打仗用的,有時候其實客戶並不太看重價格,他們看重的是能不能打贏。
這種感覺有點像什麼呢?像早些年比亞迪F3走低價路線,但現在比亞迪技術水平不低了,但仍然有人用懷疑的目光去看待比亞迪一樣。
另一方面也很簡單,你這些“大件”,的確紙面指標很厲害,但沒有經歷過實戰啊!
這一下子說到了中國軍火的痛點上,實戰是檢驗武器效能的最佳試金石,而中國承平幾十年,好處是保證了國家安全發展環境,壞處就是中國軍火根本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也就沒法在國際軍火貿易中得到足夠的信任。
但中國也總不能為了展示自己的軍火,去發動一場戰爭吧?
所以,哪怕中國在珠海航展上一個勁地吆喝,坦克上場秀肌肉,戰鬥機飛上天秀機動,軍艦模型擺出來秀底氣——但賣出去的,頂多就是一些無人機,大件除了巴基斯坦,其他問者寥寥。
這就是中國軍火貿易,近乎無解的困局。
叄
2025年5月7日凌晨,幾聲霹靂,印軍6架戰機被擊落,中國軍火貿易困局,瞬間被炸得粉碎。
只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創造這一切的,不是中國,而是巴基斯坦空軍。
有人說,巴基斯坦為中國的殲-10C進行了一次完美的直播帶貨,此役之後,中國的殲-10C必然大賣特賣。
這種觀點對不對?對,但是小了,格局小了。
事實上,這場空戰的勝利,是整個中國軍工體系和軍火貿易的deepseek時刻。
“deepseek時刻”相比“斯普特尼克時刻”有什麼不同?倆字:
顛覆。
我們覆盤一下這場空戰,就會發現,巴基斯坦勝利的原因,並不只是那架精準完成鎖定和發射流程的殲-10C,也不是PL-15的超遠射程,而是中國苦心20多年琢磨出來的新一代體系化作戰。
從巴基斯坦空軍召開的新聞釋出會披露的情況看,巴基斯坦空軍的戰術極有可能是這樣的:
第一步,ZDK-03預警機和紅旗-9P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超遠距離即時探測印軍戰機動態,共享給戰鬥機編隊,殲-10C、梟龍3構成最佳的導彈發射包線後,利用自己的高速開火,以拋射方式發射若干枚PL-15。
第二步,PL-15擁有雙脈衝發動機,第一階段迅速爬升迅速加速,利用最短的時間獲得高度優勢,然後關閉發動機,開始滑翔。注意,這個階段導引頭不工作(工作了對方RWR系統會告警),而是靠著雙向資料鏈接收殲-10C(甚至ZDK-03預警機)的導引訊號,不斷修正飛行方向,同時殲-10C的電子干擾吊艙不停工作,讓陣風根本感覺不到導彈來襲。
第三步,等導彈接近到印度飛機20公里時,發動機啟動,加速衝刺。同時導引頭開機,鎖定印軍飛機,印度飛機RWR告警,但此時已經晚了,4馬赫的PL15轉瞬即到,印度空軍飛行員來不及做任何反應,就被擊落了。
說實話,這完全不像是巴基斯坦這樣的小國空軍能玩出來的打法,因為戰術看起來簡單,但需要體系高度融合、鏈條無縫配合,雷達開機、鎖定、發射、引導時機的恰到好處。
一場空戰下來,世界空戰的打法,被徹底顛覆了。
我們過去印象中的空戰是怎麼樣的?
雙方戰鬥機來回翻飛,相互咬尾,經過一番激烈搏鬥後,一方被另一方發射近距離格鬥彈甚至機炮擊落。
《空天獵》是這麼玩的,連2022年的《壯志凌雲2》也是這麼拍的。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拍?一方面是精彩好看。另一方面是因為BVR(超視距空戰)聽起來很美,但往往容易受雷達、導彈效能限制、目標機快速垂直機動、紅外告警先進靈敏、電子干擾配合等方式影響,命中率非常低。
但是這一次,殲-10C用PL-15證明:真正的BVR來了!
網上有個段子,據說是中國某業內大佬授課時講的:
教官:所以為什麼你要去近距離格鬥?
學員:因為我的戰機可以超機動。
教官:不,因為你蠢!

說實話,現在巴基斯坦這套BVR戰術,其實就是為殲–20量身定做的。
有人曾經吐槽殲–20沒有裝機炮,其實殲–20幹嘛要裝機炮?殲–20的最大優勢就是隱身啊!打完返回就行了,幹嘛要到目視距離跟你拼機炮?
殲–20的真正用法,是進行無線電靜默飛行,不開雷達(或者用AESA雷達的LPI搜尋模式),防止敵機發現。
那怎麼探知敵情呢?靠背後體系。
體系的核心,就是預警機、雷達站或者遠距防空導彈,這些裝置的雷達功率非常大,探測距離非常遠,所以可以用資料鏈(資料鏈很難被探測和截獲)把敵情態勢提交給隱身戰機,然後由隱身戰機選擇機會,向敵方目標發射導彈,導彈用雙向資料鏈接受後方資訊飛向敵機,最後擊落敵機。
看到沒?這套戰法的核心,一是距離,二是靜默。可能敵機都不知道你在哪,就被打下來了。
這就是碾壓局,你都看不見對方,對方發射導彈了你也不知道,導彈接近了你也不告警,相當於“健康人”打“瞎子”,那仗還怎麼打?
這種戰術,巴基斯坦在與中國的“雄鷹”演習中吃了好幾次虧之後,也慢慢琢磨出味了,於是有樣學樣,搞了一套低配版的“靜默遠射”戰術,雖然沒有五代機,但用殲-10C的超遠探測距離+PL15的超長射程,一樣可以贏得勝利嘛!
結果,在2024年巴基斯坦和卡達舉行的“吉扎爾-II”聯合空中演習中,巴基斯坦把卡達的颱風戰鬥機打了個9:0!
這讓巴基斯坦在收穫了信心的同時,也認識到了這套空戰戰術的的神威,於是更加堅定地開始擁抱中國體系,原本的抗印神器F16,則慢慢邊緣化了。
結果就是2025年5月7日,巴基斯坦空軍對陣仍沉迷於蘇30MKI超機動的印度空軍,打出了碾壓局。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國在軍火貿易市場上,面對“你們的飛機實戰怎麼樣”的問題時,直接可以拿出被擊落的陣風照片甩到對方臉上,然後告訴對方:
你們的空戰思想,落伍了!
你們的空戰戰術,也落伍了!
你們選戰鬥機的方式,更落伍了!
你們總把陣風和殲-10C的紙面資料擺在一起,進行紙面的比拼,你的發動機推力比他大多少,你的掛載能力比他大多少,你的雷達比他大多少!
拜託,這是戰爭!不是鬥獸棋!
紙面資料永遠都在紙面上,而實戰,才是硬道理。
單個飛機的效能比拼毫無意義,而體系化作戰,才是硬道理。
兩架飛機你來我往地咬尾只存在於電影之中,靜默狀態下的遠距離狙殺,才是硬道理!
殲-10C擊落陣風,是冷戰之後,中國的主戰裝備體系,第一次對西方國家主戰裝備體系進行的一次碾壓式打擊,中國的歷史,將從此刻分為兩截!
過去,在西方媒體的資訊繭房中,在許多周邊國家眼中,中國可能經濟不錯,軍力也全憑規模取勝,軍火水平不僅落後於美國,甚至連俄羅斯都不如。
但現在呢?所有國家都需要對中國的軍力和軍火水平有一個重新的認知,並開始考慮所謂的“體系作戰”的威力,而他們可能很快就會得出結論,中國的體系作戰可以輕鬆對“萬國牌”裝備形成降維打擊,更是幫助中小國家在短時間內,迅速、低成本、自主可控地實現以弱勝強的唯一齣路。
也許從此之後,中國往外賣的,不僅僅是一兩架飛機,而是一整個國家的空防體系解決方案。除了飛機,還包括中式指揮通訊系統、武器掛載體系和作戰流程邏輯,而且,沒有政治條件,不依賴西方技術,不陷入昂貴的維護陷阱。
更關鍵的在於,軍火買賣,不僅僅是買賣一種商品,更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站隊。
美國為什麼在全球話語權強?就是因為美國軍火賣的多,各國都對美國有依賴。
而當中式軍火體系輸出後,那就不僅僅是軍火買賣的成功,更是一整套中國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逆襲。沒準未來可以把“一帶一路”與“軍售”繫結,形成“經濟+安全”的複合影響力,為中國全球戰略提供堅實支撐。
所以,一場空戰的勝利,顛覆的可能不僅僅是軍火貿易格局,還有全球治理體系了。
肆
也許多年以後,當達索被中國戰機的體系化營銷逼得瀕臨破產時,恐怕會想起1985年,那群來到達索拜師學藝的年輕人。
那時候的達索很傲慢,只同意傳授飛控設計思路和飛控設計軟體,並不願意共享所有飛控資料,中國人想自己搞出鴨翼的飛控系統,那就自己慢慢試飛吧!
其他專家都想再談談試試,只有一個年輕人拍案而起,那我們就自己搞!
在場的達索專家,則報以嗤笑,還以法國人特有的幽默說,如果他搞出來了,歡迎他帶著自己的作品來達索,進行一場比試。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年僅22歲的年輕人,就是宋文驄的衣缽傳人、後來的殲–20總師、中國航空工業傳奇大佬:
楊偉。
從達索回去後,楊偉擔任了新成立的飛行品質與飛行控制研究室專業組組長,在吸收了達索的飛控設計思想之後,不僅編寫出了全套殲–10的飛控軟體,而且研製出了一流的飛控系統地面綜合試驗設施和可移動式飛控系統機上綜合試驗設施(鐵鳥臺)。
至此,一代飛控大佬橫空出世,奠定了611後續幾代機型電傳飛控的前進路線。
殲–10首飛27年後,終於有機會與當年老師的得意之作——陣風,進行了一次超視距交手,將這個歐洲航空工業的驕傲,從2.6億美金,打成了2.6元每斤。
當年嗤笑中國人的那些達索專家,想必已經退休,當他們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
《觀世界二〇二四》已經在青雲讀書會群內開啟預售,本週五正式在公眾號上線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